陈志昆的一生,的确是一个传奇色彩很浓的一生。他的父亲是一个生活在夏威夷的中国劳工,1911年,随着
辛亥革命的成功,清王朝的灭亡,陈志昆在
太平洋上的岛国夏威夷出生。陈志昆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亲戚,祖籍广东南朗
茶园村人,长大于美国,居住在檀香山。
浓浓乡情
陈志昆(Chun, Chee
KWON;1911年3月18日-2010年12月27日)从小就常听妈妈说,“
中原地区在打仗,不是军阀混战,就是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陈志昆的少年时代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的。他的幼小心灵,为民族的前途思过、想过、痛过、怒过,为什么中国那么弱呢。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最终从
孙中山救国思想中找到了答案,获得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从此之后,他不仅大量阅读思想进步的报刊、杂志,如《自由晚报》和《
新青年》 ,而且在
夏威夷大学念书时,积极地投入到中国学生支援祖国的活动中去,并担任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组织了许多进步活动。
孙中山逝世之后,陈志昆随姐夫
孙科离开夏威夷,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漫长旅程。在南京,陈志昆有机会接触到“蒋委员长”和
国民政府的院长、部长、省长以及各界要员,熟悉了官场内幕。“
蒋介石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心胸狭窄,极其奸滑,让人生畏”。这是蒋介石留给他的印象。
他祖籍南朗茶园村。19世纪末,他的父亲飘洋过海,来到檀香山,扎下了根。1911年3月18日,陈志昆在檀香山出生。当地华侨的爱国热情对他影响殊深。喜欢看书的他从小就思考:“为什么中国这么弱,为什么中国总是受人欺负。”为了寻找答案,他自己订阅了《
新青年》杂志,参加进步报纸《自由新报》的工作。在
夏威夷大学读书时,他积极参加中国学生支援祖国的活动,还担任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
1934年,
孙中山的长子、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
孙科到檀香山探亲,当他看到妻子
陈淑英的堂弟陈志昆朝气蓬勃、胸怀大志时,提出带他到南京工作。在父母的支持下,陈志昆回到了祖国,担任孙科的英文秘书。在此期间,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陈志昆与
蒋介石等
中国国民党的高官有较多的接触。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大规模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腔热血的陈志昆义愤填,准备投身抗日战争中,但孙科却命令他带其两个儿子到美国去读书和避难。命令难违,陈志昆只好带着外甥回到大洋彼岸。
在美国贝克莱大学学习的陈志昆牵挂着中国的战事。美国进步记者
埃德加·斯诺写的《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使陈志昆看得很入迷。尤其是当他读了毛泽东的著作《
论持久战》后,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被这位共产党人精辟的观点和必胜的信心深深地折服,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 到
延安市去抗日,去找毛泽东。陈志昆的满腔热情,感动了该校的沙志培教授,这位周恩来
天津市南开中学时的同学写信给周恩来,转达了陈志昆的抗日决心。令陈志昆意想不到的是,周恩来很快就回了信,还欢迎他回国参加抗日。
陈志昆辗转经过
日本、
香港特别行政区、
越南、
昆明市、桂林、
重庆市,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抗日圣地延安。在邓颖超的引见下,在一个窑洞里,他见到了自己敬仰的毛泽东。虽然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但当陈志昆讲起这件事时,仿如就是发生在昨天:“我第一次见到身穿棉衣的毛泽东时很紧张,但他非常和蔼可亲,而且幽默风趣,使我很快就放松了。他问我从哪里回来,我说是檀香山,他就拿来一张地图,问我檀香山在哪里。我说要抗日,他说欢迎啊!”
随着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的炮声,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大规模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被迫宣布对日抗战。从此,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陈志昆本以为这次可以实现他上前线打鬼子的愿望了,不料
孙科匆忙决定让他带着他的儿子回美国读书。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外甥登上远洋货轮,驶向
太平洋彼岸。
回到美国,陈志昆进入了加州伯克莱大学学习农业经济。并在大学里结识了一大批进步朋友。通过他们,陈志昆接触到各种进步思想,阅读了
马克思主义的读物,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的《
红星照耀中国》等等。这些书籍使他心灵有了很大的震撼,使他看到了一群真心为中华民族崛起奋斗和献身的人,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前景和未来
魂牵梦萦
梦里依稀故园回,青春作伴幻成真。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以及为革命事业奔波,陈志昆时刻惦记着家乡中山。1934年,陈志昆首次随
孙科回到中国时,孙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人不能忘了根本,你先回家乡中山走走。”在孙科的安排下,他首次回到中山。当他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一种亲情涌上心头,他行走在家乡的阡陌小路上,寻找着生命的原始、先祖的传说。
1946年,陈志昆第二次回到中山,在时任中山县县长的
孙乾家住了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他来说却是毕生难忘。弯弯的小溪、翠绿的树林、飘香的稻田,以及烟墩山上的那座古塔,都经常萦绕在他脑海中。
20世纪70年代,时任香港华侨商业银行副总经理的陈志昆率领一个代表团,第三次回到家乡。虽然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山只是一水之隔,但当时落后的交通使陈志昆一行没有少吃苦头。他依稀记得当时过渡江的难忘回忆:“我们多次下车,等渡船到了对面码头,我们又上车,如此多次才抵达中山。”
1996年11月,陈志昆回来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他第七次回中山,也是迄今最后一次回中山。一条条宽敞的大道、一座座高耸的高楼、一道道绿色的长廊……陈志昆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家乡!
战争回忆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已被推倒,孙中山先生毕生为之奋斗的愿望实现了。陈志昆作为炎黄子孙和中山先生的晚辈,也兴奋不已,曾连续多次回到故国故土来考察和探亲。1951年春天,他又一次到了北京,亲友们的话题集中在
抗美援朝战争上,大家都感慨万千,为当年中华民族战败于
八国联军而感到耻辱,为五十年后的今天战胜十六国联军而感到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有一回亲友聚谈中,当时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担任领导工作并兼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的廖承志,提起朝鲜战场的一些情况,他谈到志愿军抓了很多美国俘虏,却很难管理,生病的多,死亡率高,除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水土不服、
营养不良等等原因外,还有一条很严重的精神原因,就是战俘们在被俘前,受美国官方欺骗宣传的影响太深,对中国人太不了解,怕志愿军杀害他们,心理压力过重,寝食不安,再加上思家心切,精神苦闷,所以发病率高,有的因病死亡。为此,廖承志连连叹息,似有一种爱莫能助的心怀。
在座的宋庆龄副主席也深有同感。她从14岁起就在美国读书,长期在美国生活,十分理解战争对美国人民带来的不幸。为此,她出了一个特别的主意:志昆可不可以去
朝鲜看看这些美国战俘,就以普通旅美华侨的身分去,去关心一下这些美国战俘,介绍介绍美国的最新情况,包括美国人民为早日结束
朝鲜战争所作的各种努力和斗争,可以宽慰他们思乡之苦,提高生活的勇气;同时也要好好解释志愿军的政策,保证不会杀害他们,让他们切实放下心来,等打完仗,会让他们回美国去的。但愿他们过得快活,过得健康,能够平平安安等到这一天。总的说起来,这些美国战俘也都是受骗到朝鲜去打仗的,他们也有家,也有亲人,思想包袱放不下,本人和家属两边都受苦。志昆英语好,旅美华侨的身分又有着天然的媒介作用,特别有说服力,不妨去试试看,相信会有成效的,这可是一件大慈大悲的工作啊!
尊敬的长辈对西方战俘怀有母亲般的责任心,这使陈志昆极受感动,欣然接受了这一高尚的建议。陈志昆久居美国,承受过美国人民的友情,即便为了这些美国战俘的父母妻儿们想想,他也义不容辞,理应担负起这件有利于美俘们身心健康愉快地渡过难关的工作。不久后,陈志昆作了一番认真的准备,带了一些烟卷和糖块,还带了咖啡壶、录音机、
照相机、
打字机,在袁善如、吕斌两位青年翻译的协助下,前往
朝鲜,首先到
碧潼郡,接着便到了外俘最集中的昌城战俘营。张芝团长接见了陈志昆一行三人,对陈志昆先生不辞劳苦不顾危险,远道从美国经中国到朝鲜战地,表示热情慰问和欢迎;对他以侨民的身分来看望美俘,安定他们的思想情绪,表示衷心感谢和敬意。他又陪同陈志昆先生参观了战俘们的“营房”———这些都是朝鲜居民腾出来的住宅,都盘有地面热炕。他们一边参观,张芝荪一边介绍战俘们的各种情况,有时不免为战争环境下物质条件的菲薄而流露出遗憾之意。而陈志昆却得出另一个明确印象:在战地条件下,志愿军和当地
朝鲜居民为收容西方战俘已经做出了最大努力,已经到了无可指责的地步。
钟情热土
陈志昆抵达
延安市时,第一次走进毛泽东的窑洞,突然见到仰慕已久的伟大人物——毛泽东谈笑风生、幽默风趣的谈话方式,很快使他打消了拘束感,他们开始谈
孙中山,谈
孙科,谈
蒋介石,谈国共合作,谈当今时局,谈论美国……陈志昆把眼前的毛泽东与早已熟知的蒋介石在心里做了个比较,认为:蒋介石令人生畏,毛泽东让人敬仰。
1939年12月12日,陈志昆再次被毛泽东请进窑洞,讨论当时的战局与
中原地区的前途。毛泽东对战争态势与发展分析得十分透彻,对敌人的兵力与部署了如指掌。虽说窑洞内光线昏暗,陈志昆却感到眼前一片光明,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心。谈话结束时,毛泽东欣然挥笔,为他写下:将一切真正救国的志士团结起来,中国就有出路。这种志士就是不谋私利,牺牲自己,专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为陈志昆先生书毛泽东 (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二年春天,周恩来明确告诉陈志昆“你要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就不是上前线去杀几个日本鬼子,而是回
重庆市去,告诉
孙科这些人你的所见所闻,促进大家共同把抗战进行到底”。于是,陈志昆又出现在战时陪都重庆,回到了孙科身边。他利用各种机会向
中国国民党的上层人物介绍了
延安市的真实情况,后来孙科发现他受到监视,就安排他去和
埃德加·斯诺夫妇、路易。艾黎一起搞“中国工业合作社”(公合),以有效支持抗战。此项运动得到了宋庆龄的大力支持。
1947年,陈志昆离开孙科回到了美国夏威夷。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举家来到北京,要求为新中国建设尽力。他和全家在北京一住就是10年,196l年移居
香港特别行政区就职于银行界。中美建交后,为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他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香港友结公司,专门帮助美国大公司来中国投资和技术转让业务。 1987年返回美国夏威夷定居。
1949年10月1日当远在檀香山的陈志昆从广播中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欢喜若狂,立刻给毛泽东和叶剑英写了电报,要求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去参加建设。他的这个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于1950年初陈志昆协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了北京开始工作。这一住便是11年,虽然在这里的生活条件不如在美国过的舒服,但他们很充实,也很快乐。
当年没能成为战场上的抗日战士,成为陈志昆人生一大憾事。当他知道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时,他又萌发了另一个大胆的想法 到新中国去,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950年,陈志昆与妻子黄寿珍来到北京,他在北京
外文出版社负责对外联络和出版发行工作,妻子则在北京国际新闻局工作。在共和国初期建设中,陈志昆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的工作,发挥了其精通中、英文的独特作用。
对妻子的理解和支持,陈志昆满怀感激之情:“我们当时结婚才8日,得知我要回中国工作,她十分理解,还提出与我一起回去。”在海外从来没有学过普通话的黄寿珍,为了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学习普通话,之后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写了很多有份量的稿件。
当时陈志昆和妻子黄寿珍结婚刚刚才8个月,得知丈夫要回中国工作后,黄寿珍十分理解,虽然在中国的生活没有国外舒服,但她还是提出要和丈夫一起回到中国。
到了北京,黄寿珍进入了北京国际新闻局工作。为了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在海外从来没有学过中文的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学习中文。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生活条件自然没有在美国时的优越。
1961年,陈志昆被委派到香港华侨商业银行担任副总经理的职位。由于熟悉中美两国的文化,陈志昆又不遗余力地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尽一位爱国华侨应尽的义务。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团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之后,他多次任美国跨国公司的中国顾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并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结投资顾问公司,主要担负起中美两国贸易的咨询工作。
1981年,宋庆龄病逝后,陈志昆发起成立了美国宋庆龄基金会,他把筹集的资金用于促进中美友谊、提高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以及支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在父亲的影响下,陈燕担当起中美友好交往的使者的角色。在
上海市国际儿童
中国艺术节期间,她还组织了具有夏威夷风情的儿童呼啦舞艺术团赴上海参加演出。
毛泽东多次约见陈志昆,从
孙中山、
孙科,到国共合作、世界形势,他们无所不谈。毛泽东无法抵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陈志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如此多卓越的革命家都心甘情愿地追随毛泽东。陈志昆多次向毛泽东提出要到前方去打仗,但毛泽东婉言谢绝,他觉得陈志昆可以发挥比在战场上更大的作用。周恩来也多次与陈志昆谈心:“你要为抗日做出贡献,就不是上前线去杀几个日本鬼子,而是回
重庆市去,告诉孙科你的所见所闻,促进大家共同把抗战进行到底。”
怀着依依不舍之情,陈志昆离开了
延安市。回想在延安近九个月的日日夜夜,回想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震、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处的难忘岁月,陈志昆经常彻夜难眠。尤其是对毛泽东赠予他的亲笔题词,他一直珍藏着。在他家的墙上,有幸见到这幅墨宝的真迹:
将一切真心救国的志士团结起来,中国就有出路。这种志士就是不谋私利,牺牲自己,专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
从1950年到1961年,陈志昆夫妇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11年。在北京的生活条件比在美国要艰苦很多,他们白天要骑自行车上下班,晚上屋里没有暖气,只能靠烧煤取暖,黄寿珍在北京生第二个孩子
陈燕时,因此落下了
肩周炎。
虽然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反而很怀念这段日子。他们说:“虽然当时物资贫乏,但人的精神是充实的,思想更是纯洁的。至今我们还是说,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北京的11年”。
1961年,陈志昆被委派到香港华侨商业银行担任副总经理的职位。他不遗余力,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他促成了
海南岛与美国
夏威夷州瓦湖岛成为友好岛,
广东省与夏威夷州缔结为友好省州。1972年,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之后,他多次任美国跨国公司的中国顾问。1974年,他成立了友结有限公司,主要担负起中美两国贸易的咨询顾问工作。
最难忘的一年
1997年是他最难忘的一年。1997年3月,陈志昆作为老华侨应邀出席欢迎中国海军舰队访
夏威夷王国的仪式,登舰参观。1997年7月1日,陈志昆作为中国政府邀请的著名人士出席了香港移交仪;1997年10月26日,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陈志昆应邀站在欢迎队伍的最前列,江泽民主席与他亲切握手,互致问候。
陈志昆的经历,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值得羡慕的,可是,他自己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从不利用这些丰厚的“政治资源”去为自己谋私利。的确,陈志昆一直按照毛泽东主席给他的题词要求自己:将一切真心献给祖国,从不谋私利。
陈志昆一家在美国并不富裕,过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但他常说,“作为宋庆龄基金会的理事,为实现宋庆龄的遗愿,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祖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振兴。只有祖国的富强,海外的华人华侨才能扬眉吐气。”为此,他“本着将一切真心献给祖国”的要求,对各项公益事业一次次慷慨解囊。
中国之旅
1998年5月中国之旅,5月23日,陈志昆一家抵达北京,下榻
北京饭店。1998年5月24日,陈志昆一家不顾疲劳,乘火车抵达
承德市。考察了该市双桥区丽正门小学。陈先生听到了校长介绍学校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守公德,特别是观看了小学生“业余交警”指挥交通和小学生“业余武警”擒拿格斗的表演后,激动地说:“我们祖国的教育跟美国不一样,老师不仅给学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教书育,培养他们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这样坚持下去,祖国大有希望,不仅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而且也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陈先生应邀为而正门小学题写了:“热心教育”四个大字鼓励园丁努力工作。1998年5月26日上午,陈志昆一家驱车离开
承德县前往
丰宁满族自治县。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景色与纯朴善良的坝上村民向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表示了真心的欢迎。在仪式上,丰宁县县委书记王亮在感谢这位海外赤子对祖国,对贫困地区,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的深情厚意时,称颂陈先生一家,“名与日星常灿烂,德随桃李永芬芳。” 1998年5月27日,虽然陈志昆一家离开了丰宁踏上了归途,可这里的人们感到:他留下了友善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健康矫健的身影,他留下了一所用爱子抚恤金援建的学校,让爱子与
坝上草原的少年儿童一起读书与歌唱。
空难
1979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航空史上罕见的空难,机上273名乘客全部遇难,无一幸免。这273人中就有陈志昆的儿子——
陈平。
陈志昆和夫人黄寿珍拿到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赔款后,心如刀绞,久久不能平静,这再次沟起了他们丧子的悲痛。尽管家里不富裕,两位老人果断做出决定,把这笔赔款捐给最需要资助的地方,使爱子的生命得以延续:
第一,在儿子读书的母校——
芝加哥理工大学设立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中国留学生。
第四,支持宋庆龄基金会发展祖国“卡通”事业,捐资购买了一套动画专业摄像设备。
为了支持祖国教育事业,陈志昆决定在中国贫困地区援建一所学校,帮助那里的娃娃解决入学难的问题。陈志昆和夫人黄寿珍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会前主席黄华的肯定和支持。经过考察和筛选,我们提出在
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援建一所学校的建议方案。此方案得到了黄华主席同意和陈志昆一家的认可。
1979年5月25日,美国发生了一起空难,飞机上273人全部罹难,这其中就有陈志昆在
芝加哥伊利诺大学攻读博士的儿子。经过10年的诉讼,遇难者家属得到了赔偿。面对这笔价值不菲的赔款,因失去儿子而悲痛不已的陈志昆逐渐伏平心情,他用这些赔款在
夏威夷大学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并向上海
宋庆龄幼儿园和河北丰宁县捐赠了20万美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