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黄瓜(
学名:Cucumis hystrix Chakr.)是
葫芦科、
黄瓜属植物。一年生攀援
草本,全体被白色糙硬毛和短刚毛。茎、枝纤细,多少有分枝,粗糙,有棱沟。叶柄稍粗糙,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雌雄同株。
雄花:单生或由于总花梗极短或近无而呈簇生;果实长圆形,长4-5厘米,径1.5-2.3厘米,外面粗糙,密生长达2毫米的具刺尖的瘤状突起。种子狭卵形,长3-4毫米,中部宽2毫米,两面光滑,边缘不拱起。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常生于海拔780-1550米的山谷、河边、阴湿处、林下及灌丛中。
野黄瓜唯一能与栽培黄瓜杂交可育的野生种质资源,拥有多种抗病、抗逆的珍贵目标性状。这些优良性状通过远缘杂交和连续回交可以转到栽培黄瓜中,为黄瓜的品种改良丰富了变异资源。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2021年9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植物学史
黄瓜的拉丁抄文学名Cucumis sativus L.,是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Linne)于1753年在《植物种志》第1版上发表的。由于当时尚未发现野生黄瓜,所以林奈订名时的模式标本只能是栽培黄瓜,故此将黄瓜种名订为sativus(意为栽培的)。
最早发现野生黄瓜的是植物学家J.F.Royle,他于1835年在
尼泊尔的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有苦味的野生黄瓜,并订名为哈氏黄瓜(Cucumis hardwickii Royle),发表于《喜马拉雅山植物》(Bot.Himal.Mts)上。1866 年,阿列菲尔德(Alefeld)认为,哈氏黄瓜不能是独立的种,而是黄瓜种下的类型,即Cucumis sativus L. hardwickii(Royle)Alefeld。1932年,
苏联卡巴耶夫(Gabaev)将哈氏黄瓜订为变种,列在黄瓜种下:Cucumis sativus L. var. hardwickii(Royle)Gabaev。1875年8月T.Clarke从印度半岛锡金邦向英国皇家邱园送去种子,在伦敦种植出苗后,经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爵士(Sir Joseph D.Hooker)鉴定,1876年订名为黄瓜种下的半苦味野生变种——锡金黄瓜(Cucumis sativus L. var. sikkimensis Hooker)。1952年,
印度学者查克拉瓦提(Chakravaty)在《孟买自然历史学会杂志》(J.
孟买 Nat. Hist. Soc)上,发表了从当时
孟加拉国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即
雅鲁藏布江下游印度段)采集到的标本,订名为野黄瓜种(Cucumis hystrix Chakr.),但这并不是该种的唯一标本。实际上,早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已经有多份从不同国家采集的标本被记录,据
美国小柯克布莱德(J. H. Kirkbride. Jr)1993年报道,这些早期的标本有:1912年在缅甸红宝石矿区所采的标本,1900-1939年在中国
云南省采集的标本,以及1914-1958年在泰国采集的标本。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植物分类前辈
吴征镒先生曾订名一个云南黄瓜种(Cucumis yunnanensis Cucumis Y.Wu),并于1980年在《东亚葫芦科植物》(The
葫芦科 of Eastern Asia)发表,但杰弗里认为,云南黄瓜与野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是同物异名,因此是无效的。
1882年瑞士德堪多(A De-Candolle)在其传世巨作《栽培植物的起源》中,根据19世纪中叶Royle、Alefeld和Hooker等的报道,以及在亚洲喜马拉雅山区
尼泊尔和锡金邦等地发现的野生黄瓜植物,推测出黄瓜植物的起源地是南亚、印度次大陆。
1935年,
瓦维洛夫环形山发表的全球8个作物起源中心中,第2个就是栽培植物的印度起源中心,该中心拥有117种起源植物,其中就包含了黄瓜。
1952年,查克拉瓦提在
印度、
孟加拉国百发现了野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1970年,
京都大学学术探险队,对产自尼泊尔、锡金邦等地的野生哈氏黄瓜和锡金黄瓜的
细胞染色体数(n=7)以及杂交亲合力进行研究,证明它们与黄瓜是同一个种。很可能,它们就是栽培黄瓜的野生祖先。1979-1980年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戚春章等在
云南省发现的西双版纳黄瓜及其后续研究均证明南亚次大陆,包括世界屋脊——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尼泊尔、
不丹、锡金邦)经印度东北部和
孟加拉国,一直延伸到缅甸北部、
泰国西北部和中国云南省南部,就是黄瓜植物的起源中心。
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
草本,全体被白色糙硬毛和短刚毛。茎、枝纤细,多少有分枝,粗糙,有棱沟。叶柄稍粗糙,长6-10厘米;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6-13厘米,宽6-10(-12)厘米,常不规则地3-5浅裂或稀不分裂,边缘有小齿,裂片三角形,顶端急尖,基部心形,弯缺半圆形,深1.5-2厘米,宽1-1.5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掌状五出脉。卷须纤细,不分歧。
雌雄同株。
雄花:单生或由于总花梗极短或近无而呈簇生;
花萼筒狭钟状,长6毫米,宽2毫米,裂片线形,长1-2毫米;花冠黄色,裂片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宽3-4毫米,先端稍急尖;
雄蕊3,花丝纤细,长仅1毫米,被稀疏柔毛,
花药长2毫米,药室折曲。
雌花:单生;
花梗长5毫米;花萼和花冠同雄花;花冠长6-10毫米;子房长圆状卵形,长1厘米,径0.4厘米,极粗糙,密被黄褐色的硬毛,
花柱长2-3毫米,柱头3裂,分裂部分顶端钝圆,长3毫米。果梗长约0.5-1厘米;果实长圆形,长4-5厘米,径1.5-2.3厘米,外面粗糙,密生长达2毫米的具刺尖的瘤状突起。种子狭卵形,长3-4毫米,中部宽2毫米,两面光滑,边缘不拱起。花期6-8月,果期8-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常生于海拔780-1度550米的山谷、河边、阴湿处、林下及灌丛中。
生长习性
野黄瓜经连续短光照处理40天后开始出现雄蕾,50天后有少量的雌蕾出现,65-75天后开始有雌雄花开放,第一
雌花节位在20节左右。而不经短光照处理的
对照组,春季通常不开花,或推迟到10月下旬才有雌雄蕾出现,此时植株已生长6个多月,植株长有60节以上,植株开始衰老。
主要价值
野黄瓜唯一能与栽培黄瓜杂交可育的野生
种质资源,拥有多种抗病、抗逆的珍贵目标
性状。这些优良性状通过
远缘杂交和连续回交可以转到栽培黄瓜中,为黄瓜的品种改良丰富了变异资源。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2021年9月,被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