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全
丁克全
丁克全,男,汉族,国籍中国,出生于长春市
基本介绍
丁克全,1914年10月24日生,原名丁福源,回族,长春市人,出身手艺工人家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共党员。著名社会学家,哲学、政治学、科学学教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副系主任、名誉系主任,中国政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吉林省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吉林省政协常委,民盟吉林省委常委。他提出的“群众工作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社会学的学术新视角对我国社会学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国内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综合分析,使授课内容丰满厚重,得到受众的喜爱。
丁老从小兴趣广泛,既爱好古文,又关心时事。丁克全1921年入长春私立清真小学读书。1928年春(14岁)考入省立二中。中学时,他大量阅读学校图书馆书籍,并在母校校刊上撰文写道:“整理旧文化和发展新文化必须并重。”“若全国人民都走进新文化的大道中,使我们的旧文化和新文化融合为一种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会使我们的文化进步更快些,并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占一个优越地位,而于全人类有更大贡献。”
1936年春,丁克全东渡日本勤工俭学,先后考入东京东亚学校、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5年内,他如一块海绵,精通了日语、自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随后,他又专攻西洋经济史和社会学史。每一个新学科的学习,他均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其间,他还翻译了当时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高田保马的《第二经济学概论》,在《日本研究》上连载10余期。而让丁克全名声大噪的则是1941年5月31日,丁克全登上东京帝国大学演讲席,作为首名介绍社会学史的中国留学生,他向日本师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社会”一词的国家,在古汉语中“社会”是群居会合之意。丁克全引证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他的报告赢得热烈讨论。
完成学业后,丁克全准备返回祖国。但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被日本人盯上了。据守在中国的日本高官十分赏识丁克全的才华,多次拉拢,并以让其担任伪满高官及给予优厚薪金待遇为诱饵,希望争取这位人才为日本政府效力。深知日本人目的的丁克全,严辞拒绝,同时取消了回东北老家的计划,转而投奔解放区。按照组织安排,丁克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作为中共晋察分局城工部的地下工作者,他利用课堂,向进步大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以动员更广大中国同胞,共同抵御外寇,保家卫国。此后的三四年中,他还到其他高校和中学兼课,把进步思想及党的抗日主张巧妙寓于教学中进行宣传。他把讲课得来的收入用于组织活动,还介绍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到解放区参加革命。丁克全的爱人也追随丈夫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经常在街上张贴散发传单,并传递秘密信件。在日本特务和汉奸的严密监视下,丁克全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丁克全受聘担任哈尔滨大学教导长和社会科学院院长。1947年下半年,东北地区土改工作全面展开,丁克全到吉林省榆树、德惠市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撰写报告,这段工作经历,为他进一步把握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工作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此后不久,他研究提出了“群众工作学”理论。
随着对社会学研究的日趋深入,丁克全撰写了不少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社会学内容体系的建议——兼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该文引入他自创的社会学研究新视角——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研究社会学。论文发表后,《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哲学年鉴》均发文称赞观点新颖,有学术研讨价值。
丁克全将自己的观点与全国各地的学生交流切磋,在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等地,丁教授的课堂几乎场场爆满,而他选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我们做社会学研究要适应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内容体系论——唯物史观新探知和社会学的统一”等专题,均为后辈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丁克全去世。这位社会学大师,一生贴近百姓做学问,用从书本及实践中汲取的养分,将全部的光和热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