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椿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师
孙树椿,男,1939年7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颈椎病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业院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物经历
1958年-1964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学习。
1964年-1985年 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
1985年-1990年 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1990年至今 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孙树椿擅长治疗各种骨伤科疑难疾病,尤其以脊柱疾病为主。
学术兼职
孙树椿担任多项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骨伤科分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中医正骨》杂志副主任委员兼副主编等。
学术思想
一、辨病辨证,相互结合
孙树椿认为,有病就有证,辨证才能识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临床诊治时,既要辨病,又要辨证,只有病证合参,才能选用适当方药、恰当的手法。辨病与辨证结合也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辨病辨证相互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具体病位、病理和转归等,使治疗针对性更强。例如脊髓型颈椎病,一般都认为应手术治疗,但本病从中医角度认识有“痹证”“证”之分,痹证型完全可以非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二、筋伤手法,轻巧柔和
孙树椿在继承刘寿山老先生的经验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手法进行了规范整理,逐渐形成具有孙氏特点的筋伤手法。孙树椿认为,手法的疗效靠的是手法本身,孙树椿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巧柔和、外柔内刚,力量由轻渐重,治疗中使患者在并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即获得症状的缓解或痊愈。
三、内治外治,相辅相成
孙树椿强调治疗要兼顾局部与整体,审证求因。由于筋伤疾病多以局部损伤为主,因此治疗时,既要注意局部,又要兼顾全身,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恰当的手法,借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这样才能兼顾局部与整体。
筋伤疾病以局部损伤为主,手法治疗是孙树椿的精华所在。但是,孙树椿在手法治疗的同时,也很重视内治的调理,做到内治与外治相辅。在内治的同时,强调活血化瘀药通络生骨胶囊止痛的原则。
四、功能锻炼 动静结合
孙树椿认为,在筋伤的治疗中,动静结合也同样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孙树椿指出,伤后经络受阻,气血滞,血肿形成,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筋伤的愈合需要固定一段时间,以利于筋伤的修复,这即是“静”。同时,由于血肿形成,若瘀血不去,日久气血凝滞,血不荣筋,容易导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因此,除一定时间的“静”外,也需要注重局部及全身的功能锻炼,使气血畅通,筋肉得养,这即是“动”。
科研成果
孙树椿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意念导引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颈椎退变对神经血管影响及手法治疗机制”和“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规范化研究”。他参与的课题“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颈眩宁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分别获得国家科委国家医药技术创新重大项目课题和国家新药与产业开发项目课题。他还主持了“实用筋伤手法整理研究”课题,并成功研发了中药三类新药“颈痛颗粒”和“腰痹通胶囊”。
获得荣誉
主持“实用筋伤手法整理研究”课题获199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五 ”期间“对中医药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奖;
2006年12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2007年6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名师”称号;
2007年10月获得了第四届中国药学发展(HOMA)学科成就奖。
中医骨伤科学》获1989年西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中医筋伤学》获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三等奖
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获199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优秀图书一等奖;
中医药治疗颈痛》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图书三等奖。
主要论文
主要作品
孙树椿主编了多部著作,包括《临床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药治疗颈痛》《中医筋伤学》《中国医药保健推拿图谱》(英文、德语、法文、西班牙文)、《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筋、骨缝损伤》《刘寿山正骨经验》等十余部。
参考资料
刘景源.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2024-04-13
孙树椿.中国知网.2024-11-1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学术兼职
学术思想
科研成果
获得荣誉
主要论文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