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 (Staff)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记谱法,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属于运用最广泛的乐谱之一。
五线谱最早起源于希腊,其历史比数字形的
简谱更为悠久。在古希腊时期,音乐主要通过声乐来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罗马时代,人们开始使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就是
纽姆记谱法。大约在公元8世纪,五线谱的前身纽姆记谱法出现。“纽姆”一词源自
希腊语,意为“符号”,是用于表示音乐的一种绘图方式。五线谱主要适用于
键盘乐器,因此熟悉五线谱是键盘手进行出色演奏的基础。五线谱是一种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乐谱。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经过不断演变和改革而逐渐完善。
据记载,1673年,
葡萄牙教士在中国清宫讲授西学,首次详细介绍了五线谱及
和声学等理论。五线谱在当时已传入中国,但真正流传和使用始于
清代末年。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教士的传教、新学的兴起和
学堂乐歌的开设,五线谱在中国逐渐普及。
历史沿革
起源
五线谱起源于
古希腊,是音乐记谱的常用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记谱法,包括声乐和器乐的记谱法。现存的最古老的乐谱是在维也纳国立图书馆内,写在帕皮鲁斯植物制品上的乐谱,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六七世纪时,
欧洲东、西方都在歌词的上方加注纽姆符,这些符源自古希腊作诗法所用的记号其中影响音高的有三种:oxeia(音高上升),bareia(音高下降),penspomene(升与降)。然而,在将这些符号发展成代表两个或更多音的符号组合时,东、西记谱法开始分道扬。在初期,这些记谱法都是记忆式的,所记音高并不精确,仅用以提示歌唱者早已熟记的音乐。
五线谱的前身是
纽姆记谱法,大约出现在公元8世纪。“纽姆”一词源自
希腊语,意为“符号”,是用绘图的形式表示音乐的一种方法。初期的纽姆记谱法只能指示圣歌曲调的方向,后来通过使用一根直线进行改进,形成了五线谱的始祖——一线谱。
发展
到了11世纪,意大利人规多·达赖左进一步直接将纽姆符号填人线上或间内作音符记号,歌词则不再填入。从此,线与间同时并用,横线数目减少,只须四条,且分别注上f、a、c、e等
音名。到了12世纪时,加入了第五线,16世纪又发明下加线,出现了六线或七线诸表。然而,这些都没有被广泛推广。
13世纪时,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建了有量记谱法,这种记谱法用音符、
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成黑色,称为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并在其上增添符干、
符尾等零件。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14世纪中叶,还出现了
法国记谱法与
意大利记谱法。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记写全音符群和
二分音符群的方法。但二者都承认二拍子和三拍子同等重要,都用拍子记号标明乐曲中
音符时值的关系。14世纪末,法国式
拍号被普遍接受。五线谱记谱法正是在这些记谱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完善定型的。五线谱形象直观,能够记录
现代音乐体系所创作的各种音乐作品,便于学习和掌握,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基本构成
五线谱由五条线和四个间组成。线的顺序自下而上分别是: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间的顺序自下而上分别是: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五线谱有五条线、四个间,共有九个音位。五线谱
上海音乐学院的高低是根据音符在五线谱上的音位来决定的,音位越高音越高,音位越低音越低。
乐音音列中的每个音级都有自己的特定名称,这些名称被称为
音名。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音名系统是英国式音名,即C、D、E、F、G、A、B。而意大利式音名则通常作为
唱名使用。
加线和加间
在记录音乐的过程中,常有一些较九个音位音更高或更低的音,此时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与间,加线与加间分别称为
上加一线、上加一间、下加一线、下加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位。加线数目以五条为宜,更高、更低的音用八度记号表示(8)。每个音的加线,都需单独书写,不得将许多音的加线连成长线。
记谱法
谱号
五线谱的固定音高是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的。常见的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其中心位置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表示第二线上的音为g1音;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其中心位置在五线谱第四线上,表示第四线上的音为f音。当低音谱号标记在第五线上时,称为倍低音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其中心位置在五线谱的第三线上,表示第三线上的音为c1音。当中音谱号标记在第四线上时,称为次中音谱号。五线谱使用多种谱表来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与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其中,常用的谱表有G谱表(高音谱表)、F谱表(低音谱表)和C谱表(包括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次中音谱表)。这些谱表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交替变换使用。例如,可以将高音谱表换成低音谱表,或从低音谱表换成次中音谱表等。此外,各种谱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如将高、低音谱表用弧线(直括弧、花括弧)连结在一起,即构成“大谱表”。
拍号
节拍
在音乐中,节拍是由相同时值的重音和非重音有规律地循环出现。单位拍是构成节拍的时间片段,强拍是第一个带有重音的单位拍,用●表示,次强拍是余下带有重音的单位拍,用◐表示,弱拍是带有非重音的单位拍,用○表示。
拍子、拍号
在音乐中,拍子是将强拍与弱拍用固定的音符来表示,拍号则用于表示不同拍子的符号。拍号用分数形式标记,横线上方的数字表示每小节单位拍的数目,横线下方的数字表示单位拍的
音符时值。
拍号一般标记在
谱号或
调号的后面。常见的拍子有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变拍子、一拍子、散拍子等。其中,单拍子是每个小节中不带附点的单纯音符的拍子,复拍子是
附点音符的拍子,混合拍子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单拍子按顺序组合而成,强弱组合次序可以用虚线、括弧或连线来表示。变换拍子是各种拍子交替出现的情况,一拍子则是每小节只有一拍的特殊拍子,散拍子则是自由节奏的表示,不固定小节线,速度自由。
小节
在音乐中,小节是由强拍之间的部分组成,小节线用于分隔小节并标记强拍位置。终止线(双)标记音乐作品的结束。
音符
音符与休止符
音符和休止符都是用来表示音的高低和时值长短的符号。音符包括符头、符干和
符尾三个部分,而休止符则只有本身的符号。单纯音符和单纯休止符是除了本身符号之外,没有附带其他任何符号的音符和休止符。在五线谱中,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的形状相同,而其他各种休止符则有着独特的形状。音的高低是以五线谱上音符的位置来确定的,而音的时值长短则是以各种不同比例的音符来表示的。
附点
音符可以用附点(·)来增加时值长度。附点表示增加原
音符时值的一半。在单纯音符的右侧标记一个附点,就构成了
附点音符。附点音符的名称由被标记的单纯音符决定。在单纯
休止符的右侧标记一个附点,就构成了附点休止符。附点休止符较原单纯休止符而言,增长了原停顿时值的二分之一。附点休止符分为单附点休止符(即附点休止符)和复附点休止符,一般不用复附点休止符。
半音和全音
在五线谱上,相邻两音位之间构成的半音或全音称为自然半音或自然全音。同一音位或隔开一个音位,标记变音记号所构成的半音称为变化半音。同一音位或隔开一个音位,标记变音记号所构成的全音称为变化全音。
在五线谱中,用来表示将
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的记号称为变音记号,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升记号(♯)
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一个半音。例如:♯c1、♯d1、♯e1、♯f1、♯g1、♯a1、♯b1等。
降记号(♭)
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一个
半音。例如:♭c1、♭d1、♭e1、♭f1、♭g1、♭a1、♭c1等。
重升号(𝄪)
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即
全音)。例如:𝄪c1、𝄪d1、𝄪e1、𝄪f1、𝄪g1、𝄪a1、𝄪b1等。
重降号(𝄫)
表示将
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即全音)。例如:𝄫c1、𝄫d1、𝄫e1、𝄫f1、𝄫g1、𝄫a1、𝄫b1等。
还原号(♮)
表示将已升高(包括重升)或降低(包括重降)的音还原为原基本音级。
变音记号可直接标记在五线谱线上和间上的音符前面,也可标记在
谱号的后面。直接标记在音符前面的变音记号称为临时记号;标记在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称为
调号。临时记号只对一小节内同音高的音起作用,过小节线无效。在多
声部乐曲中,临时记号只对一个声部有效,对其他声部毫无意义。将
基本音级标上变音记号,即构成
变化音级。标以升记号(♯)的变化音级,称为升音级;标以降记号(♭)的变化音级,称为降音级;标以重升记号(𝄪)的变化音级,称为重升音级;标以重降记号(𝄫)的变化音级,称为重降音级。
其他特殊符号
力度记号
音乐中的力度是描述音量的强弱等级,它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本力度记号包括 forte(强,略写为 f)和 piano(弱,略写为 p)。此外,还有一系列表示强弱程度的力度记号,如fortissimo(非常强,略写为 fff)/ forte forte(极强,略写为 ff)、mezzo-forte(中强,略写为 mf)和 mezzo-piano(中弱,略写为 mp)。极弱用 pianissimo(略写为 pp)表示。
强弱程度的逐渐变化可以通过 crescendo(渐强)和 dim(渐弱)来表示。其中,crescendo 表示逐渐增强音量,而 poco a poco crescendo 表示逐渐地增强音量。为了表示突然变化强度,可以使用 subito forte(突然强)和 subito piano(突然弱)来标记。对于特定的音需要特别强调,可以使用 sforzando(突强)和 forzando(加强)来标记。为了表示强弱较以前强化或减弱,可以使用 più forte(更强)和 meno forte(更弱)来描述。
速度记号
音乐的速度可以通过文字、数字和各种标记来表达和改变。常用的速度描述包括庄板(grave,速度为40)、广板(largo,速度为46)、慢板(lento,速度为52)、柔板(adagio,速度为56)、中板(moderato,速度为88)、小快板(allegretto,速度为108)、快板(allegro,速度为132)、活板(vivace,速度在 allegro 与 presto 之间)、急板(presto,速度为184)等。加强或修饰原来速度的词语包括非常(molto)、十分(assai)、稍微(poco)、一点(un poco)、不过分(non troppo)、一直(sempre)、但是(ma)、好像(quasi)等。要准确标示音乐的速度,需依靠节拍机来衡量,例如以
四分音符为单位拍,每分钟132拍。可以通过各种标记如渐快(accelerando)、逐渐急促地(stringendo)、渐慢(ritardando)、渐慢而渐弱(rallentando)等来改变速度。恢复原速可以用 a tempo 或 primo tempotempo 来标记;逐渐改变速度与力度的标记有逐渐缓和地(smorzando)、渐慢渐弱(calando)和渐慢渐强(morendo)等。
奏法记号
在五线谱中,为了方便读谱与写谱,常采用移动
八度记号和重复八度记号。通过在五线谱上方用8---或在下方用8va---标记,可以表示虚线内的音符需要移高或移低一个八度演奏,这一记号在
器乐谱中广泛使用。数字8标记在音符上方或下方,表示该音要高八度或低八度重复演奏,这一记号也常用于器乐谱中。在较多音上方标记con8--或下方标记con8----表示虚线以内的音都要重复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这些记号有助于音乐家更准确地理解和演奏音乐作品。
反复记号
反复记号一般用于数小节以上的重复,其中更多地用于段落或全曲的重复。
传承与发展
据记载,1673年,
葡萄牙的一位教士来到中国,在清宫里讲西学,在他撰写的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五线谱及
和声学等理论。可见,五线谱在当时已传入中国。但真正开始流传和使用,则是
清朝末年以后的事了。最早的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
律吕正义》续编,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教士的传教,新学的兴办,
学堂乐歌的开设,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