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豪
蔬菜专家、园艺教育家
陆子豪是一位著名的蔬菜专家和园艺教育家,曾在北京农业大学担任教授。他毕生致力于蔬菜栽培和蔬菜技术经济研究,提出了蔬菜生产布局、流通、均衡生产和供应体系等理论,为中国政府制定蔬菜产销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他在大白菜起源、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成果。陆子豪还担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政府蔬菜顾问团团长,为中国蔬菜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历
陆子豪,1918年7月出生于天津市。1933年天津市法汉小学毕业和初中一年级上学期。1934-1937年在天津和唐山市无线电修理徒工。1938-1939年在武汉贵阳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队长。1940-1942年在四川省江津区国立九中毕业。1942-1947年在台湾中央大学农学院学习。1948-1949年5月在台糖农务室技术员。1949年6月由台湾返回大陆任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农学院助教。1949年9月-198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园艺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离休。
人物生平
陆子豪在解放前的经历包括在天津法汉小学读书,初中一年级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后成为无线电修理学徒工。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并担任队长。1940年重新考入四川江津区国立第九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考入台湾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大学毕业后去台湾,在台糖农务室做技术员,主要从事计划工作。1949年6月,陆子豪放弃在台湾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携夫人郑开文女士返回大陆,任华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助教。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陆子豪到新组建的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任助教,成为园艺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59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正式成立蔬菜专业,陆子豪任蔬菜栽培教研组主任。他为蔬菜专业的教学和蔬菜生产的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重大贡献
陆子豪的贡献包括“解决北京市八、九月淡季蔬菜供应的综合技术与经济分析研究”(获1985年北京科学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结球白菜栽培技术研究”,“中国城市蔬菜生产区划与布局研究”,“发达国家蔬菜产销体系研究”“中国名特产蔬菜输出研究”等。
主要论著
陆子豪的主要论著包括《硫酸的分期施用对于白菜产量的影响》《施肥对大白菜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中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中有关技术政策的初步研究》《北京秋季大白菜播种期的调查研究》《中国名特产蔬菜出口现状与展望》《蔬菜》《试论建立中国蔬菜的周年均衡生产和供应的体系》《赴日蔬菜技术考察团考察报告》《建立中国蔬菜生产和供应体系探讨》等。
学术成就
创建北京农业大学蔬菜栽培专业
1958年秋,北京农业大学由北京西郊罗道庄迁至海淀区东北旺地区马连洼村。这既是北京农业大学的新校址,也是学校农场所在地。园艺系蔬菜试验站是蔬菜专业学生主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总面积13.3多公顷,搬迁后一切从零开始。在陆子豪的组织领导下,教师们与试验站的干部、群众一起,艰苦创业,到60年代初期,试验站已初具规模,为第一届蔬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田间课堂,也成为蔬菜栽培专业老师们开展科学研究,出成果,向北京郊区乃至全国进行示范和推广先进技术的摇篮。当年的蔬菜专业首届毕业生回忆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涯时,对当时蔬菜试验站赞不绝口。他们深深感到,在实践中学到的宝贵知识和操作本领,终生受益,这里面有陆子豪的功劳和汗水。
在课程建设方面,陆子豪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拓宽知识面,提高蔬菜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在他的领导下,从原有的蔬菜栽培教研室,分出了两个新的教研室:蔬菜保护地栽培教研室和蔬菜生理教研室。这在当时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走在前面。尤其是将蔬菜的保护地栽培独立出来,专门组织力量编出了中国第一本“蔬菜保护地栽培”专门教材,倾注了陆子豪的大量心血。中国蔬菜设施栽培空前蓬勃发展,可以看出他当初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深入研究蔬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往北方大城市每到冬春淡季或八九月夏淡季市场上蔬菜种类单调、质量差、量不足,市民对吃菜难有意见,各级政府部门也很着急。年届花甲的陆子豪也深感焦虑。从1977年到1980年,他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还研究了东京纽约伦敦等世界各国大城市的蔬菜供应特点。1983年10月,农业部组团前往日本访问,陆子豪担任团长,重点了解日本蔬菜的周年供应和销售及流通问题。在日本期间,他与日本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并到几个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交易市场参观、调查,深受启发。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中国大城市蔬菜供应矛盾主要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政策上。陆子豪以首都北京市为例,认为当时许多大中城市都在执行“近郊以蔬菜生产为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老政策,可是由于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光靠近郊供应蔬菜难以解决市民吃菜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提出蔬菜生产“以近郊为主,远郊为辅”的建议,写成报告,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陆子豪在南方的广州市福州市以及云南省四川省等地考察时发现,那里的冬季正是菜花、辣椒、番茄的收获旺季,价格非常便宜,却大量烂掉,而北方很多城市的人民只能吃萝卜、白菜。他花了6年多时间,足迹遍布中国50多个大中城市,深入调查研究,写出一份份调查报告。1982年,他的文章“对中国蔬菜生产的一些建议”发表于人民日报,提出“利用多种办法,缩小蔬菜淡旺季供应差距”,建议冬季应充分利用南方的天然温室、南菜北运;夏季则可利用海拔高、气候凉爽的北方地区生产蔬菜,运往炎热的南方,形成大流通的格局,以解决大中城市淡季吃菜难的问题。这些建议和调查报告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1983 年,陆子豪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八九月淡季蔬菜生产体系研究”的课题,在“近郊为主、远郊为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本地为主,外地调剂为辅”的主张。该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中央就蔬菜生产重新制定出“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地调剂、保证供应”的新政策。作为提出建议并坚持为实现它而努力的第一位专家,陆子豪在中国“菜篮子”发展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菜专家
陆子豪任教期间,主要讲授中国北方的“当家菜”——大白菜。60年代大白菜在北方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当时的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很小,冬春季节北方人民要靠贮存大白菜、萝卜等为主要蔬菜。陆子豪对中国大白菜的起源、播种、育苗、施肥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尤其对大白菜的合理追肥有独到见解。早在50年代初期,他在国内率先研究探索合理使用化肥问题。试验证明,在使用有机肥为基肥的基础上结合追施化肥,可以显著提高大白菜的产量。对此,同行专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提出大白菜丰产稳产的综合技术措施,使大白菜产量由原平均公顷产量37500~52500千克提高到75000千克以上。陆子豪调查和分析了北京市地区1951-1981年大白菜公顷产量在120000千克以上的500多块高产田的播种期,并进行了多年观察,研究播种期与产量的关系、播种期对大白菜生长的影响等,据此提出了北京地区大白菜最佳播种期,为北京地区大白菜最佳播种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担任北京市政府蔬菜顾问团团长期间,陆子豪每年秋天都要奔忙在北京各个区县,指导大白菜生产,为大白菜的持续高产稳产,保证首都人民的“当家菜”年年稳定供应,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正因为他对大白菜的生育特性了如指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给学生讲课时,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生动,非常吸引学生,许多同学都觉得听陆子豪讲课是一种享受。
市场观点
陆子豪认为,随着全国市场放开,大白菜价格波动难以控制,需要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调整。他强调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认为了解各地的产量对于稳定市场价格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人物生平
重大贡献
主要论著
学术成就
创建北京农业大学蔬菜栽培专业
深入研究蔬菜
白菜专家
市场观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