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初,男,生于1939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中学模范校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海淀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64年7月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
1974年任
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1987年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至2007年。同时兼任: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初中教育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理论,实践文章,著有《改革,选择和发展——我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一书.
李金初校长是学者型,研究型的管理专家。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尤其是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方式的改变,当代最新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人认识的深化等角度探索进行新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的改革.1988年,学校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科学,民主,高效,严格的管理机制.1992年5月,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了公办学校的"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新思路,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改革".并进一步概括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体改模式,简称作"国有民办制",1996年被批准为北京市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为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成功地进行了综合活动课,分层教学等育人模式改革,使学校获得了快速的,高水平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学校由一所普通的中学发展成为颇具特色,办学成绩享誉京城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名校,办学体制改革,育人模式改革在市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年9月21日,
海淀区举办"首届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李金初校长办学思想研讨",十一学校的改革获得了与会500多位市内外领导,专家,校长的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在李金初校长"改革,选择与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用成功的实践回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今天,"国有民办制"实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探索.
2007年7月,李金初校长从十一学校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十一学校的顾问、建华学校董事长。倾注了李校长毕生心血的十一学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所普通中学成长为享誉京城内外的名校,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一个实践案例。李校长以“本人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为人生志向,长期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尤其对于社会转型期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基本办学理念——“改革、选择、发展、和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李金初逐渐形成了“改革、选择、发展、和谐”的基本办学理念。他认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改革,就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空间。发展才是硬道理,离开了发展,任何改革都是毫无意义的。选择是机制,是实现改革的途径、办法,教育要允许选择。允许选择,是教育民主和人权的表现。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个和谐的校园,尤其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
和谐发展,才是其得以长久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等多项改革的同时,他以一个教育实践家的高瞻远瞩的视野,把学校的改革落脚到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上。
2000年9月21日,
海淀区举办“首届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李金初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举行。作为一位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家,李校长对学校德育、教学、管理工作、师资队伍、学校文化建设等等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逐步形成在这个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基本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他在德育上注重理解与沟通,推进德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在教学上关注对话与交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构建主体性优质课堂;在管理上追求效率与和谐,转变管理观念,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市场化和人本化,创立“民主举荐-组织考察-校长选任”的干部任用新机制;在文化上提倡民主与包容,构建“改革、创新、民主、包容”的新文化…… 确立学校基本办学价值观 李金初同志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就是要构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因此,在“国有民办”制的平台上,他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基本办学价值观,进行了多项育人模式的改革实验。
在李校长的带领下,1993年,十一学校的“综合活动课”新型课程实验,成果获北京市“八五教科研优秀成果奖”,为国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实践基础;1994年,十一学校广泛实行分层次教学实验,革新课堂组织形式,成果获北京市“胡楚南教学奖”;1996年,十一进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实验,成果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999年,学校进行
高中理科实验班课程改革实验,尤其是高中“四环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还学生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主动发展权,学生每周5个半天上课,4个半天自学自研或合作学习。实验获得了全面成功,实现了实施素质教育与取得优秀升学成绩的和谐统一。
2004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十一学校进行了“中学六年一贯·二四课程改革实验”,首次提出“四年制”高中的课程改革设想,并正在探索实施,为正在进行的高中课改,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参考模式。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北京市十一学校从一所普通中学校跃居为北京市
示范性高中。先后获得“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北京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北京市体育模范学校”、“北京市艺术教育金帆奖”、“北京市电化教育先进校”等荣誉称号。改革,让十一学校均获得了超常发展:学校硬件设备领先一流,自筹办学经费5亿余元,新建校舍14.9万平方米,为国家节省财政拨款1亿多元,极大地支持了薄弱校的建设。不仅如此,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114个教学班,5600多名学生;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并取得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果,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誉。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十一学校高考文、理科均列
海淀区第二名,跨入北京市前十名,高考本科率99.15%,重点率88.7%。各学科竞赛成绩均进入北京市前五名。学校金帆管弦乐团和金帆合唱团多次获得全国
一等奖。
作为一位立足教育实践改革的专家型校长,李金初同志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1999年,李校长确立了“教育科研是立校之本、发展之本,坚定地走科研兴校之路”的策略,并在学校教代会上形成决议。2004年又制定了“教科研强校战略”。为确保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十一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所现有1位博士、2位特级、3位研究生任专职科研员。在学校承担的多项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中,李金初都亲任课题组组长,深入课题研究的实践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十一学校率领全国17所中小学,独立承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特别委托规划项目《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课题,成为全国中学首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李金初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很多问题都进行过深入地思考,科研成果丰硕。他所撰写的《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形式探索》、《构建新世纪的育人大厦》、《改革 选择 发展 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等多篇论文先后在《
教育研究》、《
人民教育》、《
中国教育报》、《
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学刊》等专业核心报刊上发表。在他的带领下,十一学校多次获市区级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的称号,李金初本人也以突出的科研成果获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立足基础教育实践改革的专家型校长。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进行 在任中学校长的20年时间里,李金初同志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环节。他提出了“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到“研究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1994年,十一学校率先在全国与
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试行“
研究生课程班”的培训模式。李校长坚持“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同步”的原则,提出要让学校成为“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专业成长的空间,通向幸福生活的家园”。学校成立了
人力资源部,推进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管理,确立对内培养和对外招聘两线同步进行的人才发展之路,推出新的工资分配制度,实行
期权工资。 2006年,面对进入基础教育领域的博士人才的优势资源,李校长又提出在中学建立博士后
工作站的大胆设想。2006年6月,人事部批准十一学校在“构建‘培养-研究型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项目中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搭建了教师教育家或教育家教师成长的实践平台。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如今的十一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堪称北京一流,这支队伍中有特级教师18人,博士25人,硕士99人。中国基础教育规律的探路者 面对国际化、信息化对教育的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发展需求,面对素质教育在实施中的困境与问题,李校长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了未来。在对当前基础教育实践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李校长从学校教育功能以及其背后承载的不同价值取向的视角,首次提出了“输送型”、“培养型”和“培养-研究型”三种类型的学校,并基于对中国基础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以及促进优秀教师快速成长的责任与使命,将十一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建设。走近李金初校长,人们常常被他执著的精神、活跃而深的思维和崇尚改革的勇气所感染。他说:“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心中最重要的追求不仅仅是能为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名牌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而是要通观全局,站在更高层次上,即从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的创新变革上,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更重要、更有价值的贡献。”这就是李金初同志——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