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22年,其前身为1915年创建的北京师范大学数理学部,1983年成立了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2004年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基本概况
数学科学学院现有教师68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教授31名,副教授22名,博士生导师2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北京师大”京师学者”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有56人,占教师总数的82%。
数学科学学院在1998年获数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990年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基地。现有纯粹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应用数学3个博士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应用数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技术史(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8个硕士点。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数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概率论方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数学科学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与金融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2个本科专业,以及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科学、保险精算2个方向;有分析、代数、几何、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育数学史9个教研室和《数学通报》杂志编辑部。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有随机数学、生物信息学、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统计数据分析4个研究中心,有复杂系统实时控制、数据统计与分析2个实验室。
科研成果
近五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承担国家“973”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75项,经费总额1000多万元,出版或再版专著、教材70部,发表学术论文654篇(其中SCI论文247篇),11项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奖励,其中王梓坤院士获第9届何梁何利基金奖陈木法院士和王凤雨教授的《跳过程,粒子系统与特征值估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李洪兴教授的《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4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另外,1999年以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1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方面的奖励23项,其中王昆扬教授获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名师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并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和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进工作者。
人才介绍
80多年来,数学(系)科学学院已毕业全日制本科生6065人。20多年来,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50人,硕士研究生666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中有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6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9人次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青年教师基金,8人获德国洪堡基金,3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傅种孙(1898-02-27~1962-01-18),字仲嘉,生于江西高安市,一级教授。192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部。1935年当选国数学会评议委员。1937年随师大赴西安市,参加西安临时学;其后医,工,师范各院相继独立;1939年春将余下的文,理,法商三科合为西北大学,傅 教授留任该校数学系教授。1945年11月至1946年8月在牛津大学、1946年9月至1947年11在剑桥大学考查,归国后为北平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全国解放以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兼北京市人民委员及政协委员。1950年新中国数学会及其北京分会成立,傅教授任两会常务理事。他创办了新中国数学会的第一个数学杂志《中国数学杂志》,后改称《数学通报》。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62年因患脑出血在北京逝世。傅教授在几何,代数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等方面有论文多篇,在国内发表的名为几何学基础的几篇文章,是国内介绍《几何学基础》研究的最早的文章,“大衍求一术”一文开创了用现代数学观点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他1942年发表于武汉大学《理科季刊》的“Aproblemonnonsensedcircularpermutation”,所得的公式至今仍被组合论专著引用。傅教授还翻译和编著书籍多部,有:《初级混合数学》,《高中平面几何》,《初等数学研究》等;翻译的有D.戴维·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及B.Russell的IntroductiontoMathematicalPhilosophy均是国内首次翻译,对国人了解相关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王梓坤江西吉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数学物理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任首批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物理学报》编委,《数学教育学报主编等职。王梓坤对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50~60年代研究生灭过程,首创了极限过渡的构造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并将差分方法应用于生灭过程的泛函和首达时分布的研究。这些成果均居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后期以来,领导着他的研究集体开始对测度值Markov过程(超过程)的研究,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概率论方面著书7部,发表论文数十篇。1981年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希望工程”向1万所农村学校赠书各1套,此书也在其中。王梓坤教授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于1984年提出“尊师重教”,并与我校部分教授建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全国人大次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王梓坤教授3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被全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陆善镇(1939-11-27~),男,浙江温州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获1985年国家教委优秀成果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等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4等奖,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作者称号。在国内外数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SCI40多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英文专著2部。1998年8月在日本福岗举行的第2届国际分析、计算及其应用代表大会上,陆善镇应邀担任调和分析分会会议主席。应邀担任2002年8月国际调和分析及其应用会议(国际数学家大会卫星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学术成就:(1)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球形积分概念,并运用于多重Fourier级数临界阶球形平均几乎处处收敛性的研究。(2)在临界阶球形平均强求和的研究,将国际著名数学家S.Bochner等人的结果近40年来无进展情况给以突破。(3)与国际著名的调和分析专家G.Weiss和M.H.Taiblson合作证实了美国著名数学家R.Fefferman的猜想的高维情形。(4)在国际上开创了多元实Hardy空间上的逼近理论
严士健生于湖北麻城县,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任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大数学系主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等;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顾问,《数学年刊》等十余种数学杂志编委。现任天元基金(国家特别基金)学术领导小组成员,《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是中共北京市第5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严教授1956年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在国际上首先获得环上线性群,辛群自同构的完整形式。他解决了连续参数平稳过程的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的渐近有效问题。70年代末,率先在我国倡导并开展无穷粒子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无穷维反应扩散过程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从1995年至今,在北京师大组织中学数学教师课程讨论班,研究有关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问题。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数学家谈数学教育》等。著作有:《初等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概率论基础》《无穷粒子马尔可夫过程引论》《概率与测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教材及专著多种。曾获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两次,国家教委首届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1等奖。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中共北京师大党委授予的共产党员标兵称号。
张禾瑞(1911-12-23~1995-04-05),海宁市人,自然科学博士,二级教授,中国民盟盟员。曾任北京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民盟。1987年1月退休。1995年4月在北京逝世。张教授的博士论文“\u0026Uuml;berWittscheLie-Ringe(关于维特氏李环)”确定了维特代数W(1)的不可约表示,是对非古典的单李代数表示论的一个贡献,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它是一篇关于这个方向的惟一文献(HelmutStrade.RepresentationoftheWittAlgebra,J.Algebra,1977,49:595~605)。他在1957年与郝新合作出版了《高等代数》,1979年,1983年两次修订再版《高等代数》两版,9次印刷超过45万册,该书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等奖。从1953年开始,他在北京师大数学系主持举办了1届半年制的代数师资训练班,4届两年制的代数研究班,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了一批代数专业的师资,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代数专业人才。几年中,他为研究班学员开设了多门代数专业课,编写了线性代数(相当于模论),体论,结合代数,李代数等课程的讲义,还与孙永生合译了苏联格林本卡著的《算术》,诺洼塞洛夫著的《代数和初等函数》。
陈木法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ZentralblattfurMath.》评论员(1987~),《Math.Reviews》评论员(1982~),《数学学报》编委(1988~),《应用概率统计》编委(1989~)和副主编(1999~),“天元基金项目”《现代数学园地》编委(1989~),《系统科学与数学》编委(1995~)等。已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近90篇。近年的工作已多次被国内外研究生课和讨论班所采用,已经或即将被写入两本教材。访问过美,俄,英,法,德,加,意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46所大学和研究所,10次在国际会议(两次为本专业最大型)上作特邀报告。他被推选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45分钟报告人。他所领导的概率论研究小组获得了2001年度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资助,为形成我国的学术团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种主要数学评论杂志的评论一致认为他创建或领导了我国的一个“学派(School)”。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3等奖等12项奖励。
王凤雨,北京师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访问英国华威大学大学,美国Berkeley国家数学研究所,法国PaulSaptier(Toulouse)大学,德国Bielefeld大学,美国Connecticut大学,德国Bielefeld大学。其科研工作涉及概率论,微分几何,泛函分析,统计物理等多个分支学科。和陈木法所建立的流形上第一特征值的一般下界公式,改进与覆盖了已有的同类结果,不仅被国际同行在国际会议上介绍,还被收入Cornell大学开设的研究生课程“LecturesonCouplingMethod”中;他所建立的新型Harnack不等式已成为国际上研究扩散半群的有效工具,在文献中被称为王氏(Wang’s)Harnack不等式。而他所提出的一般型泛函不等式,联接了Dirichlet型理论,半群理论与谱理论中的基本研究对象,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并正在概率论,微分几何,泛函分析,统计物理等交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应用,被美国的数学评论称为是优美(Beautiful)的。于1995年获中国数学会钟家庆数学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等奖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等奖和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获北京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等奖。
李增沪博士生导师。1987年考入北京师大数学系研究生,师从王梓坤院士(与日本联合培养),1994年12月获博士学位,此后任教于北京师大数学系,2000年7月任教授,2001年6月任博士生导师。任《应用概率统计》编委,《Math.Reviews》评论员,1998年12月至1999年11月为日本TokyoInst.ofTech.博士后研究员(JSPS),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为加拿大CarletonUniv.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穷维马尔可夫过程。代表性研究成果:(1)提出了“斜卷积半群”的概念,以此给出了移民过程的公理化定义形式,建立了斜卷积半群与无穷可分进入律之间的1-1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后者的完整描述。(2)给出了Hibert空间上广义Mehler半群的完整刻画,并证明相应的Ornstein-Uhlenbeck过程是Dawson-Fleischmann分支过程的波动极限。相关极限定理被《Math.Reviews》称为“令人惊讶的”结果。(3)证明了Ethier-Kurtz关于Fleming-Viot过程可逆性猜想和Pakes关于分枝过程不变测度存在性的猜想。曾承担“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研究基金”,“日本文部省特别研究员奖励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基金”,“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近10项基金项目,并获“北京市青年优秀数学论文奖”,“北京师大华为奖教金”等奖励。先后应邀访问过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所,多次参加国家学术会议。
李洪兴(1953-09-01~),男,天津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与北京师大数系,获博士学位。1986年被国家科委和人事部批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2年起研究模糊数学人工智慧,在模糊控制论人工神经网络,模糊计算机结构,模糊关系方程的稳定性,基于摄动模糊聚类分析,幂代数模糊集的基数,模糊集的基数,变权分析,格化拓扑等方面获得许多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4级倒立摆控制的仿真实验,不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还可使倒立摆小车行走到指定的位置(即定位功能)。成功地实现了3级倒立摆控制硬件系统(即实物系统)实现,且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鲁棒性和定位功能。后又成功地实现了世界首例4级倒立摆实物控制系统。曾主持和正在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模糊控制的数学本质与高精度模糊控制》,《基于论域的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系统的建模》;国家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项目《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振兴计划)项目《计算智能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唐梓洲,男,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3年5月生于湖南宁乡。1980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8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拓扑学与微分几何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家李邦河院士和彭家贵教授,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1992年2月到1993年2月在德国波恩马普数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4年特批晋升教授,1997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始先后应邀访问多个国际顶尖级研究所和大学,如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演讲,其中有3次是大会特邀演讲。唐梓洲的研究领域是调和映射和等参超曲面,以及球面之间映射的几何与拓扑性质。他的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国际数学界的重要杂志,特别是其中有两篇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Topology》。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199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8年荣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受聘“清华大学百名人才”。2004年他和彭家贵合作的研究成果《调和映射与极小超曲面以及等参超曲面的几何拓扑》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他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现在已全职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2005年,他被我校推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已通过教育部初审。
杨大春(1963-01-21~),男,湖南益阳市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学士;1984年7月至1986年9月在该校任助教。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2年3月于北京师大数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是陆善镇教授。1992年4月至今于该校任教,1994年7月任副教授,1995年10月任授,1996年6月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9月至1995年8月在美国美国华盛顿大学数学系做访问学者。1997年1月至1997年5月在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数学系做访问教授。1999年1月至1999年3月在美国的Auburn大学数学系做访问学者。2000年1月至2000年7月受香港特别行政区Croucher基金资助在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访问。2000年8月至2002年2月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于德国Jena大学做学术访问。1998年至今为《Math.Reviews》和《Zentralblatt Für Math.》评论员。主要从事调和分析研究。在欧氏空间,齐型空间(包括一些度量空间和分形)和非倍测度空间上的函数空间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均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至今已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大部分论文在SCI杂志上发表。于1999年8月在日本召开的第2届“国际分析、计算及应用协会”(ISAAC)大会上获“数学杰出贡献奖”,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同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
惠昌常(1960-02-20~),男,周至县人,数学博士,北京师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数学学报》(中文版),《东北数学》《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译林编委;欧洲数学会《ZBL》评论员。1989年3月在德国Bielefeld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国际著名代数表示论专家C.M.Ringel教授。1989年4月至1991年6月在Bielefeld大学数学系任高级研究员,参加德国科学联合会(DFG)的重点项目《代数表示论》的研究工作。1991年回国在北京师大数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是北京师大的第1个博士后。1997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7月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代数表示论及相关论题的研究。讲授博士生课程:代数表示论,同调代数,代数几何初步,李代数及其表示等。在美国《数学进展》,《数学物理通讯》,《美国数学会汇刊》,《代数杂志》,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德国《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数学年鉴》,荷兰《数学论文》,《中国科学A》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39篇,其中SCI收录24篇。研究成果曾在10个国家的18所大学及研究所演讲。曾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与代数的表示论和代数组合论》,参加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科研成果
人才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