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光布,字明远,号南津,河南光州固始人,才智谋略出众。
李儇朝授
殿中侍御史。随
王潮入闽后,初任
侯官县,后为崇安镇将,继封剑州路将军。定居
沙县区,为入闽邓氏始祖。唐乾符元年(874年)出任崇安镇将,驻守沙县。
唐朝干符初(874年)任崇安镇将。宋、元朝廷先后赐赠"武显八闽”和“威镇闽邦”二匾,赫赫显祠。
人物生平
唐僖宗时(873--888年),由殿中侍御史,同
王绪入闽;初任福州侯官县,继为崇安镇将,后为剑州路将军。
邓光布身高八尺四寸(注明:唐代,一尺合今30.7cm ;)丰颐广额,虎背龙腰,性沉密寡言,勇略绝众,豪侠交海内知名士。先是秦兼并,建
闽中郡。
刘彻徙闽人於江淮间,遂虚其地。光布偕中原
八姓随王氏入闽(八姓者:罗石、
曹朋、胡运平、李是、何如、陈某、卢某、邓居一;又云十六姓,未详孰是)。时唐季不竟,草寇四发,戎毒於远迩。邓光布视沙邑,以旧址难于固守,中和四年(884年),与汀州司录
参军摄
沙县区事曹朋商议,将县治从古县徙至杨篢坂(现县政府所在地),邑安而兴,民皆德之,与曹朋同被民间尊奉为“开县始祖”。后外寇犯境,将军率部御之。初,邑人感念将军功绩,设其灵牌于县衙祭祀。宋
宣和五年(1123年)追封为灵卫候,为便民祭,建祠水南。宋、元朝廷先后赐赠"武显八闽”和“威镇闽邦”二匾,赫赫显祠。
邓氏入闽始祖邓光布
据《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记载:
南阳郡邓氏得姓第47世祖为河南
汝宁府光州固始的高密侯
邓禹(字仲华)。邓禹一脉传至第29世邓静。邓静有4个儿子,分别叫光布、光天、
光化、光日。四兄弟约在唐末分别从老家
固始县徙迁南下,“一子分过南红州;一子分过抚州;一子分过留州赤水县;一子分过
南平市沙县马坑荆山。”
邓光布(?-878年)是邓静的长子,字明远,唐乾符元年(874年)出任崇安镇将,驻守
沙县区。
干符年间,战事烽起,社会动荡不已。邓光布作为一方的军事首脑从地方安全考虑,便与当时的汀州司录兼摄沙县事
曹朋商议将县治从琅口古县迁到凤林岗杨篢坂(即今凤岗镇),这样可以据险固守,使百姓免遭土寇屠戮。
乾符五年,山东农民起义军首领
黄巢率领十多万农民起义军,转战
淮南市,再渡江进攻虔(
赣州市)、吉(
吉安市)、饶(江西
鄱阳县)、信(江西上饶)等州。唐王朝任命
高骈为镇海节度使(时治润州,今
镇江市),负责率军阻击、镇压
起义军。黄巢大军被迫转入浙东。起义军进入
浙东地区后,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自
衢州市至
后金,开
仙霞森林公园山路七百里,攻入
福建省。黄巢军主力沿州直插建州(即今建瓯)后,继续南下直抵
南平市、
沙县区。起义军一路摧枯拉朽,打败
唐朝的各
地方武装。唐朝廷急忙通令全国乡村“置弓刀
鼓板”,以阻挡农民起义军入境。
宋
宣和五年(1123年),邓光布被追封为灵卫侯,并在位于沙县城关水南的凤凰山下修建
聂氏宗祠;因此,邓光布祠堂又称灵卫侯邓公祠。
据《三元邓氏族谱》记载:邓光布有两个儿子。长子邓袭任舅舅罗石的职务,任建州将军。次子邓舜袭职为
剑州将军。他率部属和族人在归仁里(今三元区荆东)田猎,并购置宅屋,安居乐业。经世代繁衍,邓氏后裔播迁
福建省、
江西省、
广东省及港澳台各地;因此,福建
邓姓都尊邓光布为入闽始祖。
人物家庭
邓光布生二子:长子邓顼以舅氏剑州路旧将罗石卒袭职,改封建州路将军[注:元代始设“路”的建制,旧谱有误]。次子邓舜率部属于荆东(古名归仁里)田猎,始治宅屋。
入闽邓氏第7世(邓舜一支)分别迁
三元区莘口、沙溪洋等地。
入闽第8世祖
邓克谐(969~1033年)于
北宋期间辟荐特奏
进士,迁
大理评事官居银青光禄大夫;
景德四年(1007年)进
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葬于荆东。邓克谐生八子皆为三功曹、二理曹、三使曹。邓氏以金、石、丝、竹、、土、革、木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说。《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八房的播迁:“一房在三元管前;二房在孜口;三房在蕉源、
黄竹坑、长源、罗地、杜水、坑源、碓源、郑坑、二十五都,分一子在
龙岩市,九鹏住贡川发口;四房分郑溪源;五房分25都;余,荆山各房。”其后裔播迁
福建省、
江西省、
广东省、
四川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及海外各地,故荆东有入闽邓氏发祥地的说法。
附:
将军祠始建于宋。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裔邓聚族重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后裔文修、天羽等再度重修。占地面积732.5平方米,建筑面积509.6平方米。由上下两幢各五
开间建筑组成,上堂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开间,面阔23米,进深33米,梁架结构为抬梁穿斗并存。建筑整体布局合理,结构坚固,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保存较完整。1996年因205国道改建,使将军祠低于路面三米多,为保护古祠,散居
福建省及海内外邓氏后裔积极筹资,作抢救性重修,由原址向东移十三米,南移七米,垫基高二点九米,上堂按原坐现兼己坐向:下堂因需与国道平行,按原方位偏移二分,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原则下进行迁移修建。保存了将军祠的古建筑风貌。是入闽邓氏后裔寻宗认祖之根。
历史考证
1992年第六次重修的《三元邓氏家谱》认为,邓光布是随
王绪入闽。《家谱》载邓光布入闽有两处:
一是三元后路邓氏金房第36世孙邓焜自撰的“家谱自序”中说:“布原河南
汝宁府光州
固始县人,于唐末
李儇时,偕
八姓随节度使王绪入闽。绪卒,
王潮之第三弟
王审知为
闽越节度使,封布为崇安镇将;
朱温篡唐,封审知为闽越王,而审知乃改布为剑州路将军。巡视沙邑,与浙寇斗,为流矢所中,没于油皇枋洛溪桥头。”
二是“灵卫侯南津公传”中载:邓光布“唐僖宗时,由
殿中侍御史,同王绪入闽;初为福州
侯官县,继为崇安镇将,后为剑州路将军。”虽然两处叙述入闽时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入闽时间都一致,认为是“随
王绪入闽”。王绪入闽时间,
《闽国史事编年王潮篇》载:王潮、王审知兄弟是“中和五年(885年)正月,随绪入闽。”也就是说,《邓氏家谱》认为邓光布入闽时间是中和五年(885年)。
《
三山志》载:“
晋朝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士族入闽者
八姓:陈、林、郑、黄、詹、邱、何、胡是也。”
《三明史略》一书记载:第一次是
李治总章二年(669年)
陈政、
陈元光父子率官兵及家眷入闽,征剿泉潮间
畲族“啸乱”。随同陈氏父子入闽的有8000官兵(及58个姓氏);至
景龙三年(715年)才剿灭“獠蛮”。之后,陈氏官兵留守漳浦一带,“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第二次是唐大顺三年(893年),河南固始人
王潮、
王审知进军
福建省后,共有3万余官兵民吏及36姓氏定居闽地。
《闽中录王潮别传》载:“
光启元年(885年)正月,宗权责租税于绪。绪不能继,宗权欲发兵击之。绪惧,悉举光、寿二州兵以刘行全为前锋,转掠江、洪、
南康郡,入临汀,陷漳浦。”
《
三山志》有同样的记载:“
王姓刘姓,讳行全,唐末事其妻兄王绪为将。绪为宗权所逼,拔其军南徙,以王为先锋。至
漳州市,绪忌而杀之。忠懿有国,悼其死非罪,为立庙州北,
干宁四年(897年)奏封武宁侯。”刘行全是举家随
王绪入闽的,随同在军中效力的还有其弟
黄樵松、待全。随同王绪入闽的还有一位在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将领
邹勇夫。
《
八闽通志》载:“邹勇夫,固始人,随
王审知兄弟入闽。及审知王闽,勇夫为陈大义,奉梁正朔。时
南唐有并闽意,而归化镇适当要冲,审知遣勇夫镇遏之。”如果邓光布也是同王绪入闽,又与刘行全、邹勇夫同为军中效力,以刘、邹两人在军中的地位以及又同是固始人,
八姓中不可能不列。而《邓氏家谱》中所例“八姓”恰恰没有他们,可见邓光布与他们并非同时入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