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苇夼村
山东省海阳市徐家店镇下辖村
截至2002年,李家苇夼村共有312户居民,人口数量达到812人。该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20°59',北纬37°03'。村庄东侧与韩家苇夼村相邻,西侧毗邻安家楼底村,南部则与莱阳市的崖东夼村隔着山脉遥相对望。隶属于徐家店镇,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总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86.3公顷。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花生、苹果以及蔬菜等。村内居住着两个姓氏,分别为李姓王姓,其中李姓人口占多数,且所有居民均为汉族
历史沿革
李家苇夼村得名于其所在的地区,这里曾经是一片积水的山沟,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因此被命名为李家苇夼。1941年,随着八路军的到来,该村得以解放。1956年,村里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了1983年,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55年,李家苇夼村的粮食亩产为107公斤,总产量为15.4万公斤。1978年的数据显示,粮食亩产增至230公斤,总产量达到了35.8万公斤。1983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亩产提升至446公斤,较1978年增加了216公斤。到了2002年,粮食亩产稳定在450公斤,总产量为31万公斤。自1987年起,村支部领导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苹果。1992年,村民们通过义务劳动的方式开垦荒山,挖掘出7000多个树坑,用于种植优质的红富士苹果和板栗。到2000年,全村的果园面积已扩展至27公顷,年产果量达到20万公斤,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超过20万元的收益。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为152.7万元,其中农业贡献了82.7万元,林业贡献了33万元,畜牧业养殖业贡献了37万元。
第二产业
早在1930年,村内的李凤顺就开办了一座石灰窑,雇用了9名工人。此外,还有两户经营粉坊。自从1980年通电以后,村集体陆续建立了面粉加工厂等工业设施。1980年至1995年间,村集体还兴建了一个建筑用石子厂。截止到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已达30余人,行业总收入达到40万元。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村支部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如商店、电气焊部、机械维修部以及个体运输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78人,行业总收入为290万元,其中运输业贡献了240万元,商业餐饮业贡献了25万元,服务业贡献了25万元。
社会事业
文教科技
在教育方面,李家苇夼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的一处私塾,当时仅有十几名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教学条件逐渐完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自建国至2002年期间,村内共培养出了26名大学生。
人民生活
在人民生活的改善方面,解放前,村民平均每年仅能获取大约100公斤的粮食,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1965年时,人均粮食拥有量增加到219公斤。到了1985年,这一数字更是上升至450公斤,而全村的总收入也达到了99.4万元。进入21世纪,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2002年的人均粮食拥有量为460公斤。此时,村内拥有的各类交通工具多达180辆,摩托车120辆,固定电话90部,彩色电视机200台。此外,村集体还投入资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如电力供应、电影放映设备以及闭路电视系统等。对于那些考上大学或中专的优秀学子,村集体还会给予一定的奖金作为鼓励。
集体福利
1980年代初,村集体投资3万余元,实现了电网供电。1985年,村集体购买了电影放映机一台。1995年,又投资7万多元安装了闭路电视。同年起,村集体对考入中专学校的学生每人奖励100元,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200元。
党政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
1942年,李家苇夼村成立了党支部,首任党支部书记为李丕寿。在党的领导下,村内开展了多项重要工作,如反特务、反奸细、反地主恶霸斗争,组织支援前线队伍,积极参与战争。1949年10月,党员的身份正式公开,当时全村共有党员18名。截至2002年,村内设有4个党小组,党员总数为27名。历任党支部书记包括李丕寿、李殿英、李丕成、李恒功、李培照、李振璞、李洪君、李振学、李培南、李庆进、李喜忠、李志红、李恒玉、李志生、李志路等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2年8月,村内设立了村公所。次年,更名为村政府。1958年9月,村政府改制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再次更名成为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使用大队管理委员会名称,并设置了民政、调解、地方武装、治安、妇女等多个组织。1984年5月,村委会正式设立。历任村行政负责人包括李丕会、李典英、李风顺、李京奎、李培成、李洪君、李庆进、李培学、李振学、李喜忠、李志红、李洪军、李志路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社会事业
文教科技
人民生活
集体福利
党政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