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为备康熙南巡,
巡抚赵申乔将寺改建为行宫,后圣驾南巡未果,五十三年(1714),巡抚王之枢奏请改行宫为“祝圣寺”获准;
雍正、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均有修警;现存建筑为
光绪六年(1880)重修,并增建
罗汉堂等。其余4进殿堂,均面阔5间,前后出廊,廊柱有石、木2种,置格扇门;天王殿、
说法堂盖金黄琉璃瓦,
大雄宝殿、方丈室盖小青瓦。 1994年,新建照壁干山门前对街石阶上,并增建观音阁于天王殿西侧。
祝圣寺位于南岳镇东街中段。据清《南岳志》载:“禹礼舜建清冷宫于此。”唐天宝(742~756)初,僧承远在此建寺,名弥陀台;
乾元间(758~760)增建精舍,曰般舟台;
大历末年(779),
李豫赐名“般舟道场”;贞元间(785~805),德宗赐名“
弥陀寺”;
会昌五年(845),
李炎诏毁佛寺,寺废。
五代十国时楚王
马殷(896~929)又在故址重建,易名报国寺;
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4),
赵光义赐额“胜业寺”;
熙宁间(1068~1077)增建御书阁;
政和间(1111~1118)一度为道观,名神霄宫;
建炎间(1127~1130)复为寺,名胜业。明代复经重修,并增置寺产。至清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为备康熙南巡,
巡抚赵申乔将寺改建为行宫,后圣驾南巡未果,五十三年(1714),巡抚王之枢奏请改行宫为“祝圣寺”获准;
雍正、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均有修警;现存建筑为
光绪六年(1880)重修,并增建
罗汉堂等。祝圣寺占地逾30000平方米,有大小殿堂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14000余平方米,规模居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首。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山面出偏头。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
说法堂(楼为藏经阁)、方丈室。山门为三拱门楼阁式牌坊,黄色琉璃瓦盖顶,彩色泥塑饰面,正门竖额书“祝圣寺”;山门前有月台,围以石栏,月台前施石质踏跺。其余4进殿堂,均面阔5间,前后出廊,廊柱有石、木2种,置格扇门;天王殿、说法堂盖金黄琉璃瓦,大雄宝殿、方丈室盖小青瓦。中轴线两侧,祖堂、禅堂、药师殿、
罗汉堂、知客厅、香积厨、库房、斋堂等环列两厢,以廊相连;两厢外侧为二层家房,一列数十间。1994年,新建照壁干山门前对街石阶上,并增建观音阁于天王殿西侧。1956年7月、1972年9月和1983年10月,祝圣寺均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
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