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格庄
海阳市辛安镇下辖村
卓格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一说为明末,迟姓山西省迁来建村定居。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一说为明末,迟姓由山西省迁来建村定居。因建村处西北部有一片茂密的柞树林,故命村名柞格庄。后取“卓越”之义,更名为卓格庄。相继有于、宋、张、荣、李等姓迁来定居。卓格庄坐落在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6°37′。东邻大山所村,南与鲁口村交界,北距埠后村2公里,西连南马家村。自1984年起,隶属大山所乡。2000年底,随大山所乡撤并,隶属辛安镇,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480户,1340人。有迟、于、宋、车、张、荣、李等姓,均为汉族,其中迟姓占总人口80%以上。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初期,村有初级小学,学生40余人。1977年,建新校舍36间,教师9人,学生400多名。曾被评为“烟台市花园学校”。到2002年,全村有4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1988年,村委派15名有志青年到有关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学成后回村充实到各企业单位发挥特长。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外加糠菜维持生活。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达225公斤,全村收入15万元。 1995年前,村有皇冠轿车1部、微型客货两用车3部、大型货车3辆、拖拉机20余台、推土机2台。 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300余元,有各种车辆16部,大小拖拉机70多台,挖掘机1台,推土机4台,摩托车80余辆,电话200部,电视机460台,电冰箱80台,洗衣机50台。村庄建设新中国成立前,村庄破旧不堪,街道犬牙交错,房子全是一把泥的草屋,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1975-1984年,规划修建机耕路4条,长8公里。1983年,村内统一规划新房区。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22平方米。集体福利1970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成立了合作医疗站,村民治病方便及时。1981年,用上电网供电,当年还购置了电影放映机。1983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85年起,集体报销丧葬费,连续10多年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及农业税。1989年,村委投资安装闭路电视,为每户订报纸1份,村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迟守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5年成立党支部,迟守占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职工会、青抗先等群众组织,带动村民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复查和反奸、锄霸、反特斗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支援前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本村有56人参军参战,其中10人为国捐躯、16人被评为残废军人。出支前民夫550人次、牲畜44头、小车16辆、担架2副,做军鞋500余双,支前物资折款800多元,为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1949年10月党组织公开,全村有党员49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69名。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迟守战、迟永敬、于瑞连、迟作敬、迟炳昌、迟炳瑞、迟炳胜、迟文高、迟作森、迟春俭。2004年2月起,迟文高再任村党支部书记。 1983─1996年,迟文高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因工作成绩显著,党支部曾荣获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为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为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94年,本村曾荣获烟台市文明村、海阳县文明村称号。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迟祥增、迟文科、迟炳昌、于瑞连、迟明曰、迟敏敬、迟德敬、迟本通、迟学善、迟炳胜、迟作令、迟作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概况
社会进步
组织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