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
中国当代艺术家
尹秀珍,女,1963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是一位中国当代重要的女性艺术家。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94年尹秀珍开始运用装置、摄影等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其后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当代艺坛。1999年辞职,现居住和生活在北京。
尹秀珍曾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她的主要个展包括2010年在佩斯北京举办的“第二张皮”,并于同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项目92:尹秀珍”,展出其大型装置作品《集体潜意识》;2012年她在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举办个展“尹秀珍”。尹秀珍参加的主要群展包括1998年由亚洲协会及旧金山现代美术馆主办的“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展;2004年悉尼双年展,2004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2008年上海市双年展;2011年横滨市三年展;2012年第一届基辅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等。她的作品特点是将人的经历和记忆,时代的印痕,结合具体环境进行创作,带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她最早的装置作品是《关系》,后陆续创作代表作品《衣箱》《废都》《洗河》《树琴》《酥油鞋》《尹秀珍》《京剧》《旅行箱》《欲望锦标》《国际航班》《超市》等。
尹秀珍在艺术领域曾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青年艺术家奖(UNESCO/ASCHBERG award)等多个重要奖项。她的作品曾在《纽约时报》(2006年)及《美国艺术》(2003年)上获得高度认可。此外,尹秀珍还曾被列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项目计划系列”,作品曾被2007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第26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及“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Exhibition”,美国P.S.1当代艺术中心收藏。此外她的作品还被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日本森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M+美术馆等重要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尹秀珍出生于1963年,她的童年正好经历了文革,这段儿童眼中的事件,潜移默化地根植进她的艺术创作中,后期一系列涉及“集体潜意识”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她这段童年的经历。尹秀珍在家里排行老三,她爸爸常年在外地当兵,家里就妈妈一个大人。小时候她常常跟着姐姐玩剪纸,喜欢画画;后来姐姐在单位宣传科上班,经常跟颜料、画笔打交道,她也常对着书本里的插图照样学样,那时她只觉得画画有趣。1981年高中毕业的尹秀珍成了待业青年,随后她爸爸让她去做油漆工,每个月能挣60块钱,在当时的中国北京,这收入算不错的。后来,做着临时油漆工的尹秀珍拿着挣来的工钱去报了美术班,去了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艺术可以正经学,还能做为正经职业,她感觉突然找到了人生方向。那时她被姐姐称作家里的“拼命三郎”,她白天刷油漆、晚上上文化课补习班,周末学画画,经过努力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系。
创作经历
1989年,尹秀珍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随后在中央工艺美院附中执教,开启了一段长达10年的教师生涯。1994年,尹秀珍放弃了油画转向行为艺术、录像和装置等领域进行创作。此后,尹秀珍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当代艺坛,创作出不少艺术作品,直到1999年尹秀珍正式辞职,居住和生活在北京。尹秀珍1995年在成都做了行为作品《洗河》,后来成为她早期重要的代表作,这个作品她把被污染的河水冻成冰块,堆放在河岸边,邀请市民参与,用清水和工具来清洗脏冰。1995年,尹秀珍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当代美术馆第一次举办自己的个人展览,其中展出的3件作品里有2件都和衣服有关,《衣箱》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打动了许多人,起初被瑞士驻中国大使的乌里•希克先生收藏,2012年,《衣箱》随着其他上千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一起被捐赠给中国香港西九M+博物馆。2017年,《衣箱》又成为纽约所罗门·古根汉美术馆大展“1989 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中,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作品之一。1996年她创作了《废都》《水泥鞋》《酥油鞋》等作品,以旧衣服,鞋和水泥,为三条“物”的线索,这些物有时混合使用,有时独立塑造,一直延伸至她后来的艺术创作中。
尹秀珍曾在1997年参加了《运动中的城市》国际巡回展览,随后于1998年,她分别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以及德国举办的《半边天: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展》,同年,她还参加了《在内之外:中国当代艺术展》国际巡回展览。这年尹秀珍还将本人照片做成鞋垫放在鞋子里,作品命名为《尹秀珍》。1999年,尹秀珍的作品亮相澳大利亚的《第三届亚太三年展》;同年,她还参加了在中国上海市举办的《超市。当代艺术展》。进入2000年,她携作品赴芝加哥参加了《瞬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艺术》展览;同年,她还参与了在新加坡举办的《"主题。副题"亚洲女性艺术展》。尹秀珍2000年后的作品,将旧衣物的内涵逐渐从个体延伸进集体的铭写。2001年,尹秀珍赴柏林参加了《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2001年她创作了《可携带的城市》,缝合成了不同城市高楼大厦的景观。2002年,她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光州双年展》以及日本的《福冈三年展》;同年,她还在家乡中国北京参加了《丰收:中国当代艺术展》,其后又到广州参加了《首届广州三年展》 ,这年她还创作了新作品《国际航班》缝制了飞机模型。2003年,她的作品亮相美国举办的《纬度怎样成为了形式》艺术展。2005年她创作了《时尚恐怖主义》缝制的各式武器。尹秀珍的作品参展地遍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产量丰富,影响深远。
2007年尹秀珍创作了《发射塔》《集体潜意识》缝制的建筑和加长版的北京面包车;2008年她创作了《内省腔》《不能承受之暖》缝制的人体生殖器官和100条围巾围成的圈;2009年她创作了《高速公路》《思想》缝制的一段仿真高速公路和人的抽象的大脑结构;2010年2月24日至5月24日尹秀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项目92:尹秀珍》。2010年03月18日至05月8日她的个展《第二张皮》在佩斯北京展览。2012年尹秀珍还在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及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举办了大型回顾性个展。2012年尹秀珍创作了《无处着陆》高举的两个巨大的黑色轮子,对极速发展未来的恐慌和担忧的隐喻;2013年她创作了《黑洞》用各种服装标牌和衣服缝合成的隐喻的钻石;2014年,费顿出版社著名的“当代艺术家”系列丛书为尹秀珍出版专集,她是既草间弥生之后的第二位入选的亚洲女性艺术家。2014年8月16日~9月7日,尹秀珍携作品《Engine》参加了富思画廊在798艺术工厂举办的《East Bridge:前卫艺术阅读上的缺席》群展,参展艺术家还有谭平、杨泳梁黄静远、卓民等。2016年,尹秀珍用收集到的莫斯科人的旧衣服,制作了巨大的《缓释胶囊》在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她所创造的建筑形式系列作品中最大的艺术作品。
2017年12月14日尹秀珍隔了4年后回归北京全新亮相,在佩斯北京画廊举办个展《以终为始》,此次个展中她对近年的新作背后的精神线索进行了梳理。与以往衣物作品不同的是,在本次展览充当高潮乐章的作品《木马》中,尹秀珍第一次用衣物架构起较为具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往常那样放大内部器官。同时展出的还有《21克》《消息没送到》《种植》《酥油》《小宇宙》《黑洞系列》《沉默》等作品。2018年9月29日,尹秀珍个展“中国制造007:行思”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其中作品《行思》是尹秀珍利用向银川市民征集到的旧鞋,制作完成的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她透过作品表达穿过的鞋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并且从鞋里也可看到不同的文化背景。2019年8月,尹秀珍参加了在北京山水美术馆举办的第七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书香艺韵”板块活动之一“持续反YING Continuous Refle(a)ction”环保艺术跨界展,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们立足于新材料、新能源,以本地废弃物、垃圾等为材料,以艺术家的视角呈现了50余件作品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多种关系。尹秀珍在展览中以白色靠枕“雪”被众人瓜分的行为艺术,表达人类对自然掠夺与消耗的反思,呼吁保护自然。2019年11月26日尹秀珍参加了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无界之归——2019杭州市纤维艺术三年展”,她带来的展览主题是“尹秀珍:七天”。2019年12月7日,尹秀珍参加了在湖南长沙美仑美术馆举办的“陈淑霞\u0026尹秀珍”双个展,其中她的作品《般若波罗蜜多》用“般若波罗密多”录音转换成可视波形,用织物做成若干的条状物组成这个波形,悬挂墙上,现场观众可通过抽签,选择波形中的一件条状物带回到日常生活中。
2021年6月尹秀珍在纽约佩斯举办了个展“Yin Xiuzhen: Along the Way”。2023年5月,尹秀珍参加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的“退火”项目,在此举办了“宋冬与尹秀珍双个展”,此次展览项目是宋冬、尹秀珍首次以玻璃为首要核心材料进行创作,同时她的女儿宋儿睿也参与展览,带来了一家三口合作的作品《筷道:品光》,本次尹秀珍展出的《涟漪应力》主题关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经验和微妙感受,同时对材料提出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包括色彩独特的极大体量作品《大喇叭》与《潜喉》,以及《泪器》《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等作品。2023年8月,尹秀珍参加了由canU参聿可持续时尚平台发起,在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的持续美大展「情感衣旧」,尹秀珍用旧衣拼接而成的作品《红线》,在展厅的旋转楼梯处串联起展览的三大主题空间——「RETHINK看“旧”如新」,「REINTERPRET叙“旧”是新」和「REMAKE以“旧”焕新」,本次展览通过关联人物与情感,将理性消费与可持续的价值观渗透大众,以旧衣为镜讲述社会的变迁。2024年1月6日,尹秀珍参加了在北京凤凰中心举办的年度艺术大展,由福布斯中国、凤凰卫视主办的《了不起的“她们”——福布斯中国致敬 卓越女性艺术家邀请展》,本次展览呈现了39位来自不同背景和时代的女性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展现了1950-2000年6个代际下女性艺术家的传承,是一场汇聚女性创意与先锋精神的视觉盛典,见证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致敬女性力量。
作品特点
尹秀珍的作品涉及装置、行为、陶瓷、影像、绘画雕塑等众多领域,具有实验性和多样性,把不同人的经历、记忆和时代的印痕作为创作的元素之一,并对材料进行反思和实验。她的作品多关注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与时代的关系。"谈到尹秀珍的作品,你可能会讲得零碎、不连贯,但却有着某种兴奋的节奏。她的作品是在最隐私、最缜密、最纤细与最公开、最粗糙、最粗暴的物料之间的固有冲突所产生及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与女性记忆欲望有关联的私人物件:衣服、鞋子、家具、照片,与被拆毁建筑的残余物、水泥瓦砾对峙。在折叠与开展、凝结与溶化的静默名声中,年轻女性的梦想世界与急剧变异社会之间的交战发生。其中有着一种精神分裂症的特质。对活在每日发现物质改善的喜悦,又缅怀失去了安宁、感性、简朴生活的一代人来说,这种状态普遍存在。理想主义在今日已经不再可能。现实急速旋转到难以控制的地步。当"创作"这个字,在越来越没趣、疯狂地追逐物质主义"进步"的社会中被庸俗化、被低贬时,如何为创作的心灵争取一个空间呢?这正是"后理想主义"年代艺术家最关心的。有些人已选择愤世嫉俗,在自我揄的慰藉与市场成功的背后中隐藏自己。但其他的,如尹秀珍,继续争取似乎不可能的见证、批判空间,以及在近代中国史上,女性的感性心灵与社会革命的动乱之间斗争十分剧烈,她搜集那些的物件与影像,再循环到她的作品里。"
尹秀珍的作品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着个人经历和生活的作品;另一种是结合具体的展示地点来唤起对某种公共性主题的注意。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国这一特殊的后社会主义的社会里,个人日常性正在转变成某种不可预测的无常性。尹秀珍作品中对日常的纪念性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变化所造成的日常经验的迅速历史化;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她对个人历史的强调,并在其中发现某种个人的意义与不可重复的独立经验。与强调个人性作品同时发展的是结合某些具体展示地点的作品,尹秀珍把公众参与作为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她通过对特定展示地点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同时利用她对日常性的特殊洞察力和敏感性,把公众吸引到作品中,并参与作品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日常性知觉和意识被提升到公众集体的对日常性的知觉和意识。公众在这一参与中,不仅完成了作品的目的,而且还把参与延伸到某种对日常的反思和行动里。在这一过程中,公众重新整理了自我的表现形式。在这两类作品中,尹秀珍始终把某种"变化"和"历史"的感觉作为她作品的展示基点。这些"变化"和"历史"构成尹秀珍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无限制的变化和急速求新的当代社会里,尹秀珍充满历史和变化的作品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作品中强烈的个人色彩把某种真实的具体性带入到当代生活领域里,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正在经历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深刻变化。"
个人生活
尹秀珍的丈夫叫宋冬,两人曾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同学,于1985年相识,1993年结婚。宋冬,1966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形式涉及装置、行为、摄影等。题材也千变万化,日常用品直接被用进艺术作品中,其代表作包括《吃喝拉撒睡》《物尽其用》《哈气》等。夫妻二人结婚以后一直夫唱妇随,此后两人经常一起看展览,又一起接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鼓动”,1994年宋冬、尹秀珍先后放弃了油画转向行为艺术、录像和装置等领域。为了做装置,尹秀珍让原在服装厂供职的妈妈帮忙缝东西,又让爸爸鼓捣些作品支架,全家人都在帮她,但也不知道她具体在忙活什么。后来尹秀珍的母亲知道了真相当时并不太理解她,尹妈妈觉得还是画画好,轻轻松松就能卖钱,但做装置很累。2002年,宋冬、尹秀珍这对艺术家夫妻档在独立创作取得各自成就后,开始尝试合作项目“筷道”,延续至今。他们认为夫妻就像筷子,1+1\u003e2。夫妻二人凭借各自在装置、行为、录像等方面的创作,成长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之一。尹秀珍夫妻起初自诩为“无孩贵族”,后来生了个女儿叫宋儿睿,觉得女儿让自己体会到更多生命的价值。宋儿睿在艺术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对父母的艺术领域也颇感兴趣,看见爸爸妈妈在创作什么,她也会跟着模仿,画画、摄影,后续也跟随父母参与了一些艺术创作。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这些用旧衣物创作的各种型态的作品,构成了尹秀珍艺术作品的主线,从她所关注和探讨的主题看,已经清晰的勾勒出一个艺术家对时代变迁和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怀,她所选取的是柔软的衣物,是很多人穿过的衣物,是留有温度、污渍和味道的衣物,是带有各种款式和品牌标识的衣物,是艺术家将个体的伤痛和现代社会极速发展的阵痛缝合起来的衣“物”。从这一线索中,尹秀珍从最初对自我衣物的缅怀和私密情感的体悟,扩展到公共空间的展示和集体时代记忆的汇集,在个体与集体间的往返中,丰富着艺术语言的质地,使作品充满张力。(中华网山东省 评)
尹秀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活跃的姿态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多个重要节点性展览及事件中,她以敏锐而诗意化的创作直觉捕捉了90年代急速发展中的社会主流叙事背后的迷失与不安,并以一系列运用日常材料创作的雕塑装置将微妙的个体感受及往往被忽视的个体意志予以视觉化呈现。(不死鸟艺术 评)
社会活动
“风雨同舟”慈善拍卖
2020年3月,尹秀珍捐献作品参加由中国的美术馆和文化机构将举办的“风雨同舟”系列慈善拍卖,帮助受冠状病毒疫情影响100多所学校,为其提供预防性卫生用品。这次慈善拍卖由昊美术馆、一条、超媒体控股和ART021以及国内外80多家主要艺术机构和画廊(包括豪瑟沃思、马凌、BANK、贝浩登和里森等)共同发起。从捐赠的艺术品、版画和珍稀收藏品的拍卖中获得的收益将被慈善机构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用来购买儿童口罩、水银体温计、消毒剂和其他保护性物资。
2020环保艺术周
2020年12月24日,尹秀珍参加由梦想加空间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联手打造的“2020环保艺术周”,这是一场涉及全国6城40多个场地的环保主题活动,向20余万名空间用户传递环保理念,倡导可持续环保办公。 本届环保艺术周旨在将艺术设计之美融入日常办公生活、环境保护以及公益合作中。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包括环保艺术周揭幕仪式暨环保艺术分享会、“向前半步”可持续环保艺术展,以及持续一周的环保主题活动。此外,12月24日-31日在梦想加全国六大城市的40余个空间中,环保理念宣传活动也会同步进行,活动期间部分梦想加空间将使用BCAF出品的全生物降解分类垃圾袋,这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4位艺术家、设计师——广煜、马仕睿、尹秀珍、张永和特别设计合作的公益产品。尹秀珍认为物尽其用是我们家的生活哲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一无是处的废物,被废弃和扔掉的是在某些领域暂时用不上的东西,环保意识与循环利用的理念是垃圾分类方式刺激点。
艺术成就
曾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的青年艺术家奖金;当代中国艺术奖。曾参加过1997《运动中的城市》(国际巡回展);1998《世纪女性艺术展》(北京);1998《半边天: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展》(德国);1998《在内之外:中国当代艺术展》[Insaid (out)](国际巡回展);1999《第三届亚太三年展》(澳洲);1999《超市.当代艺术展》(上海);2000《瞬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艺术》(芝加哥);2000《"主题.副题"亚洲女性艺术展》(新加坡);2001《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柏林);2002《光州双年展》(韩国);2002《福冈三年展》(日本);2002《丰收: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2002《首届广州三年展》(广州); 2003《纬度怎样成为了形式》(美国)等几十个国内和国际展览,作品丰产,影响广泛。她的特点是将人的经历和记忆,时代的印痕,结合具体环境创作,并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代表作品《衣箱》《废都》《洗河》《树琴》《酥油鞋》《尹秀珍》《京剧》《旅行箱》《欲望锦标》《国际航班》《超市》等。
参考资料
尹秀珍│第二张皮.艺术中国.2024-01-24
混在艺术圈的女人,很难.艺术中国.2024-01-24
尹秀珍.artlinkart.2024-01-24
..2024-01-24
..2024-01-24
尹秀珍.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2024-01-24
“风雨同舟”系列慈善拍卖.今日头条.2024-01-2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创作经历
作品特点
个人生活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社会活动
“风雨同舟”慈善拍卖
2020环保艺术周
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