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胭脂扣》是一部爱情片,由关锦鹏执导,邱刚健、李碧华编剧,梅艳芳、
张国荣主演,于1987年12月5日在中国台湾上映,1988年1月7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影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通俗小说,讲述了青楼女子如花与富家阔少陈振邦(十二少)之间缠绵哀婉的爱情悲剧。影片在回忆与现实的双重时空交错,以如花在人鬼两界的命运为线索,通过如花重返人间,在报社记者袁永定、阿楚的帮助下寻找旧情人的过程,塑造颇具人性的女鬼形象。
《胭脂扣》是
关锦鹏执导的第三部长片作品,与《
人在纽约》《
阮玲玉》并称为“女性三部曲”。该片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7项大奖,以及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等荣誉。
影片剧情
一名身着艳丽
旗袍的女子至报社登寻人启事,以“三八一一”四字寻陈十二少(
张国荣饰),落款如花(
梅艳芳饰)。报社记者袁永定(
万梓良饰)耐心接待,约定次日再登。返家途中,袁永定察觉如花一路跟随,行迹无定。一番交谈,阿定发现如花竟是死去多年的女鬼,顿时胆丧魂惊。稍作镇定后,阿定意识到如花并非恶鬼,将其带回家中。阿定女友阿楚(
朱宝意饰)外出采访归来,原以为女鬼之说只是骗人伎俩,直至验证如花已无心跳。三人坐定,如花诉说与十二少的旧情往事。
如花生前落入风尘,原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倚红楼的头牌。某日,如花在富家阔少宴会上乔扮男装,献唱一曲《客途秋恨》。陈十二少姗姗来迟,巧与如花对视而唱,目光传情,两心相许。几番拉扯,二人定情。为表爱意,十二少重金铸造铜床,赠诗“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二人如胶似漆,尽享云雨之欢。
陈十二少本名陈振邦,为富贾之子。为探父母之意,如花一袭素衣前去拜访陈母,不料陈母以“乳前龙井”暗讽如花出身不良,暗示十二少终会迎娶
表妹淑贤(
温碧霞饰)。交谈受挫,十二少与家中决裂,租下一屋和如花同住,被断去经济来源。为维持开销,如花继续接客,但设下底线,十二少则委身加入戏班,甘做龙套。陈家父母只感颜面尽失,对二人言语施压。窘迫之间,十二少以微薄薪水买下一盒胭脂扣赠予如花,却眼神飘忽,已显动摇之意。为了永远相守,如花与十二少于1934年3月8日深夜十一时吞毒殉情,弥留之际,约定以“三八一一”为暗语,黄泉再会。哪知如花苦等五十年未见十二少,只能返回人间再寻爱人。
阿定与阿楚听罢,为如花、十二少的情比金坚而动容,感慨现代社会再无如此为情献身者。二人好心帮如花登报寻人,但约定时间已逾,仍不见十二少。本以为十二少因投胎转世而忘却与如花的约定,直至阿定无意中在老报纸上发现“青楼花魁魂断倚红,豪门阔少梦醒偷生”的旧闻,三人才知当年十二少服毒后获救,此后偷生到老。几经波折,如花终于重见十二少,只是风华逝去,他已垂老。如花再次低唱定情之曲,而后归还信物胭脂扣,断情离去,任凭十二少在身后蹒跚呼唤,消失在夜幕间。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剧组筹备
导演
关锦鹏最初并没有打算拍摄《胭脂扣》,只是读过原著小说。当时他与“
嘉禾电影”的子公司“威禾”签下两年拍摄三部电影的合约,原本提供给公司的剧本屡屡不能通过,遂接手原定由唐基明执导的《胭脂扣》。影片原定演员阵容为
梅艳芳、
郑少秋、
钟楚红、
刘德华,后改为邀请
张国荣出演十二少。张国荣本签约在“新艺城”,而《胭脂扣》由“嘉禾”主导出品,为此两家公司交换“英雄帖”,梅艳芳答应为“新艺城”另拍一部戏。多年后,关锦鹏提及往事,强调正是梅艳芳的坚持促成张、梅二人的合作。
在拍摄《胭脂扣》之前,
关锦鹏与梅艳芳互不相识,但梅艳芳的舞台演出令关锦鹏印象深刻,为她独特的个人气质所吸引。原著作者
李碧华亲自参与了《胭脂扣》的编剧工作,她认为
梅艳芳是如花一角最合适的人选。关锦鹏以“真实”形容梅艳芳,他表示梅艳芳看似喜爱热闹,内心却也敏感脆弱,与如花有相似之处,同是重情重义之人。梅艳芳言语间也流露对角色的喜爱,曾对导演说:“好喜欢‘如花’造型,如果以后死了,希望用这张剧照作为遗照。”
拍摄取景
为了还原20世纪30年代的风月场所氛围,剧组在澳门找到一处百年危楼,改造为片中的“倚红楼”。这栋老宅当时本是一所旅馆,住有不少长期租户,转做《胭脂扣》的拍摄场地后,原住户也欣然配合,被安排至其他住所。
关锦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胭脂扣》在场景选择与设计上投入不少,所耗经费占比很大。
后期剪辑
《胭脂扣》交由
嘉禾电影的子公司威禾公司制作,成龙作为威禾公司的
主事者,曾参与《胭脂扣》的剪辑。听闻此事,关锦鹏和李碧华一同赶往
剪接室劝阻,关锦鹏甚至联系监制陈自强,直言若随意改动《胭脂扣》,他将拒绝导演署名。据关锦鹏回忆,成龙看完原片后表示昏昏欲睡,对片中有鬼怪之材却无特效打斗感到困惑。恰巧当时片方已将制作好的国语版送去参加
台湾电影金马奖,在制片公司插手改动原片之前,金马奖官方公布提名名单,《胭脂扣》揽下8项提名,影片原版由此得以保留,
关锦鹏感叹道:“‘金马奖’帮了《胭脂扣》。”
合作后续
关锦鹏通过《胭脂扣》与
梅艳芳合作后,认为梅艳芳与
阮玲玉身世相似,为其量身打造《阮玲玉》。后由于种种因素,梅艳芳退出项目,成为二人职业生涯的一大遗憾,最终
阮玲玉一角由
张曼玉出演。2002年,关锦鹏筹备影片《逆光风景》,拟再邀
张国荣、梅艳芳出演主角,但是影片预算过于庞大,拍摄计划便不了了之。次年张国荣、梅艳芳相继去世,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随之远去。
影片风格
女性视角
女性是
关锦鹏电影的一贯核心。自幼父亲离世,跟随母亲长大,关锦鹏时常观察母亲的行为,从影后将女性的
感性与坚韧一并用影像表达。《胭脂扣》同样充满阴柔之美,如花的出场鬼气十足,脸色苍白、身影飘忽,阴森至极,但关锦鹏并没有继续渲染鬼怪奇观,而是着重表现如花对爱情的执着,给予如花一角应有的人性与尊严,以悲悯之心看待其苦等多年却遭遇背叛的处境,他曾坦言:“我得承认自己是男性, 但同时亦不能否认自己有许多较女性的感触。 以前电影中女性的感触, 不多不少是自己的投射。”
影片中两次“死亡”也代表了如花自我意识的变化。第一次“死亡”出于如花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以死对抗世俗之见,确证二人爱情的坚贞。苦等多年不见十二少,如花重返人间,又颇有《
牡丹亭》中“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死而复生”的抗争意味。意识到爱人苟且偷生后,如花选择第二次死亡,从依附他人的爱情中挣脱,真正实现对自我的解放。
叙事改编
《胭脂扣》大体忠于李碧华的原著小说,但在叙述视角、叙述层次以及人物塑造上有所改动,进而使表达重点偏移。
在叙事视角上,
关锦鹏延续了李碧华对女性处境的关注,并将原著小说中袁永定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改编为非人称叙事,将大量镜头用于展现如花的遭遇,突出其爱情悲剧。影片的叙事顺序也随之变化,原著小说以如花在报社登寻人启事开篇,将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故事穿插倒叙;影片则先亮出二人初遇场景,如花成为当之无愧的银幕焦点,袁永定退居其次。
在叙事层次上,小说的主叙事层是袁永定与女友帮助如花寻找十二少,期间袁永定对爱情的看法发生转变,次叙事层则是如花讲述的经年往事,最终也未交代如花是否与十二少相见,留下叙事空白。电影则以如花的凄美爱情为主叙事层,寻找十二少的过程为次叙事层,且由于时长限制,对如花在人间的七天有所省略。如此一来,如花与十二少的情感纠葛的叙事分量大大加重。
在人物塑造上,电影的改编幅度较大。在原著小说中,袁永定面对风姿绰约的如花,隐隐动心,花花肠子不少;女友阿楚市井气息浓厚,帮助如花只为利益;十二少也并非与如花约定殉情,而是发现如花下毒后仓皇而逃。改编过后,影片中的袁永定性情温和,对女友坦诚相待;阿楚帮助如花更多出于对其遭遇的同情;十二少的内心最初处于隐匿状态,影片并未透露过多,直至接近尾声才揭开其懦弱不忠的一面。综合而言,电影重点突出如花与十二少在感情上的纠葛不断,袁永定和阿楚的人物刻画相对扁平。
视听语言
《胭脂扣》通过大量物品、着装、环境等要素还原回忆时空的时代氛围,不少物件起到“以意取象”的效果,例如如花赴死时身着一袭蝴蝶纹旗袍,
暗引“梁祝化蝶”的典故,将如花对感情的坚贞外化。影片的画面构图与调度也承载传情表意功能,十二少为如花购下的铜床象征二人的爱情,二人同床或侧身而对,或在交欢中有来有回,直至吞毒殉情时,两人也面对相拥,由平衡走向动态的构图与调度暗示如花与十二少复杂扑朔的关系。影片的色彩则呈现出阴郁颓废之感,艺术指导朴若木擅长用色彩外化内在,注重营造氛围,片中所选用的颜色饱和度偏低,暗示绝望失落的基调,更显凄婉哀怨。
该片
配乐由
黎小田创作,主题曲《胭脂扣》在不同场景出现时,配合情节需要以不同乐器演奏,具有回旋曲特征的音乐更添幽怨之感,苦情色彩随之缭绕。在结尾段落,如花将胭脂扣归还十二少,
梅艳芳演唱的主题曲响起,“负情是你的名字,错付千般相思。情像水向东逝去,痴心枉倾注。愿那天未曾相遇。”道尽苦楚与醒悟。如花吟唱的《客途秋恨》同样承担叙事功能,该曲本是描绘妓女的凄苦心境,在多处关键桥段出现,以示情节和情绪的转折。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制片与发行
参考资料:
票房收入
统计日期:2022年10月25日
参考资料:
反响与评价
《胭脂扣》已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2005年,该片被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一。《胭脂扣》在中国内地多次重映,有评论感慨道:“
张国荣与
梅艳芳双星交辉的演出堪称绝响”。学者于中莲评价梅艳芳的表演:“真可谓人戏合一,无可代替。”
也有评论指出《胭脂扣》的瑕,认为影片“过分渲染了30年代的颓废美,而忽视了80年代
香港特别行政区风貌的表现。”学者尚娟则认为,相较于原著小说,《胭脂扣》的配角塑造比较单薄,仅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
海外影评人对《胭脂扣》关注度不高,截止2022年10月25日,该片在烂番茄网站(Rotten Tomatoes)上仅收到5条专业评论。《
偏锋杂志》(Slant Magazine)的影评人杰克·科尔(Jake Cole)评价该片“偶尔用帧率创造超真实的运动,有
王家卫的影子,但是这部电影的结局某种程度上比王家卫那些诗意的心碎故事更有冲击力。” 《Asian Movie Pulse》的影评人帕诺斯·科特扎纳西斯(Panos Kotzathanasis)评价道:“《胭脂扣》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之一,风格和情节之成功,值得每个影迷观看。”
衍生作品
2010年1月5日,上海沪剧院将《胭脂扣》改编为沪剧《胭脂盒》搬上舞台。不久后,李碧华内地
版权代理公司以侵权为由起诉上海沪剧院和编剧
罗怀臻、陈立宇。经法院判定,小说《胭脂扣》与沪剧剧本《胭脂盒》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相似,驳回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