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祗
齐天大圣是民间所信仰的一位神,在中国福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尤为广泛。其以福建省地区早期的猿猴信仰合《西游记》小说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再加上福建特殊的文化特征,逐渐演变而成,被信众视为保护神、财神等。在民间所供奉的齐天大圣在形象上大致可分为文、物两种,武大圣身着武将战袍,而文大圣则穿以文官服饰。
闽台地区自古就有“海祭妈祖、山尊大圣”的习俗,在福建省顺昌县发现了中国较早的齐天大圣庙宇、露天祭台、大圣墓等遗址,因此顺昌县被誉为“齐天大圣文化的发祥地”。2011年,“齐天大圣信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神格演变
猿猴崇拜
福建三面多山,猿猴成群为患,破坏作物,骚扰民众,甚至发生众猴抢妇的事件。《竹间十日话》中记载福建地区在隋朝时就已经有猿猴崇拜,祭祀对象称“猴西姐”。《三山志》中记载了一则唐朝大历年间(766年—770年)老猴纵火焚屋救猴群的事。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闽人便将猿猴视为“护山林神”,《夷坚志》中记载当时人们将活猴用泥封死,塑像祭拜。当地民间认为百岁老猴会成精,流传着诸多猴(猿)精的传说,如猿公、申阳公、宿猿洞等比比皆是。所以在当地某些地区将猴子称作“师父”,不但不敢伤害,还建猴神宫烧香礼拜。特别是白猴,被尊称为“白将军”。
大圣信仰
齐天大圣并不等同于孙悟空。“大圣’”是瑜珈教对其神明的专有称呼,在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有“猕猴王”猴行者取经的故事。之后,通过宋、元、明时期出现的院本、福州话杂剧等作品中,出现的“猴行者”“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等艺术形象,加上福建省原本传说中的“丹霞大圣”再与当地的“猴王神”相结合,便产生了“大圣崇拜”。直至明清时期受小说《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影响,民间兴起齐天大圣信仰,逐渐成为信仰的主流,原来的猿猴信仰大部分被嫁接到了齐天大圣的身上,大多猴王庙也改称为“齐天大圣”。在福州市鼓楼区的屏山祖庙中就完整的保留了大圣系统,其中包括黑大圣、白大圣、赤大圣、丹霞大圣、齐天大圣“五大圣”,在福建省顺昌县的宝山还发现了是元末明初的“双圣碑”(齐天大圣、通天大圣)。
神性转变
恶神是指“有意强行交换或欺骗人的神灵”。在福建省早期的猿猴崇拜中的猿猴神,便是民众出于恐慌或者惧怕而形成的信仰。民间传说中也多为负面形象,如《闽都别记》中丹霞强抢民女、《夷坚志》中妖猴祸及人命等,都以“兴祸”为资本立庙以祀。明清时期受《西游记》“齐天大圣”的影响,和百姓信仰需求的造就,对早期的猿猴信仰产生了冲击,出现了新的信仰特征,使之慢慢转变成驱邪镇妖、祛病防祸的护佑神,被民众视为“忠、勇、明、义”的精神化身。
民间信仰
神格职能
闽台地区自古就有“海祭妈祖、山尊大圣”的习俗,因为福建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齐天大圣早期被人们视为护山林神,随着人们信仰的需求,其职能呈现多样性,被信众视为驱邪的境内保护神、生意人的财神、祛病的医药神等,其还是赌徒、考生等的崇拜对象,在某些地方还被赋予了求子、祈雨的能力。另外,在民间传说中猴子可以避瘟,所以弼(避)马温(瘟)也成了养马者的崇拜对象。
信仰规模
齐天大圣信仰在福建分布极广,海内外信众达500万人。在北宋时期,福建省福州市人便开始祭拜的猴王形象称“屏山孙老佛”,清代李家瑞著的《停云阁诗话》中更是记载自福建省省会福州,到各郡都建有齐天大圣的神庙。仅福州市的大圣庙就多达七八百间,它们大多属福州市鼓楼区屏山祖庙的分庙。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超过200多家的分堂前往认祖归宗,其中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大圣庙。在福建省顺昌县的石宝峰顶和数十个乡镇村落中都供奉着“大圣”神位,还发现了很多较早时期的齐天大圣庙宇、露天祭台、大圣墓等遗址,并建设了齐天大圣朝圣广场、齐天大圣府、大圣文化博物馆等建筑群,因此顺昌县被誉为“齐天大圣文化的发祥地”。
神像形态
在民间信仰中,除个别拟人化的齐天大圣形象外,大多是猴首人身,呈坐姿。又大致分为文、物两种,武身通常红脸缩鼻,金睛火眼,身着武将战袍或披黄金甲,头戴凤翅紫金冠,手持金棒,大多还手举葫芦,而文身则身穿文官服饰,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白衣秀才”颇为相似。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佛身,称“斗战胜佛”,表情平和安详。在大圣系统内包含黑大圣、白大圣、赤大圣、丹霞大圣、齐天大圣“五大圣”,以庙宇大小增减。
祭祀习俗
福建省的家族寺庙中齐天大圣是最受崇拜的对象之一。除个别大型庙宇外,“大圣庙”一般一殿即一庙,殿中少则两三尊不同的神像,多则达十多尊共祀于一个殿中。对于其供奉方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供奉于庙堂,以供信众拜奉,是较为主流的方式。二是划片区轮流祭祀,将村中按户头划分为数个片区,然后将共同信仰的大圣神像放置在片区内其中一户祭祀,按月轮流至下个片区。三是家祭,即在家中设神像或神位供奉。其大祭日期又大致分为:其出生日农历七月五日(各地不同,福建省莆田县为二月十五日,顺昌县为七月十七日台湾省十月十二日)、出家日八月十五日、尸解日十月十七日、成佛日十月廿七日,供品多以素食为主。
民俗活动
齐天大圣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据明正德《顺昌邑志》记载,于元末明初盛传。在福建顺昌地区,大型祭祀活动从凌晨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其内容包括请神、游神、娱神、送神的环节,还有“铜针穿腮”“上刀山”“过火山”“打油锅”“化替身”等惊险的表演,其规模宏大,场面热闹。该地区还成立了“大圣文化节”,届时各乡镇参加祭祀的队伍,都用轿子抬着齐天大圣的神像“踩街”,各队伍还会进行“斗圣”等表演。在福州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前后,各自分庙会用轿子抬着大圣像,一路敲锣打鼓,前往屏山祖庙举行“请香火”仪式,还有将神像抬出庙宇,沿街巡游的“游神”仪式,沿途还有舞狮、舞龙、踩高跷等节目。四五月间还会举行“迎神”的祭祀活动,其内容包括祈福仪式、巡福游行、社戏表演等,据《良斋杂说》记载迎神时候“鼓乐喧闻,市人奔走若狂”。
传播范围
闽台民间“大圣信俗”有着300年以上的渊源关系。明朝时期大量闽人跨海到中国台湾省、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因此“大圣信俗”等民间信仰也被带到了台湾等地,到了清代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使得其香火更加旺盛。此外,还有在海边捡到“大圣”神像或根据当地传说等特殊原因而兴建的庙宇。除了海峡对岸的台湾,“齐天大圣信俗”也随着福建移民跨海传播至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美洲的美国阿根廷等地。因为当时渡海的危险性,人们在出海或移民时会带上齐天大圣的香火或香灰袋,平安到达后将其供在家中,每逢初一、十五和神灵诞辰都会祭拜。甚至,他们还发起组织修建“大圣庙”,一些父母还让孩子给齐天大圣做契子。新加坡信众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或十六及农历八月十六庆祝齐天大圣诞辰,“出”是重要的仪式,在游神的队伍里,大圣的乩童会坐在刀轿上,身穿短裤,光着上身,手中拿 着一个大的“绣球科”,不时地往自己身上打。
社会影响
福建省顺昌县陆续投资建设齐天大圣朝圣广场、齐天大圣府、大圣文化博物馆等建筑群,打造“齐天大圣文化”基地。2007年,首次举行齐天大圣祖地进香祭祀活动,2009年,以“齐天大圣祖地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顺昌县宝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年,陆续成立海峡齐天大圣文化旅游节、齐天大圣文化论坛等两岸信仰文化交流活动,2011年,福建省将顺昌“齐天大圣信俗”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天大圣信仰”也逐渐成为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凝聚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和平的重要交流平台。同时,海外信众群体也陆续开展了寻根祖的跨海信俗互动。
相关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兄弟姐妹有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小弟耍耍三郎。也有说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妹是铁色猕猴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也有一则关于齐天大圣的故事。说的是许盛跟着大哥去福建省做生意。兄弟俩来到一座大圣庙,许盛因不尊大圣,回家后就开始头痛,之后腿上又长,折腾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都好了,他哥哥却又一病归西。许盛就抬着兄长的棺材到大圣庙里,指着神像说,如果能让他哥哥复活就拜其为师。当晚大圣便将他找去对质,说他哥哥是因水土不服而死,是庸医的责任,为了争个面子便派人去阎王爷那把他哥哥给救了回来。后来两兄弟因为生病,生意失败,大圣就带着这个学生去财神那取了12颗价值连城的宝石,自此二人发家致富。
目录
概述
神格演变
猿猴崇拜
大圣信仰
神性转变
民间信仰
神格职能
信仰规模
神像形态
祭祀习俗
民俗活动
传播范围
社会影响
相关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