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
2006年多纳斯马尔克编导的德国悬疑电影
电影《窃听风暴》(德语名:Das Leben der Anderen;英文名:The Lives of Others)是一部德国悬疑惊悚片,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由乌尔里希·穆埃、马蒂娜·格德克及塞巴斯蒂安·科赫等人主演,于2006年3月23日在德国首映。
影片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秘密警察魏斯曼监听侦察剧作家德莱曼及其女友演员克里斯蒂娜的生活,逐渐改变立场保护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柏林墙倒塌前东德的间谍工作及其对人们的迫害。上映当年一连获得德国电影劳拉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等七项大奖,于2007年获评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影史上的一段经典。本片成本200万美元,上映后在全球累计获得7735.7万美元票房(截至2022年11月24日),
影片剧情
1984年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面封锁,民主德国为掌控政权组织10万专职人员、20万线民,成立情报机构“斯塔西”严密监视人民生活。间谍魏斯曼(乌尔里希·穆埃 饰)因擅长审问受重用,奉东德现任文化局长古毕兹(乌尔里希·图库尔 饰)之命,监听知名剧作家德莱曼(塞巴斯蒂安·科赫 饰)的日常生活,寻找其叛变的证据。
魏斯曼在德莱曼公寓各个角落安装了窃听设备。生日聚会上,德莱曼的老师诉苦称受东德压迫长期无戏可拍,送德莱曼《献给好人的奏鸣曲》乐曲当生日礼物。魏斯曼跟踪德莱曼女友兼知名演员西兰(马蒂娜·格德克 饰)时,发现古毕兹的领导东德文化部部长汉普(托马斯·蒂梅 饰)长期对西兰实施侵犯,西兰怕无戏可接默默忍受身心摧残,只能服药抗抑郁。魏斯曼不顾上级古毕兹提醒,利用公寓门铃通知了德莱曼。德莱曼明白女友身不由己,给了她拥抱。魏斯曼日复一日监听,逐渐对这对艺术情侣的生活产生好奇,空虚的他潜入德莱曼公寓抚摸他们的生活痕迹,偷看他们的诗集被深深打动灵魂。
德莱曼得知老师上吊自杀,政治立场发生改变,他弹奏起老师送的乐曲,跟西兰说用心聆听这首曲子的人不会是坏人,监听中的魏斯曼感动流泪。德莱曼让西兰别再去跟汉普过夜,西兰因畏惧掌权者陷入纠结。窃听中的魏斯曼受到震动,换班后下酒馆以粉丝身份鼓励并未赴约的西兰,开解了她的内心。德莱曼以老师之死写下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稿“东德自杀人数调查报告”,与好友在公寓里计划将文稿送至西德《明镜》发表。魏斯曼监听到后最终选择抹去记录。德莱曼第一次计划成功,打算用进口打字机进行第二次发表,将打字机藏到门槛下。魏斯曼原想报告古毕兹,目睹古毕兹媚上抑下后转变立场决心帮助德莱曼,并申请单独监听。此后,德莱曼等人不断往西德发表反动言论,魏斯曼暗中帮忙掩盖。
西德媒体发表了德莱曼的文稿,引起巨大反响。古毕兹追查文稿打字机下落,汉普因西兰拒绝交往对她实行封杀和逮捕,古毕兹带人清查德莱曼公寓却一无所获。魏斯曼奉命审问西兰公国,他让西兰说出打字机下落将功补罪无罪释放。古毕兹再次带人翻查公寓门槛处,西兰愧疚跑下楼,冲上马路被车撞击身亡,魏斯曼目睹全程。魏斯曼早就帮忙转移打字机,但仍营救失败,赶忙上前让血泊中的西兰不要愧疚。德莱曼也冲下楼抱着女友尸体失声痛哭。古毕兹未追查到打字机,怀疑魏斯曼包庇将其降职。四年后,魏斯曼在地下室得知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德莱曼偶遇汉普得知自己的公寓角落布满了窃听设备,他来到纪念馆找到当年自己被盗听的报告,看到报告记录者“HGW”留下的打字机墨水得知真相,他找到已成为邮差的魏斯曼,目送他的背影默念感谢。两年后,魏斯曼走进书店看到德莱曼发售的新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扉页上写着深深感激“HGW”,面上浮起笑容,买书时说这本书是送给自己的。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创作素材
历史素材
电影以1984年作为故事的起点,与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反极权主义小说《1984》遥相呼应。影片中的情报机构“斯塔西(Stasi,德语:Staatsicherheit)”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全称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专门负责搜集情报、监听监视与反情报业务,其为东德1800万人口中的600多万人建立秘密档案,每3个东德人里便有1人被监控。本片故事素材即取自二十世纪东西德“冷战”末期的真实史料,本片剧情是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对前东德的线人与秘密警察进行了一年多的走访后的虚构创作。
导演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拍摄本片的动机,来自他读过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俄罗斯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关于列宁喜爱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激情奏鸣曲》的一段记载:列宁说听后会给人以想去抚摸他人脸庞的冲动,而不是像现在那样总是需要轰掉别人的脑袋。影片中德瑞曼用钢琴演奏《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时说了列宁与这首曲子的渊源,此外片中的“好人”台词,也借鉴了高尔基引用自列宁的那句“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是不甘为专制的犬奴的。”,这也是电影核心思想的创作灵感。
现实素材
电影中的西德媒体《明镜》周刊来源于现实,曾刊载许多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封杀的作家檄文。一位曾被东德封杀的作家将自己的受审经历连载发表在《明镜》上,导演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以其为基础素材创作了本片片头的审讯场景。此外,德国一位历史学家在《明镜》上发表“明镜宣言”披露东德的真实境况,对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创作剧本带来启发,片中德莱曼写文稿揭露东德压迫下的人口自杀数据,及其执行一系列反东德运动。
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因看到一个人戴着监听耳塞的照片,两小时内写出本片剧本的故事大纲,花费了一年多创作剧本,影片拍摄长达两年多,因此影片整个筹备也是“四年磨一剑”。
男主角穆埃在答应接演本片的第二天就后悔并要求退出剧组,透露自己曾被监听的经历,随后这段经历被导演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重新写进剧本中。
幕后真实故事
本片男主角魏斯曼的饰演者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生活,还是东柏林德国话剧院备受瞩目的演员。就像影片中的德莱曼一样,后来才知道自己曾被监控长达10年,记录的秘密档案长达254页,与他往来的同圈戏剧创作者也难逃幸免。告密者就是他那曾为东德国安局效劳的前妻简妮·格罗曼(Janine Groman)。在演本片时,穆埃(Ulrich Mühe)自称是在回忆自己的生活。他以亲身经历写的《窃听风暴》同名回忆录卖到脱销,被前妻告上法院,最终他的前妻患绝症家中暴毙。在影片中出现的媒体《明镜》跟进报道这起官司,期间销量上涨了20%。
影片上映后,导演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每天都接到观众的来信,他说:“我不敢打开,因为里面有太多的痛苦。”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出生于西德,他的母亲始终保持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但其父母因移居西方上过“斯塔西”的黑名单,他的舅姥爷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昂纳克的外交顾问。全家前往东德探亲时,母亲被边防警察带走审讯几小时,回来时全身战栗不已。
影片上映后,那些曾当过影片中展现的东德间谍和线民的德国人,在柏林墙旧址前拉出横幅,向公众解释自己当初只是为了“恪尽职责,没有任何罪恶可言”。
电影以柏林作为故事发生地,上映后柏林顿时成为人们追溯东德旧时代历史的中心。人们参观以收藏东德旧物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策划各个主题展厅,展示当时小学生们的作业本、旧杂志或样式奇特的衣服等。还有旅行社出品了东德生产的著名“卫星牌”(Trabant)小轿车,可供人们驾驶前往东柏林地区参观,游客还可以到以东德监狱为原型建造的旅馆下榻,旅馆的服务生身着东德警察制服,以刑罚的方式提供服务。德国媒体因此特地创造出“念旧(Ostalgie)”一词。
场地与道具
片中所有监听和录音道具都是历史上“斯塔西”使用过的真品,创作团队从博物馆和收藏家那里借来。道具师曾在“斯塔西”监狱2年,坚持要求道具的绝对真实,影片中魏斯曼被贬到昏暗的地下室用蒸汽拆信,道具师还准备了一台用蒸汽打开信封的机器,每小时可打开600封信。
在拍摄时导演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四处奔走,借用了很多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机关大楼进行实地拍摄,包括背景年代中常见的档案馆、“斯塔西”技术设备的利用,就连片中的档案卡片索引也是“斯塔西”时期的物品。其中“斯塔西”档案馆也向摄制组出借了拍摄场地。
影片女主角马蒂娜·格德克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称电影对那个年代背景处理得十分还原,无论是服装还是街道和布景都很精心。
配曲创作
导演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为了吸引音乐大师加布里埃尔·亚里德为影片配乐,花了1个月将剧本翻译成法语后发给了亚里德,最终亚里德为电影谱写的配乐揽获多项大奖。影片中德瑞曼打动暗中监听的魏斯曼的一曲《献给好人的奏鸣曲》(die Sonate vom Guten Menschen),由俄国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imitri Schostak ovitsch)创作而成,而在影片中,这首乐曲改编自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激情奏鸣曲》,导演借助这首音乐着重展现了魏斯曼这一角色转变政治立场时的艰难抉择。
幕后花絮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监狱博物馆馆长多次诟病本片的历史真实性,因为真正的东德历史远比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的剧本残酷,在漫长的东西德分裂时期,如电影中魏斯曼受到良心召唤而变节的“斯塔西”间谍,现实情况下“一个都没有”,几乎没有一个间谍敢以实际行动对抗强大的极权机器。
2007年2月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后不久,本片男主角穆埃(Ulrich Mühe)做了一次大的胃部手术,4个月后因胃癌病逝于德国,终年54岁。
摄制组借用拍摄场地时,东德历史纪念馆拒绝了摄制组的申请,因为它的馆长认为影片讲述的故事根本就不存在。
电影中魏斯曼朗诵的诗歌是来自德国诗人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回忆玛丽·安》(Erinnerung an die Marie A.)。
影片中饰演德莱曼的演员塞巴斯蒂安·科赫为了深入了解角色,演好弹奏“献给好人的奏鸣曲”这一片段,在拍摄前每天都要练习四个小时的钢琴
扮演魏斯曼上司古毕兹的乌尔里希·图库尔曾在前东德生活过,第一次到那里是1974年1月,当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却感到很陌生。
删减片段
电影相比DVD版本,删减了时长为8分55秒的场景,其中包括“奥古斯特·魏斯曼的欢乐夜”“可疑货品储藏”“动物诗歌”“乌特”“邻居麦尼克太太”以及“PDS”等8个片段,例如主角储藏可疑货品时有典型的当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电视新闻报道画面,男主角生日聚会上的友人们念诗和弹钢琴的镜头,以及男主角魏斯曼找来妓女乌特这一戏份的细节等。
主题与亮点
电影主题
《窃听风暴》审视重大残酷历史事件,展示了东德专制极权下的人性扭曲,强权交易下的女性命运以及人性的救赎与回归。它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曝光前东德国家安全部门“斯塔西”所作所为的影片,展示了冷战时期前东德政府不为人所提及的另一面。本片原名“别人的生活”展示了电影的内涵:一是对他人生活的闯入,二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电影中掌权者随意窃听公民,霸占公民隐私。电影还刻画了女主角西兰的悲剧,最终大量的“斯塔西”间谍以及高层汉普等人并没有受到惩罚,展现了法律无法审判恶人的无力感。同时刻画了奥古斯特·魏斯曼的良心发现,谱写了一首《献给好人的奏鸣曲》的人性赞歌。亦为观众回顾重大残酷历史事件时提供另辟蹊径的思路。
画面色彩
影片开头就呈现了魏斯曼给间谍学校成员授课和大段当年审讯的穿插画面,表现了他的不人道与专业的能力。全片进行大量的实景场地拍摄,准确地营造出“美苏冷战”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城市空荡、灰暗的视觉基调,细腻地展示了魏斯曼心理“柏林墙”倒塌的过程,片中围绕着魏斯曼的工作与生活的场景总是色彩黯淡的,但当魏斯曼对监听对象产生好奇,潜入他们的私人空间感受艺术时,电影运用了暖色调体现他的灵魂复苏。电影画面中层次感分明,明暗对比较为强烈,PAL制式令图像清晰明快,锐利的图像富有层次感与柔和度,少数画面有轻微的蠕动现象,但是不仔细看并不容易发觉。
镜头方面,对人物面部的刻画十分出色,尤为突出的就是男主角魏斯曼下陷的眼窝,永远都是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某处,他的面部表情在他转变立场后的观感完全不一样,在画面上清晰细腻。电影通过画面详细地重现了国安局在德莱曼家中安装窃听装备的镜头,以及片尾德莱曼愤怒拆除窃听设备的场景,反复出现“斯塔西”间谍监听时打字的特写镜头,配合私人信件被国家机构拆开审查的画面拍摄,营造了高压的政治色彩氛围。导演在拍摄德莱曼得知西兰与高官幽会的强色彩煽情场景时,没有设计主角暴怒或痛哭的画面,而是通过两人相拥的画面进行冷处理,却传递出巨大的情绪感染力。
获奖记录
《窃听风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德国电影奖、金球奖等80个奖项和提名38项。(统计截止2022年12月2日)
获奖信息来源
票房记录
上映后在德国累计票房1914.7万美元,在全美累计票房1128.6万美元,全球累计票房7735.7万美元。(截至2022年12月1日)
影片评价
多方评价
南风窗评:《窃听风暴》是2006年德国最成功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电影,作家在反抗中找回了自己,窃听者在光荣背叛中获得了拯救。电影向人们展示了柏林墙时代远程教育的另一种形态——只要相信人的良知未泯,那么就有可能让被窃听的书斋变成课堂,让窃听者变成了入室弟子,让监控记录变成了课堂笔记。(记者 熊培云
凤凰网评:这部电影关乎苦难,也关乎和解。尽管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如此冷静,每个画面的色调都落入灰暗,但导演有足够的温度去面对人性在制度下的悲凉,阐述了细节的真实、美善的毁灭、历史的提醒。
澎湃新闻评:《窃听风暴》描述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话窃听员在窃听过程中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也让人们了解到当时东德监视其国民的水银泻地式的无所不用其极。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窃听风暴》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剧情电影,影片情节虽然复杂诡异,但它统一包含了历史故事的诸多要素。电影并不像普罗普所分析的童话故事一样,以一种大团圆的欢乐场景结束,而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丝感怀。(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书芳)
德国世界报》(DIE WELT)报道:“斯塔西对我无所不知,而我却对它一无所知,通过影片,我终于了解其中原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歌星沃尔夫·毕尔曼)
网站评分
(截至2022年11月31日)
政治影响
《窃听风暴》这部影片对政治“窃听门”事件相关人士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现实影响。如前美国军方分析师丹·埃尔斯伯格Dan Ellsberg曾在1971年因私自复制向《纽约时报》透露数千份五角大楼秘密文件受到审判,称希望每个人都看一下《窃听风暴》,即使这部德国电影有字幕,仍应该重新发行并加上本地化配音,以便拥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以了解被政府窃听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正如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政府不仅拥有人们在电子设备上所说的信息,他们拥有公民在卧室里所说的信息,因为他们的妻子或他们的配偶,任何人都是线人。”
参考资料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豆瓣电影.2022-12-17
..2022-12-17
..2022-12-17
..2022-12-17
..2022-12-17
..2023-03-20
..2023-03-20
..2023-03-20
..2023-03-20
..2023-03-20
..2022-12-17
莫赫.“窃听专家”撒手人寰.东方网-劳动报.2022-12-17
..2023-03-20
..2023-03-20
窃听风暴.猫眼电影.2022-12-17
..2022-12-17
..2022-12-17
..2022-12-17
目录
概述
影片剧情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创作素材
历史素材
现实素材
幕后真实故事
场地与道具
配曲创作
幕后花絮
删减片段
主题与亮点
电影主题
画面色彩
获奖记录
票房记录
影片评价
多方评价
网站评分
政治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