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
将暴力动作场面仪式化的理论
暴力美学(Violence esthetics)是指发掘、夸饰强力美学中强力形式的一个美学分支,它侧重强力视听的审美趣味和形式探索,由于过分强调强力视听审美形式,强调强力对人或非正义一方的安全及利益有害的“破坏性”展示,从而忽视或弱化了美学核心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暴力美学包括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主要是在观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概念起源
暴力美学其美学思想和技法的远祖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爱森斯坦。谢尔盖·爱森斯坦1923年《石式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杂耍蒙太奇”(近年被准确地译作“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他把电影视为表达主题思想和阶级观点的手段,认为电影只具有”宣传、鼓动”的作用,是表达作者思想和阶级观点的传声筒。
暴力美学恰恰是对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原意的一种背离和异化。它摒弃电影表面的社会评判和道德劝戒,以浪漫化、诗意的武打、动作的极度夸张走向彻底的形式主义。暴力美学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但事实上是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让电影变得似乎已经不再具备教化观众的责任,而只是仅仅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它所面对的社会必须是拥有具备商业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的后现代社会和高度法制化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有自由竞争的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
暴力美学发展
在电影中的发展
暴力美学电影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在日本和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影界在暴力美学上表现出了新的特色,许多位导演尤其擅长使用“暴力”创作电影。在中国,以暴力美学大师的吴宇森为代表。他的暴力美学非常大众化,在电影中以风衣、墨镜、双枪、鸽子、还有一根点燃的香烟等元素,创造出大众化平民化的英雄来。其代表影视作品为《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如果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暴力美学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风格,那么日本的就是深刻严肃的。他们力求使人们在看完电影后进行思索――是什么导致了人们自相残杀互相伤害,日本的暴力宗师北野武喜欢用瞬间爆发的暴力,有一种独特的运动美感。其中的男主角总是在瞬间出手,以极大的暴发力量打倒或打死对方,而在此前后男主角则以沉静、冷酷的形象示人。他的代表作品为《花火》。而美国又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当代美国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倾向于消解暴力的本意,使暴力玩笑化、游戏化。在代表人物是昆汀塔兰蒂诺的影片中,导演不再为暴力而暴力,而是抽离其本来意义,将其彻底改变为一种游戏,一种日常生活状态。电影不再存在于观者的视线中,而游离于视线之外。昆汀塔兰蒂诺的代表作有《低俗小说》,颠覆暴力本身,使其彻底丧失了自身的意义。
代表作品
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著名的杰作,他在这部电影中巧妙地融合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武侠片、美国西部片、日本动画片以及中国武术和日本剑道的精髓。这部电影成为暴力美学的典范,将各种暴力和血腥的元素与电影中的动作场面完美结合,使其极具观赏性。在武术指导袁和平的帮助下,昆丁·塔伦蒂诺将各种武术技巧和打斗场面呈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刀光剑影还是拳拳到肉的激烈对决,都让观众目不暇接。这些极具张力和创意的动作场面,再配以夸张的喷血镜头,使得电影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暴力与美学的狂欢之中。不仅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更在影迷中赢得了极高的口碑。
弗兰克·米勒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昆汀·塔伦蒂诺三位才华横溢的导演联手打造,被誉为暴力美学电影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故事、人物和动作场面,无一不让人感到震撼和惊艳。电影以极致艺术化的视觉设计手法,将暴力过程和血腥场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虽然直白,但却不失优雅,让人在感受到暴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导演们对于电影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在《罪恶之城》中,赤裸裸的暴力镜头并没有给人留下低俗的印象,相反,这些镜头反而显得忧郁凄美,充满了深的韵味。导演们运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处理,让这些暴力场面变得充满诗意,让人在感受到暴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电影所传达的深层含义。整部电影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画面和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暴力与美学交织的世界。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暴力美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电影,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朴赞郁,这位韩国黑暗大师,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经典作品,这部荣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电影,充满了各种让人不忍直视的镜头,包括生吞章鱼、乱伦、拔牙、剪舌头等极端场景,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和道德的扭曲。而在这部电影中,崔岷植饰演的主角在走廊与几十人的打斗场面,被影迷们奉为经典中的经典。这个3分钟长的长镜头场面,展现了主角的勇气和决心,以及电影中的紧张和刺激感。无论是主角的每一个动作,还是打斗中的每一次撞击和跌倒,都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
其他艺术领域中的运用
由于“暴力美学”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所以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不仅运用在电影作品中,在其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开始运用“暴力美学”。一些武侠电视剧,以及原本单纯可爱却被加入暴力内容的卡通画和动漫作品,被联系至“暴力美学”;一些新推出的第九艺术产品,也争先恐后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一些新闻类作品,如犯罪实录电视采访、展示残酷场面的新闻摄影作品,也被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
武侠电视剧
武侠电视剧中的武术动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暴力美学成分。武术是一种极富攻击性的技能,而武侠电视剧中的武术动作往往以实战为基础,展现出各种攻击和防御的技巧。这些动作场面常常具有很高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其次,武侠电视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也往往涉及到暴力和冲突。例如,剧中人物可能会使用各种武器进行战斗,这些战斗场面往往充满血腥和暴力。此外,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往往与暴力有关,如一些人物可能会通过暴力和战斗来维护正义或者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武侠电视剧中,暴力美学不仅得到了广泛的展现,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观众往往会对剧中的暴力场面感到兴奋和刺激,而这种反应也成为了武侠电视剧的一种特色。
新闻类作品
一些新闻类作品,如犯罪实录电视采访、展示残酷场面的新闻摄影作品等,也会使用暴力美学的方式呈现。这些作品往往通过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然而,社会道德捍卫者和舆论谴责人士往往认为这种对暴力的呈现是一种对社会道德教化的阻碍,而不是一种美学形式。因此,在新闻类作品中,暴力美学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
游戏产品
第九艺术领域,暴力美学与动作游戏密不可分。例如,《鬼泣3》中的电吉他,以但丁的摇滚风格为背景,在汹涌而来的恶魔面前演奏《致爱丽丝》、《欢乐颂》等名曲,激昂的曲调与漫天的雷电交织中,恶魔灰飞烟灭。此外,《猎天使魔女》中的主题曲《Fly me to the moon》也具有暴力美学元素,贝优妮塔的杀戮在派对的音乐下显得无比妖娆和风情万种。这些游戏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为玩家带来了独特的游戏体验。
日本动漫作品
暴力美学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日本社会动荡不安,暴力事件频发,这种社会现实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动漫作品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暴力的主题和元素,其中包括对暴力的描绘、对暴力行为的反思以及对暴力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探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力美学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应用逐渐发展壮大。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动漫作品中的暴力美学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以《北斗神拳》为代表的“暗黑英雄”类型,这种类型强调英雄的悲壮和暴力美学的表现;另一种是以《宇宙战舰大和号》为代表的“科幻英雄”类型,这种类型强调科技和暴力美学的结合,探讨人类在面对未知敌人时的反应和勇气。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漫作品中的暴力美学开始向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一些动漫作品开始通过暴力和血腥的场面来探讨人性的黑暗面和生存的意义,如《东京喰种》等作品;另一方面,一些动漫作品则开始关注暴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描绘暴力和犯罪来反映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攻壳机动队》等作品。在2011年放映的《未来日记:另一个世界》和在2012年放映的《惊爆游戏》这两部作品中就有大量的血腥和暴力的镜头的运用,整部作品就是一部各种暴力的集合体。
看待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暴力美学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支持这种表现手法的和反对这种表现手法的人都同时存在。笔者认为,暴力美学既然已经产生,必然就有它存在的环境和价值。但对于这种表现方式,我们要进行一种辩证的分析,要同时看到它的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要趋利避害。
暴力美学代表的暴力文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人的内在的攻击性欲望没有真正释放出来,新的刺激反而加重人企图释放的欲望。所以,一方面暴力文化对人能够产生疏导宣泄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对暴力内容进行更多的社会化改造和道德规范,以将宣泄控制在一定尺度内,特别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使他们远离暴力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对文化的需求不同,判断能力、学习能力也不同,就像大人和孩子生病用不同一样。社会要有保护未成年人的机制。正确看待暴力美学,离不开道德评判,应该正视现实,考虑青少年与成人在辨别能力上的区别。对青少年这样处于弱势的群体来说,暴力作品的负面大于正面。不能否认,过去我们的社会过于强调文化产品的功能,比较忽视其娱乐、宣泄功能。今天的社会,无论人的力量大小,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应该享有法制的保障,动漫电影作品应弘扬这种平等的意识,而非强者统治会的观念。暴力现象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使我们不可能得以规避。在动漫简单明了、想象无限的空间里或许可以用暴力来解决一切,但不能生硬的在现实中搬演。作为受众,青少年必须学会在现实里生存,理性的分别出现实世界与动漫世界中各项法则的区别。因为当这种冲突发生时,被伤害的只能是青少年自己。
目录
概述
概念起源
暴力美学发展
在电影中的发展
代表作品
其他艺术领域中的运用
武侠电视剧
新闻类作品
游戏产品
日本动漫作品
看待和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