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是中国小说家
二月河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该小说第一册出版于1985年11月,第四册出版于1989年12月。该著作着力描述了古代帝王
康熙帝一生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鲜活的康熙皇帝这一历史人物形象。通过叙事,此著作突出表现了康熙皇帝在各种政治、军事等各种漩涡中运筹帷幄、斗智斗勇的英雄气概。同时,这部著作客观的描述了,
康熙作为古代传统的封建帝王,因个人性格等方面的缺陷和封建历史时期的局限,给中国的历史发展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
《康熙大帝》整部作品文字激昂,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回味;作者以独到的理解和具有特色的叙事特点创作出该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权利斗争的历史、阐释了“儒”“释”“道”互补现象。 该作品获得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河南省改革十年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奖项;同时该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剧、京剧等其它类型相关作品。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纵观中国建立后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具有历史意义且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比较少;姚雪垠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创作的《李自成》虽然弥补了这一文学领域的缺乏,在该类书籍较为缺乏的时代,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终因其受当时文坛部分创作思潮的影响而没有受到读者的欢迎。 “文革”期间,文学作品匮乏,而且文学创作是受到种种束缚和约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创作环境空前自由,成为
二月河的创作契机。此后,20世纪末中国的历史小说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各类历史小说涌入广大读者和文化研究者的视野。在这众多历史小说当中,二月河所创作的《康熙大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一经面世,就得到了许多读者的青睐。
个人背景
二月河曾经修过路,挖过煤,扛过石头,吃过许多生活中的苦头。在那个只有“选集”和“语录”可读的年代里,二月河几乎读完了部队图书馆里的所有书籍,其中包括《二十四史》;以后,又熟读了《清史稿》,读了大量史料,为《康熙大帝》等历史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
二月河的创作理念问题,这成为二月河创作《康熙大帝》等历史小说的催化剂之一。此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次《
红楼梦》的学术研究会上,有作家提出没有像样的文学作品描绘康熙这一历史人物这一看法,这成为促进二月河创作《康熙大帝》的一个偶然的因素。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二月河自四十岁开始创作,投身于营造一系列关于帝王的文学著作。
情节介绍
《康熙大帝》这一著作共分为四册,其名分别为:夺宫初政、惊风密雨、玉宇呈祥、乱起萧墙。
夺宫初政
顺治帝突然放弃帝位出家,幼年的
康熙不得不登基为帝。八岁称帝后,康熙遵从顺治帝的遗命,任命
赫舍里·索尼、
纳喇·苏克萨哈、
钮祜禄·遏必隆和
鳌拜四人为辅臣。四人之中,拜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待老臣
索尼病死后企图结党营私;拉拢遏必隆、找理由处死了不与他合作的苏克萨哈。此后,他在朝廷中拉结党羽,试图强制
康熙帝屈从与他并且尝试谋划篡位夺权。康熙帝十四岁亲政以后,鳌拜仍然不还政于皇帝,且试图弑君自立的野心日渐扩大。康熙帝自幼聪慧,早就察觉到鳌拜一党居心测;便开始秘密谋划除掉鳌拜一党。一方面,他自幼秘密拜落选
举人伍次友为师;另一方面,康熙帝培养以
魏东亭为核心的十几位年轻的贴身侍卫。康熙帝安排魏东亭等人以习武为名,伴随在
鳌拜身边盗取其武艺,以伺机而动清除鳌拜。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在
毓庆宫以事为由接见鳌拜,利用魏东亭等贴身侍卫,一举擒拿了武艺高强的鳌拜,并将鳌拜党羽一举歼灭。从此,
康熙帝开启了其真正掌权的道路。
惊风密雨
除掉鳌拜一党后,康熙帝便察觉到国库空虚、人心惶惶不安,局面甚为动荡。在中国的北部,察哈尔反清势力猖狂,伺机率领队伍袭击京城;中国的南面,以
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拥兵数百万,企图割据称帝;中国的西方,王世荣屠戮钦差大臣,
长安发生兵变。此时的清朝可谓暗流涌动、此面楚歌。同时,民间以“
反清复明”为宗旨的“钟三郎”香会拥有数百万会众,私底下秘密联络,试图一同举火为号、同时造反、颠覆清朝江山。而
康熙帝沉着冷静、处事不惊,多次前往民间微服私访;由此任用了
周培公等一干栋梁之材。终于经历了数次艰险磨难,终于扫清各派势力,巩固了清朝政权。
玉宇呈祥
平息“
三藩之乱”后,
康熙便开始利用各种措施寻求能治河的人才,亲赴汴梁,巡查
黄河,任用能臣疏通漕运,最终使黄河变清;任用良将,操练军队,最终收复台湾;开博学鸿儒科,选拔良臣,有效缓解了民族矛盾;巡视金陵,祭奠
朱元璋,团结明朝遗老,化解前朝恩怨;北巡
沈阳市,与蒙古部落诸王结盟,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在这一章节中
康熙帝任用了数位贤臣能将,如:风流倜傥的
高士奇,两袖清风、清廉固执的于成龙,治河有功的
陈潢等。该书在此册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玉宇呈祥、中国统一的历史风貌再现于书中。
乱起萧墙
该册主要叙述了
康熙晚年选择继承人以及各位阿哥为了争夺皇储之位勾心斗角的故事。康熙帝晚年出现了诸多弊政,如吏治败坏、贪风盛行、冤案丛生、国库亏空、各阿哥结党营私等。面对此忧患重重的朝廷,年过半百的康熙心力交;虽进行了多次清理整顿,但是皆因为贪淫好色的太子不谙世事、举措不当,诸多事务不了了之。
康熙帝在胤礽的一次次错失后,对其两废两立,引起了朝野的震动。最终不立太子,导致阿哥们各怀鬼胎,密谋夺嫡。康熙帝留意观察,最终因为四阿哥在整顿吏治、革除弊政中表现突出;最终立下遗嘱:传位于四阿哥
雍正帝。
人物角色
康熙
顺治十八年正月,
顺治帝传位给年仅八岁的康熙。年幼时康熙帝不能亲自处理政务,
孝庄文皇后便安排了四位辅佐大臣辅政。直至康熙八年,康熙着手拿掉
鳌拜一党等守旧势力,开启亲政生涯。自从康熙帝即位以来,政治军事方面除鳌拜、平三藩、后收台湾、征准噶尔;此外其又提出倡议祭拜明皇陵、开展博学鸿儒科为清朝纳贤才;此外
康熙帝关注民生,修治
黄河、兴建
水利工程。作者对康熙帝这一系列的描述使其形象丰满。作者基于现实基础上对康熙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达成了其正面宣传的目的。在作者笔下,康熙帝拥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强的意志等品质;甚至其还具有渊博的学识、修明的治绩等。
此外作者还较为注重对其多侧面、深入地刻画其性格等人物特点,以此来突出“千古一帝”这一人物的复杂。如即使其重用
魏东亭,但仍将其母留在身边以控制他。此外,在治理
黄河时,他不听信谗言重用陈璜等人,使得黄河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因怀疑其宠妃阿秀曾钟情于陈璜并对其念念不忘,便将他关押至狱中;当
康熙悔悟时却为时已晚。等等此类事件反映了
康熙帝善于猜忌、无情等性格特点,使得人物更好地、更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张廷玉
张廷玉作为康乾盛世中三朝元老,其一生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深沉老练、深谙人臣韬晦之略,用自己的才干和恭谨为康乾盛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张廷玉在年纪轻轻时就成为机枢重臣,受到康熙帝的器重。作品在描写过程中,主要侧重将其刻画成一位有才干、谋略的权臣,致力于将该三朝名臣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明珠
在作者笔下,明珠实为一个阴险小人的形象,他表面圆滑、善于奉承,实际上却阴毒、贪婪。明珠曾不动声色地破坏了伍次友与苏麻喇姑的婚事,使两人终生郁郁寡欢;他还暗示
康熙周培公与图海关系密切引起康熙警惕,致使周培公被派往关外驻守,最后病重而亡;大学士李光地不愿与明珠结党,结果被其网织各种罪名,明珠还将李光地妻儿收留用于要挟李光地。但明珠被抄家之后反而显示出一种豪迈情怀,作为罪臣随康熙西征途中有所悔悟,并向康熙献良策。这些事情又显示出其“善”的一面,作者这些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魏东亭
魏东亭是作家在《康熙大帝》中竭力塑造的一个文学人物形象。受曹家家世研究及《
红楼梦》的影响,魏东亭形象不仅融合着历史人物
曹寅的生平经历,还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红楼梦》中贾代善与王熙凤祖父的形象。魏东亭从一个在皇庄当差的小人物到最后成为四省
总督,人物经历与历史上曹寅的经历有许多重复之处。
伍次友
伍次友是作者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去描绘和刻画的,伍次友谐音“无此友”,该人物是作者按照自己心目中儒家知识分子理想而创作出来的,是作者根据情节的需要和故事的走向而虚构出来的一个经典形象。虽然他清高,但依然有积极入世,想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他忧国忧民、才思敏捷、不畏强权、尊孔孟儒术,对政事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解决策略;虽然他只是个白衣秀才,但他那兼济天下、胸怀苍生的高尚道德情操阐释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涵养和经久不衰的独特文化内涵。他作为
康熙的布衣老师,在朝野动荡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辅助康熙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对帝王的成长和清朝盛世的缔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云娘
在《康熙大帝》中,她出身悲惨,被卖身后惨遭虐待,为好心道士终南山所救,成为其徒弟。学得本领之后便下山除暴安良。路遇青猴儿被恶霸迫害便挺身相救,并收其为徒;为伸张正义不惜杀人放火。她敢作敢当,有男儿气概,但又不失女儿柔情。她倾慕于
伍次友,但得知苏麻喇姑同样爱慕伍次友后便忍痛割爱成全苏伍,直至最后自刎殉情。作者使这一嫉恶如仇、似水柔情的典型江湖女侠客的形象在小说中立体起来。
主题思想
揭示权谋文化
《康熙大帝》,该作品中在一定意义上描述的是一段权力争夺、谋权文化的历史。
康熙帝仁政治国,但不过是一种封建帝国君王治国谋权的手段,皆是以征服与统治为目的的同时具有封建王朝的专制本性。在二月河笔下,君主对政权的热忱似乎超过对自己性命的怜爱。在君主专制这一政治制度下,对君权的争夺与维护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内耗;该任务几乎成为君主政治生活中主要的任务。该作品通过对该思想的阐释,引发对权谋文化的反思。
“儒”“释”“道”的互补
《康熙大帝》,该作品体现的主题思想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互补现象的一种“中和”追求、对人类回归“理性”的一种渴望;这两种思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一种内在的融合互相渗透。如:在该著作中,作者为人们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文人形象伍次友、周培公、熊赐履、方苞等,虽然他们或老成持重、或放荡不羁、无拘无束,但总是抱定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思想;而作品中的伍次友、周培公、高士奇等人,在他们的命运到达极致的时候,走向“宁静”、“无为”的“出世”之道,带有浓厚的“老庄”思想。
艺术特点
叙述特点
二月河对小说的创作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较为大胆的想法和独特的美学追求;这使得《康熙大帝》情节跌宕起伏、拥有独到的叙述节奏特点,成为能够吸引读者的一重要原因。在该作品叙述的过程中常常省略掉较冗长的叙述,省略此过渡从而直接进入对紧张情节、惊险场景的描述;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还善于利用人物叙事情景。即在这种叙事情景中,无人承担叙事者这一角色、书中角色为反映者,读者通过反映者来看待该情境中的人和事;如在《康熙大帝》中,就无承担叙事的角色,书中人物皆为小说情节的反映者。
历史原则与艺术原则有机结合
《康熙大帝》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不仅注意到场面的宏大和情节的曲折、刻意描绘出完整的历史事件,而且作者能站在历史和艺术的高度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人物,将历史人物描绘得有血有肉、性格分明,作者将历史原则与艺术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遵守历史的原则,既要使作品符合历史的真实,又要从作品中表现出自己创作个性和审美特征,利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面。同时,
二月河利用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能够勾勒出中国特有的帝王心态形象;作者将书中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气质禀赋严肃认真地刻画出来。二月河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等多方位全面的塑造,和对人物的精心描摹,使《康熙大帝》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遵从现实原则
该作品在遵循了历史的原则的前提下,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实现;而且作者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把握现实的切实需要,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审美期待”,达到了将作品与社会统一,真正遵从了小说创作的现实原则。
作品影响
二月河所著《康熙大帝》反映了
清代时代风云、历史风波,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当今文学界和世人的注目与反响,其取得的成功使人们逐渐忘却了曾经对这部作品的质疑。
该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的同时,还可以给人以较丰富的历史知识;除此以外其它多方面因素铸造了它的成功,主要的在于该作品的通俗性,使文学圈人与“圈外”人能公平地坐在一起与作品对话,与历史对话,以此引发巨大的反响。也是因为其影响广泛, 该作品被发表后便获得
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河南省改革十年优秀图书
一等奖等奖项;同时该作品被改编成相关电视剧、京剧等其它类型文艺作品,传播较广。在改编作品中,新编京剧《康熙大帝》的舞台呈现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1994年根据《康熙大帝》改编同名长篇电视连续剧的播映一度掀起了“康熙大帝热”, 2001年播出的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也受到广泛关注,收视率获得较大成功。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导演林鸿评价:“二月河的原著,有其扎实的史实和委婉曲折的动人故事以及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这给电视剧提供了极为丰实的和不可多得的历史原型,也给我们许多艺术创造的余地,我几乎被原著中的人物给迷住了。小说描绘了国家民族命运未卜、朝廷政局险恶欲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真实和人物生死别离故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
编剧
俞智先讲:“1990年,林鸿把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送给我,我初读一遍就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但是,要把小说搬上荧屏,还需要改编。由于电视剧视听艺术的特点和时空局限,我不得不删去连我自已也感到心疼的原作中的许多人物、许多场面,许多情节、许多事件。”
负面评价
学者张书恒、王志尧在《论历史小说的内在机制与审美特性——兼评二月河的\u003c康熙大帝\u003e》一文中有言:“康熙毕竟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我们除了要注意表现他积极进取的一面外,也不能忽视他身上先天具备的封建皇帝不可或缺的腐朽、没落、颓废等反面的东西,作者在对康熙身上的封建劣根性似乎还没有允分地挖掘和表现,人物塑造虽然是成功的,但显得不够‘立体’与‘浑圆’,特别是第一部中对少年康熙的刻画有神化倾向,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学者李治国在《风云帝王的形象塑造———\u003c康熙大帝\u003e与\u003c维多利亚女王传\u003e的比较分析》一文中表示:“
二月河却没有突破传统的束缚,只围绕着权力的斗争展开描写,故而其笔下的康熙就缺乏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