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栋(1964年11月-),出生于安徽宿松,化学家,本科毕业于
安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
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1986年李亚栋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后考研,顺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博士期间的导师是著名无机化学家
钱逸泰院士,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2000年,李亚栋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李亚栋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尤其在2005年他提出了“液相-固相-溶液”纳米晶体合成方法,并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
学术期刊《自然》上,成功入选“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李亚栋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4未来科学大奖于2024年8月16日在北京揭晓,李亚栋获“物质科学奖”。
李亚栋目前致力于探索金属团簇、单原子催化剂等领域,为解决
催化剂研究中均相化、异相化等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WOS核心合集引用数超过6万次(H-index超100),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1986年,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得
学士;1991年考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8年7月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1995 年9月开始进入钱逸泰院士课题组学习,并以《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的毕业论文,入选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
李亚栋199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便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在其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年入选首批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次年就被调入清华大学,担任化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
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2022年6月经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同意,李亚栋正式出任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2023年11月9日,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筹建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推选李亚栋为专家组组长。同年12月,李亚栋任清洁能源与
催化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本科毕业后,李亚栋一直关心安徽师范大学的发展,多次回校做学术报告,2018年5月,李亚栋在安徽师范大学建立院士工作室“单
原子-团簇-纳米中心”。2018年6月又被聘为分子基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化学催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化学的灵魂,李亚栋团队深入研究了单原子催化的合成与应用,提出了单原子催化剂合成的新方法,并且利用单原子催化剂具有高的催化效率,和更高选择性的特点,发展处一系列工业化前景广阔的单原子催化剂。
李亚栋在人才培养上的贡献,首先体现在:他担任了
清华大学本科生重要课程,如
无机化学;研究生课程如无机合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其次体现在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截至2022年6月,李亚栋团队先后培养博士生、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30余名,团队中有3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另有两人获得提名),2名博士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2005年度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这次获奖属国内首次,学生毕业后,先后有6人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人获“青千”“优秀青年基金”等,2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在科研领域,李亚栋推动了纳米科技的进步,让其从基础的科学研究走向应用,提出了新颖且通用的纳米晶合成方法,剑桥大学学者埃姆斯利称其工作,为纳米材料的合成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近年来,李亚栋团队更是发展出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理论上是可以达到100%原子利用率的高性能催化剂,目前已经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
在培育人才方面,李亚栋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建议学生做好最基础的事情,在其培养下,他先后有10余名优秀学生考入哈佛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6人成为教授,其中也不乏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存在。
李亚栋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纳米微结构与性能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清华大学化学系评)
李亚栋是纳米科学领域一位贡献卓著、成就瞩目的科学家。身为团队带头人,李亚栋知人善任,使优秀的年轻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一批批茁壮成长。作为一名出色的“教练”,李亚栋用自己独特的科研理念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他的人生信念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位学生的人生追求。(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评)
李亚栋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在学生培养方面更有心得。(
华东理工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马玉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