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
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
应届毕业生指在该毕业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高校学生,即在校的最后一年(专科、本科、硕士或博士),即拿到毕业证的当年,毕业证书落款日期的年份。
中国应届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2022年规模开始突破1000万,应届毕业生主要分为当年应届毕业生以及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明显的身份优势,环境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主要原因,且影响程度仍在加大。
2024年11月,中国教育部与人社部联合召开会议,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定义
常用
应届毕业生指在该毕业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高校学生,即在校的最后一年(专科、本科、硕士或博士),即拿到毕业证的当年,毕业证书落款日期的年份,比如2024年6月拿到毕业证的同学,统称为2024年应届毕业生(简称2024届毕业生)。
国家界定
国考界定
根据国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对应届毕业生的界定: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也按照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省考界定
各省公务员考试招录时对应届生身份的认定不一样。如,河北省2023年省考中应届生一般指“2023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毕业生”。而福建省人社厅规定:应届生身份认定以本人毕业证书落款年度为准,即当年度应届生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不影响其应届生身份。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
事业单位界定
各省事业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认定不一样,具体可以参考往年或以当年的招录通知为准。
企业界定
在企业招聘中,“应届生”大多指“当年应届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要求20XX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
应届生的条件
1.必须是国家统招生,它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2.按时拿到毕业证,按时毕业。
主要内容
规模
分类
根据毕业后的时间不同,将应届毕业生分为两类。
1.当年应届毕业生,指的是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学生在学的最后一年,即将毕业但还没拿到毕业证,处于实习或待业状态的毕业生。
2.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指的是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在择业期内的毕业生。国家规定的择业期为2年,有些地方延长至3年。
“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需满足以下条件:
(1)拿到毕业证
(2)毕业后在规定择业期内没有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无社保记录)
(3)档案在学校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人才中心
应届生身份的最终认定是以招录单位来认定的,一般情况,只要学生在择业期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缴纳过社保、公积金,而且档案还存放在学校或是各类就业管理部门,就仍具备应届毕业生身份,但是能不能以应届生身份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要看具体招录单位的要求,2024年8月,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
就业相关
身份优势
落户优势
四大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都是公认的走人才引进落户方式最快。以应届生的身份落户是最便捷的,只要毕业后去的公司有申请户口的资格,北京上海的户口相对有点难,但也是有可能拿到的。广州市深圳市武汉市西安市等落户政策对应届生会更加友好。而户口会直接影响到今后买房、子女教育的问题。
中国许多城市为了留住人才,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应届毕业生的人才落户措施。
上海市杭州市等地颁布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大幅降低落户门槛的举措,应届硕士毕业生无需经历就业落户标准打分程序便可直接落户;同时,在上海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只要符合基本条件便可落户上海。
2022年6月27日,浙江杭州出台了《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该政策提出,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及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
毕业生补贴
武汉市等地为应届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武汉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分别给予企业和个人一次性就业补贴;
合肥市对于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按照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并按照3000元/人的标准给予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以此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
2017年,杭州市首次对应届高学历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硕士研究生每人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3万元;2019年,生活补贴发放范围扩大,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2021年,博士研究生的生活补贴标准由5万元调整为10万元;2024年补贴标准,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10万元,毕业时间在2021年10月14日(含)之前的博士,补贴标准仍为5万元。
各类考试资格优势
在考公考编时,很多招聘岗位都是针对应届生的,只有应届生才能报考。以及选调生资格,要求在校的应届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选调。国家公务员考试、省考、教师考编、事业单位招聘等各类招聘考试,很多职位都限定应届生报考,而各省市的选调生则明确限定当年应届生报考。因此,公考、事业单位对应届生身份的偏向是非常明显的。
求职优势
国企、世界500强企业或互联网大厂,基本上都会有校园招聘,只面向应届毕业生。相较于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的难度要小得多。对于应届生求职来说,参加校园招聘是最优选择,也是进入一些名企最高效的方式。
应届毕业生求职有具体以下优势:
历年就业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1年四季度高校毕业生景气指数(CIER)降至0.88,这是自2020年一季度疫情暴发以来该指数的次低点(最低点为2020年二季度的0.79)。
基于2003—2021年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毕业去向看,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升学比例持续走高;落实率下滑,待就业率回升,不同学历的落实率趋同。
第二,从就业质量看,学历越高则起薪越高、增长越快;相对起薪呈现“L”型下降趋势;近五成毕业生的起薪低于期望;就业满意度波动上升。
第三,从就业结构看,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超过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企业就业比例先升后降、超过五成;职业类型从同质化、趋向多样化、再回归同质化;教育行业成为毕业生首选。
第四,从就业匹配看,适度教育比例先降后升、超过70%;专业不对口比例约为40%。
第五,从求职状况看,学校是最主要的求职信息来源;求职次数并未随时间推移逐渐走高,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人情费、交通费、置装费是3项主要求职支出;能力是影响就业结果的第一要素;择业意向稳定,偏好向“前/钱”看。
就业现状
智联招聘发布《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环境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主要原因,且影响程度仍在加大。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比去年增加82万人。但据报道,202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为120万,比去年的124万并没有增加。因此,能在中国继续学习的毕业生比例下降。加之,疫情放开后,学生求职更加顺畅,所以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较去年升高。
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比例从去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业比例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与此同时,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去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中原地区继续学习的比例从去年的9.3%下降到4.9%。
分学历看
截至2023年,在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方面,硕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毕业生分别为76.5%、67.8%,较总体分别高出18.9个、10.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高学历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对经济形势更敏感,在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中国外经济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更能体会就业竞争的激烈,对继续深造、自由职业的偏好下降,反而更珍惜当下的就业机会,所以单位就业比例上升明显。
从偏好企业类型看
截至2023年,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6.7%,较去年上升2.3个百分点,且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为12.6%,较去年下降4.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经济恢复期,高校毕业生对经济形势的感知越来越明显,求稳心态有增无减,择业意向的集中度有明显趋同,国企仍为首选。
从求职毕业生的学历来看
截至2023年,大专、硕博求职毕业生中获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54.4%、56.7%,较总体分别高出4个、6.3个百分点;而本科求职毕业生中拿到offer的比例为47.5%,较总体低2.9个百分点。报告指出,本科毕业生求职进展不佳,一方面,白领岗位在招聘时更青睐高学历人才,而蓝领岗位则偏好技术型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多本科毕业生不具有且不愿意接受实用技术型岗位,只能与更高学历毕业生竞争,导致offer获得率较低。
从院校类型来看
截至2023年,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生offer进程较慢。具体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科院校求职毕业生中已取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58.9%、54.3%,较总体分别高出8.5个、3.9个百分点;而普通一本、普通二本院校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48.5%、46.1%,较总体分别低1.9个、4.3个百分点,普通二本院校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最低。
相关争议
第一学历歧视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2024届应届毕业生,她们称,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非985和211院校)毕业的学生。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多名2024届应届毕业生中,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他们均选择了“沉默”。原因各种各样:对方没有明示,不能确定是因为第一学历而导致未被录用;只想继续找工作,不想为这事耗费精力耽误求职;不是一家企业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感觉投诉了也不会起啥作用等。
对于第一学历歧视现象为何屡见不鲜的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原因之一,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特别是“大厂”就有了拣选的余地;此外,用人单位的选取标准、结构优化等因素强化了这种歧视。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第一学历歧视会产生如同法律规范类似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影响受歧视群体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并产生不良价值导向——无论其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甚至造成阶层固化的现象。
应届生被毁约
上市公司迈瑞医疗在2018年底与254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闪电解约,并承诺支付5000元赔偿金,其理由是需要更多社招而非学生。截止2023年,不少知名企业纷纷被曝出毁约校招生的行为,理由大都是部分部门岗位调整与绩效优化。2022年就有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头部新造车企业接连发生“毁约校招应届生”事件,持续引发关注。
2023年5月24日,多地毕业生临近毕业被企业解约。某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毕业答辩的前一天,接到中创新航人力资源部的电话通知“因业务调整,需要与你解约”,几天后,他收到了中创新航赔付的3000元违约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在许多社交平台,有一些应届毕业生晒出自己突然被中创新航解约的经历并声讨该公司的行为。
参考资料
Aletterfromyournewgraduate.中国知网.2023-11-16
你所关心的应届毕业生身份界定方法来啦!.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2
国家数据.国家统计局.2023-11-16
【#2025高校毕业....新浪微博.2024-11-14
就业指导 | 老师,我签了三方就不是应届生了么?.江苏科技大学云就业 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2
“应届生身份”有多重要?如何界定应届毕业生?.江苏共青团 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2
大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3-09-11
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9-11
高校毕业生规模首破千万,疫情下年轻人求稳求编制.第一财经资讯 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6
目录
概述
定义
常用
国家界定
国考界定
省考界定
事业单位界定
企业界定
应届生的条件
主要内容
规模
分类
就业相关
身份优势
落户优势
毕业生补贴
各类考试资格优势
求职优势
历年就业情况
就业现状
相关争议
第一学历歧视
应届生被毁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