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2009年史凤和导演的人物传记剧情片
电影《袁隆平》是一部人物传记剧情电影,该片由上海电影国家一级导演史凤和执导,谭仲池和作家骆炬共同担任编剧,果静霖(原名果靖霖),徐筠主演,2009年3月1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摄制的重点献礼片,艺术再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执着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影片采用散文式的叙事结构,从人物生活细节出发,通过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起伏变化,家庭生活与情感关系的再现讲述,既体现袁隆平伟大的科学精神,又揭示了农业科学家作为一个平凡人的真实生活。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袁隆平人物形象。
影片最终累计票房为394万人民币。2009年,该片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男演员奖。
影片剧情
全片剧情以外国女记者对袁隆平(果靖霖 饰)的采访为引,再现了1958年开始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与生活经历。1958年,正值大跃进开展时期,袁隆平所任教的安江农校也不例外,同事刘唯一(霍青 饰)弄虚作假的万斤亩水稻经验受到吹捧。袁隆平对于这些并不关心,潜心研究植物遗传学。女友劝说袁隆平顺应时局,免遭非议,被他坚定回绝,为保全自己女友选择了分手。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高产稻穗,他倍感兴奋,但在精心的培育下高产稻穗并未结出满意的果实。此时,发生了自然灾害导致的全国性饥荒,袁隆平通过所见所闻深刻的意识到粮食对于民生的重要性,立志要研究出高产水稻,解决粮食问题,让全天下人远离饥饿。通过钻研他发现之前的高产稻穗其实是杂交水稻,从此开启起了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县委书记成洪涛(翟乃社 饰)一直对袁隆平欣赏有加,积极支持他的研究工作。
学生毕业晚会上,董婕徐筠 饰)送给袁隆平一个放大镜以表心意,两人最终步入了婚姻殿堂。袁隆平和董婕以及两位助手整日埋头在田间,终于找到了对于研究具有关键作用的败育型雄性不育株,袁隆平通过进一步研究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也让他在文革时期避免了被批斗的危机。由于研究成果带来的重视使他遭到妒忌暗算,一个大雨之夜,不知是谁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全都毁坏,研究遭到重创。
因研究需要袁隆平离开湖南省调往海南省工作,在多次失败后袁隆平关注到野生稻这一突破口,在一年一度的野生稻扬花期艰难寻找雄性野生不育株。在此期间任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的崔灿(曹艳艳 饰)和董婕一起来到海南,崔主任劝说袁隆平放弃现有研究调回湖南,被袁隆平断然拒绝。而妻子带来的则是父亲逝世的消息,袁隆平倍感悲痛。雄性野生不育株最终找到,袁隆平力排非议坚持研究,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成功。袁隆平主导研究的新型杂交水稻在全国开始了推广与大面积种植。在影片结尾处,袁隆平院士本人出镜,向外国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梦想。
演员与角色
幕后制作
剧组筹备
电影《袁隆平》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点献礼片,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怀化市委宣传部与主要制片公司一起联合摄制了这部影片。在确认担任导演后有很多朋友因为人物传记片的题材难度问题劝告袁凤和务必谨慎重抉择,但越了解袁隆平院士,导演越发感受到这一人物形象的可塑性,也更肯定了电影拍摄的必要性。编剧谭仲池在电影创作手记里也谈到,创作《袁隆平》剧本的初衷是出于对袁隆平院士本人的崇拜与敬重。制作团队先后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采访,整理阅读大量资料并现场实地考察、与相关专家进行讨论,力求厘清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科学原理与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讲好人物故事。剧本创作阶段编剧们去到了袁隆平院士曾经生活工作过的真实场景,直接感触了袁隆平当年的居住与教学、研究工作环境。
电影拍摄开始之前,史凤和导演多次拜访袁隆平院士,与其进行了深入、愉快的交谈。袁隆平为他讲述了许多自己的生活细节,包括青年时期的恋爱、失恋情感经历。剧组原本希望袁隆平院士能够饰演人物老年时期的全部戏份,但无奈袁老工作繁忙,最后计划改为了在拍摄最后一天,袁隆平来到剧组出演了电影结尾与外国记者英文交流,讲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的场景,并在拍摄中临时救场,修改英文台词,帮助剧组联系了一些外国学生担任群演。
在选角时,果静霖其实并非导演的第一人选,但无奈原定演员的片酬超出预期,而果静霖表示愿意参演是出于对袁隆平的敬佩,并不在意片酬的多少。他在拍摄中直接暴晒,达到了真实的肤色效果,未进行专门的化妆。
取景拍摄
该片在湖南怀化安江农校取景拍摄,安江农校是世界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7年,现存的安江农校纪念园保存了自建校以来的30余处代表性建筑和科研设施,同时也保留着袁隆平院士当时进行研究的杂交水稻实验田,能够反映出袁隆平院士的研究历程。
后期剪辑
影片表现了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段,演员扮演的形象和袁隆平亲自出演的片段,代表着过去时和现在时。在电影结尾,剪辑叠印袁隆平心事生活场景,本人饰演镜头与前面果静霖饰演的形象形成对应,融洽的对接了本人与演员形象,使人物真实的魅力与生活风采得以展现。由于资金与拍摄条件限制,剧组不能前往国外实地拍摄,于是将袁隆平院士本人的真实影像记录资料剪辑进影片中,弥补了一些影像资料的缺失,也增加了真实质感,丰富了影片内容,构思巧妙。
影片风格
主题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是电影的主题,影片结尾袁隆平本人出演,向女记者讲述"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的人生追求浓缩在杂交水稻的艰难研究历程中。袁隆平将生命当作歌唱,他带领团队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历程体现的是科学家对祖国、人民、土地的真挚感情。袁隆平这一人物”原型“是普通与独特,智慧与谦逊,严谨与浪漫的多重结合。其对人生的感悟体验、对生命的认识追求折射时代的光辉。这一形象的核心是一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者、探索者和开拓者,所以在塑造中需要追求艺术真实,注重突出主人公但又不忽视其他人物的塑造,显现时代特征又理性地把握历史因素,注重电影的可信度同时要强调可视性和审美价值。创作者选择特定的工作生活细节,在真实观念引导下让人物的行为和感情表达主题。
叙事
《袁隆平》采用了散文体式的叙事结构。用交响乐演奏串联起袁隆平科学探索奖的三个阶段。每个段落都以袁隆平和外国记者的对话为概括指引,展现人物的求索道路。影片使用大量的细节讲述故事,语言与行为动作的暗示表现事件的局部,用细节来交待社会背景和凸显人物性格,摆脱主旋律影片容易陷入的概念化、公式化臼的缺点。导演有意识的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塑造袁隆平形象,减少人物的神话色彩,使人物形象真实动人之处得以展现。影片的风格是“纪实与浪漫杂,经典与草根吻合”。通过一系列叙事策略的创新改变,颠覆以往科学家古板严肃、一成不变、乏善可陈的刻板形象。影片《袁隆平》用大量的篇幅刻画袁隆平与董婕的爱情,突破性的通过对情感描写的侧重,展现真实的袁隆平形象对事业、爱情的追求,对同事的宽容以及语言的幽默感。
视听语言
色彩建构起了电影的结构,色彩转换形成了影片段落色彩结构,同时也是影片结构的重要部分。在色彩构图上,影片以绿色、蓝色、金黄色为主调,稻田、天空、海洋、麦穗等代表着生机、活力、自由、朝气。影片色调以高明度色为主,但在大跃进、文革时期及人物多次试验失败造成承受心理压力时,宿舍实验室呈现了表情达意的“灰色调”,不同空间场景的转换实现气氛的跳跃。通过光线明暗、色调冷暖,实现了段落色彩之间的转换,从而将人物情绪的变化籍色彩予以彰显,起到了辅助叙事的作用。
影片中用三个乐章将电影分成三段式,分别代表了求索、坚韧与追梦。这三个阶段凸现了云龙平在研究成长中的漫漫求索心路历程,每一段独立存在又连成一体。影片以用写意、泼墨式的音乐元素结构起来,生命交响乐贯穿始终。音响音乐的处理符合人物独特的性格和坚韧、豁达、开朗的精神情怀。
主要荣誉
参考资料:
制片与发行
票房收入
反响与评价
影片在上映后累计总票房为394万人民币,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这部12年前的电影通过院线、电视、网络再次回到大众视野,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等播出了电影《袁隆平》,尤其是在湖南卫视2021年5月22日的直播中,收视率问鼎卫视第一,并在电影播放结束后配以悼念性视频,借由观众对于袁隆平的缅怀与敬仰,该影片再次回到观众的视线引发讨论。。
2009年《袁隆平》在全国政协礼堂为两会代表试映,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致赞誉,认为这是一部风格独特、不可多得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国家话剧院演员果靖霖所扮演的30岁至60岁袁隆平,神形兼备,为影片表演增色不少。2009年3月18日,影片在湖南省首映,上映后好评如潮。与会记者甘文瑾认为,“作为一部具有鲜明主旋律色彩的影片,《袁隆平》在表达方式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袁隆平》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影片,鲜活再现了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创作理念融浪漫与现实为一体,在人物传记片的拍摄手法上实现了诸多创新,比如采取散文体的叙事结构,以交响乐贯穿故事并起到叙事结构作用。另外,袁隆平院士本人在片尾亲自亮相,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就电影制作而言,有评论认为该片也存在不少的缺点,从风格手法来看,影片节奏略快,仍然缺乏深度挖掘,整体叙事简单、平铺直叙,有些“流水账”嫌疑,但总体来说依然不错。袁隆平逝世前,这该片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为6.9分,在袁隆平逝世之后的两天内,评分从6.9分一路涨至8.8分,许多网友主动观看影片并为电影打分,使得该片在上映12年之后又引起关注。
目录
概述
影片剧情
演员与角色
幕后制作
剧组筹备
取景拍摄
后期剪辑
影片风格
主题
叙事
视听语言
主要荣誉
制片与发行
票房收入
反响与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