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鳖子
葫芦科苦瓜属植物
木鳖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植物,别名老鼠拉冬瓜、糯饭果、番木鳖、漏苓子、藤桐子、木蟹等。木鳖子始载于宋朝开宝本草》,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如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印度半岛也有分布;中原地区内只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等中国南方地区。常生于海拔450-1100米的山沟、林缘及路旁。
木鳖子为多年生粗壮大藤本,长达15米,具块状根。叶柄粗壮,长5-10厘米,初时被稀疏的黄褐色柔毛,后变近无毛,在基部或中部有2-4个腺体;叶片卵状心形,质稍硬,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中间的裂片最大,倒卵形,先端急尖,边缘有波状小齿或稀近全缘,侧裂片较小,卵形,叶脉掌状。卷须颇粗壮,光滑无毛,不分歧。雌雄异株。雄花:单生于叶腋或有时3-4朵着生在极短的总状花序轴上,顶端生一大型兜状苞片,圆肾形,基部稍凹陷,两面被短柔毛,内面稍粗糙;花萼筒漏斗状,裂片宽披针形,先端渐尖,有短柔毛;花冠黄色,裂片卵状长圆形,基部有齿状黄色腺体,腺体密被长柔毛,基部有黑斑。雌花单生于叶腋,近中部生一兜状苞片;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状长圆形,密生刺状毛。果实卵球形,顶端有1短喙,基部近圆,长达12-15厘米,成熟时红色,肉质,密生具刺尖的突起。种子多数,卵形或方形,干后黑褐色,边缘有齿,两面稍拱起,具雕纹。
木鳖子是一味传统的有毒中药,历代本草中木鳖子的功效即消肿散结、攻毒疗疮,近代研究表明,木鳖子含有抗癌活性成分,因此常出现在癌症治疗的成方制剂中。木鳖子的果实和嫩苗均可食用,木鳖果在民间被称为“天赐之果”,在中印半岛、德干半岛等地区其食用历史悠久。
研究历史
木鳖子是一味传统的有毒中药,始载于北宋开宝本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研究历史。《本草图经》中有记载木鳖子的食用方法:“岭南人取嫩实及苗叶作茹蒸食之。”
木鳖子炮制方法最早记载于为汉代《中藏经》:“去壳”,唐朝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出现了切制、炒的炮制手段:“去壳,细切,麸炒”;宋代开始出现“制霜”的方法,在《类编朱氏集验方》中记载“去壳,纸捶出油”,明清时期,炮制方法更为丰富,扩展了烧炭存性、酒制、土制等方法,在《普济方》《奇效良方》《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木鳖子产地在部分本草中有所记载,《本草图经》《政类本草》均有:“出常德市(今湖南常德)及南中(今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的记载。
形态特征
木鳖子为多年生粗壮大藤本,长达15米,根系发达,具块状根;全株近无毛或稍被短柔毛,节间偶有绒毛;茎粗,有棱,中空,分枝能力较强,卷须单一,与叶对生。
叶柄粗壮,长5-10厘米,嫩时有稀疏的黄褐色柔毛,后变近无毛;叶互生,圆心形,直径7~14厘米,3~5中裂或深裂,偶有7裂,中间的裂片最大,倒卵形,先端急尖,有短尖头,边缘有波状小齿,少有近全缘,侧裂片较小,卵形,基部心形,叶脉掌状。卷须颇粗壮,光滑无毛,不分歧。叶柄顶端或叶片基部有2~5腺体。
木鳖子花单性同株。雄花花梗粗壮,几乎无毛,长3-5厘米,若单生时花梗细长,顶端生一大型苞片;苞片无梗,兜状,圆肾形;花萼筒漏斗状,裂片长圆形,先端渐尖,有短柔毛;花冠黄色,裂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有齿状黄色腺体,腺体密被长柔毛,外面两枚稍大,内面3枚稍小,基部有黑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药室1回折曲。雌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5-10厘米,近中部生一苞片;苞片兜状;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状长圆形,长约1厘米,密生刺状毛。一般先发生雄花,后发生雌花。
果实
果实为瓠果,卵球形,顶端有1短喙,基部近圆,长达12-15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橙红色,肉质,表面有软质刺类。
种子
种子多数,卵形或方形,直径2~4cm,厚约0.5cm,中间稍隆起或微凹下,边缘有两列相对的锯齿状突起,全形似鳖,在边缘较大的齿状突起上有浅黄色种脐,干后黑褐色,表面有网状花纹,外种皮质硬而脆。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有特殊的油腻气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分布在中南半岛如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印度半岛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木鳖子常生于海拔450-1100米的山沟、林缘及路旁。花期6-8月,果期8-10月。木鳖子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砂质土或粘质壤土为佳。木鳖子的年生命周期中可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一般每年11月底~12月中旬叶转黄渐落叶进入休眠期,3月下旬~4月上旬萌芽抽蔓,进入新一年生长发育周期。
繁殖方式
播种育苗
木鳖子种皮吸水性差,发芽迟缓,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浸种24h促进种皮软化,吸水,以促进种子发芽。采用保温苗床和营养钵育苗,可在立春至雨水之间播种;露地直播应在清明谷雨之间播种。
根头繁殖
于初冬即刚落叶时,早春2月底~3月,将木鳖子雌株根部整挖起,按块根上的芽数切成若干块作种根,保证每块都有1~2个芽,切口用新鲜草木灰涂抹,每穴种1株。
人工种植
种植技术
木鳖子生长期长,产量高,要求较多的肥水。木鳖子喜温耐湿,耐旱也强,一般的降雨量均能满足要求,但在高温干旱时应早晚浇1次透水,有利于开花坐果。定植后要适时进行中耕松土,待植株有5~6片真叶,高30㎝左右时就可以支篱架或棚架,引导藤蔓向上攀爬。
病害防治
木鳖子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虫害主要有瓜实蝇黄守瓜。防治方法:应做到栽培管理和药物防病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如用防虫网集中育苗,挂黄板粘成虫,果实套袋;病害用1~2次高效低毒的药剂即可控制病情。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在中国历代本草研究著论中关于木鳖子毒性的相关记载:张景岳著《本草正》中认为木鳖子为“大毒之物”;《本草纲目》称木鳖子“有小毒”。自1963年起历版中国药典以及现代文献大部分对木鳖子记载均为有毒,孙付军等人通过比较不同含油量木鳖子霜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药物效应动力学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木鳖子毒性部位可能以木鳖子霜内的皂甘成分为主,随着含油量的增加毒性逐渐减小。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木鳖子入药记录始于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木鳖子功效为:“主折伤……肛门肿痛”。《本草纲目》中补充记录了“治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等内容。总结历代本草中木鳖子的功效即消肿散结、攻毒疗疮,与现代文献中关于其功效的记载基本一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了本品功效和适应症:“木鳖子性凉,味苦、微甘,有毒,归肝、脾、胃经,具散结消肿、攻毒疗疮功效,用于疮疡肿毒、乳房炎、瘰疬、痔漏、干癣、秃疮等症。”
食用价值
木鳖子的果实称为木鳖果,在民间被称为“天赐之果”,在中印半岛、德干半岛等地区其食用历史悠久,木鳖果的假种皮用白酒浸泡后得到的混合物,将其掺拌到米饭中,在越南称其“xoi ga”。木鳖的嫩苗也常用来食之,《本草图经》载:“岭南人取嫩实及苗叶作茹蒸食之。”
相关研究
化学成份研究
近年随着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木鳖子的活性成分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郑硕等从木鳖子中分离获得木鳖子素(cochinchinin)。木鳖子素经鉴定为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RIP-Ⅰ),RIP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在于可以使蛋白质合成不可逆地受到抑制,表现出抗癌活性。
日本学者Iwamoto等在1985年首次从木鳖子中分离出另一抗癌成分木鳖子皂苷(momordica 皂苷),木鳖子皂体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细胞毒作用,体内对小鼠及肝实体癌有抑制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
毒性作用
木鳖子为有毒中药,现有研究认为木鳖子毒性可能与木鳖子素和木鳖子皂苷有关。汪斌等用纯度为72.5%的木鳖子总皂苷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证明木鳖子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安全应用。郑硕等对小鼠腹腔注射木鳖子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毒性症状为中毒小鼠安静,衰竭死亡。
抗肿瘤作用
近代研究表明,木鳖子含有抗癌活性成分,因此常出现在癌症治疗的成方制剂中,赵连梅团队研究发现木鳖子醇提取物可以对黑素瘤B16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并能够诱导B16细胞分化,作用较为明显,抗癌机制与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
参考资料
木鳖子.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1-28
目录
概述
研究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
种子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播种育苗
根头繁殖
人工种植
种植技术
病害防治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食用价值
相关研究
化学成份研究
药理作用研究
毒性作用
抗肿瘤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