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葵(
学名: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R. Br. ex Mart.),别名扇叶葵、华南蒲葵、葵树等。为
棕榈科(Arecaceae)
蒲葵属多年生
常绿乔木,蒲葵原产中国、
日本,
印度、
越南等有引种栽培,在中国浙江南部、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亦广泛栽培;常生于海岸边林中,喜多沙土壤。蒲葵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蒲葵无主根,但侧根异常发达,密集丛生。杆直立,高达20米,有密接环纹。叶大,扇形,从生于干顶,掌状深裂成多数
披针形裂片,先端下垂;叶柄平凸状。
复总状花序腋生,疏散而广歧,花序下端有佛焰苞;花小,无梗。
核果椭圆形至矩圆形,状如橄榄,熟时呈黑褐色;花果期4月。
蒲葵树冠伞形,叶大如扇,是
热带、
亚热带地区重要绿化树种,常用于列植置景或盆栽装饰。其嫩芽和种子可供食用,嫩叶可编制葵扇,老叶可制蓑衣。蒲葵的根、叶、种子均可入药,主治哮喘、咳血、
盗汗、
慢性肝炎等疾病。
品种考证
蒲葵之名始见于《南方草木状》,《
本草纲目》载:“上古以羽为扇,故字从羽。后人以竹及纸为,故字从竹……东人多以蒲为之,
岭南以蒲葵为之。”据上所述,其原植物即为今之蒲葵。
形态特征
根
蒲葵无主根,但侧根异常发达,密集丛生。
茎
茎干高5~20米,直径20~30厘米,直立粗壮,不分枝,基部常膨大,中部较粗,向上渐细,外被瓦棱状排列的
叶鞘,叶脱落后留有明显的
环形叶痕,残留少量纤维质棕片。
叶
叶集中着生于茎干顶端,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1米以上,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
披针形,基部宽4~4.5厘米,顶部长渐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长达50厘米,两面绿色;叶柄长1~2米,平凸状,下部边缘生倒钩刺2行。
花
圆锥状
花序腋生,粗壮,疏散而广歧,长约1米,花序下端有佛焰苞,棕色,筒形,革质,2裂。花小,两性,无梗,浅黄色;
花萼裂至近基部成3个宽三角形近急尖的裂片,裂片有宽的干膜质的边缘;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裂至中部成3个半卵形急尖的裂片;
雄蕊6枚,其基部合生成杯状并贴生于花冠基部,子房由3个近分离的心皮组成,3室。
果实和种子
果实椭圆形至矩圆形,如橄榄状,长1.8~2.2厘米,熟时呈黑褐色。种子椭圆形,长1.5厘米,直径0.9厘米,胚约位于种脊对面的中部稍偏下。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蒲葵在中国浙江南部、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广泛栽培。尤以广东省新会县为盛,可称为“蒲葵之乡”。
生长习性
蒲葵生于海岸边林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具有一定的耐寒性,但不耐0℃以下低温;不耐旱,能耐短期水涝;其耐阴,不可烈日暴晒;具有中等程度的耐盐能力,适宜在肥沃、湿润、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多沙土壤中生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蒲葵花两性,雌雄同株,每年有两次花期,主花期为3月上旬至5月上旬,副花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但出现机会较少。果熟期为11月至翌年1月,多集中在12月,极少数果实在1~2月成熟。
播种繁殖
温暖地区在秋冬季播种,偏北地区可于春季播种。种子成熟后可随采随播,或晾干后干藏,待翌年春季播种。选择排灌方便的肥沃黏
壤土或沙壤土地作苗圃,翻土细碎后起。播种前,先将种子砂藏或温水浸种,待幼芽突破种皮时可选取发芽的种子果核作点播育苗,也可采用苗床撒播。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蒲葵适应性强,管理上保持地表湿润即可。定植后每年松土、除草、培根,并可用各种物料覆盖地面,以利保湿和抑制
禾本科杂草生长。每年施肥1~2次,以
氮肥为主。夏季盆栽可移至萌棚下养护,冬季移入室内越冬。露地栽植最好用草绳包扎越冬更为安全。
病虫害防治
病害
枯叶病,发病部位为叶片,多从叶尖、叶裂间开始发病,初为黑褐色小斑,周边有褪绿色圆晕,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粒状物。防治方法在于加强水肥管理,防止出现生理性干梢和黄叶;定期喷洒
硫酸亚铁;发病初期用托布津或
代森锌喷洒治疗。
黑点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黄斑,后逐渐扩大,黄化干枯。防治方法在于加强通风透气,剪除病叶烧毁;初春发病时可选择喷洒
多菌灵、大生等进行防治。
虫害
主要害虫有绿刺蛾和灯蛾,尤以绿刺蛾为害较重。两者均危害
叶芽和嫩叶,把叶片蛀食成许多孔眼,影响叶片的使用价值,可用
敌百虫、茶虫、
乐果及其他常用的农药作喷粉或喷雾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蒲葵的根、叶、子可以入药。蒲葵的根味甘、苦、涩,性凉;有止痛,平喘之功效;主治各种疼痛,哮喘。蒲葵的叶味甘、涩,性平;有收敛止血,止汗之功效;主治咳血,吐血,崩漏,外伤出血,
自汗,
盗汗等。蒲葵的种子味甘、苦,性平,小毒;有
活血化瘀药,
软坚散结之功效;主治
慢性肝炎等。
观赏价值
蒲葵树冠伞形,叶大如扇,是常见的
观叶植物,也是
热带、
亚热带地区重要绿化树种,常列植置景;盆栽可用于客厅、卧室、书房或餐厅装饰。在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多作温室盆栽,在华东一带多压縮成盆栽或缸栽。
其他价值
蒲葵嫩芽可作为蔬菜食用,种子煮熟后,去除毒性,可与糯米或其他食料混合做成食品。并且其嫩叶可编制
芭蕉扇,老叶可织
斗笠、制蓑衣等,叶裂片中脉是制作优良牙签的原料。
物种对比
蒲葵常见易混淆物种为同科的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同属的圆叶蒲葵(Livistona rotundifolia (Lam.) Mart.)。
棕榈:与本种蒲葵的区别点在于株最高可达10米,叶柄上小纯刺连续分布,叶裂深,正常状况下叶裂末端不下垂而挺直,茎秆纤维厚而密,不易脱落;雌雄异株;果实阔肾形,果柄在侧面,一面隆起一面凹下,鲜时表面绿黄色或鲜黄色,熟时转为灰黄色,有白色蜡粉,外果皮及中果皮较薄,常脱落,露出棕黑色坚硬的内果皮,纵剖面种仁白色,角质,有油性。圆叶蒲葵:别名爪哇蒲葵、
大叶蒲葵,原产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中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单干型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棕色,残留有环形叶纹和纵裂纹;掌状叶比蒲葵大,叶面直径达1.5米,叶面鲜绿色、有光泽,背面浅绿色;肉穗
花序腋生,分枝多而疏散,花小,两性,通常4朵聚生。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延伸文化
葵扇文化
蒲葵扇即用蒲葵叶制成的扇子,俗称蒲扇或葵扇,是由中国晋代的谢安掀起了使用蒲葵扇的风潮,其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在中国古代的诗文里,提及蒲葵扇的不在少数,如唐朝诗人孙元晏《蒲葵扇》:“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争得蒲葵价数高。”在诸多中国绘画及文学作品中,蒲葵扇多与下层民众联系在一起,且使用群体分布很广,农人、各行业工人、侍从等等。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蒲葵扇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常化为法器之用,如济公歪戴破僧帽,身披破袈染,手拿酒壶,腰别烂葵扇的形象家喻户晓;八仙之一汉钟离也是
芭蕉扇不离手。
新会葵艺
中国广东
新会区世称“葵乡”,具有千年葵艺文化。新会葵艺是指中国广东江门新会地区所生产的葵制品的总称,以新会特产的蒲葵叶为主要原材料,采用手工加工方法,将织、绣、绘画和印刷等工艺融为一体,制作各种生活用具,装饰品和工艺品。2008年,新会葵艺被列入中国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新会葵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