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是
老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于1935年9月22日发表在《
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年收入小说集《
蛤藻集》出版。
小说讲述了清末列强入侵时期,枪炮取代了
古代兵器,空有高强武艺而无所施用的沙子龙把镖局改成
客栈,当起了客栈老板,大伙计王三胜和醉心于
武学的
孙姓老者向沙子龙屡求绝学“五虎断魂枪”而不得。作者通过沙子龙生不逢时的境遇,指出个人在时代剧变中的被动与无奈,也展示了当时重建传统文化的艰难。
《断魂枪》是老舍的短篇代表作,在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断魂枪》是被选入最多的短篇之一。包括《断魂枪》在内的五部老舍的短篇小说被改编为
话剧《
老舍五则》,该话剧被
首都博物馆作为“京味儿文化”收藏,是历史上第一个被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戏剧作品。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
八国联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
中原地区大门,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1919年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新的发明和技术取代旧手艺,
中华文化受到强烈冲击;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占领
东北地区,企图实现
华北地区自治。这个时期的中国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变故,开始急剧转型,置身于这样一个价值多元、思想剧变的大时代,无数人跌入迷茫无措、难以适从的眩晕中。身为较敏感的文人,
老舍对于时代大变迁自然更有体会也更加痛苦。在小说《断魂枪》中,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三个人物对传统武术不同的态度,蕴含着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切身感受与思考。
创作动机
老舍在济南
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因忙于教学和写作影响了身体健康,经朋友介绍跟随当地一位著名拳师练习拳术,这段经历让老舍诞生了创作长篇武侠小说《二拳师》的想法,后因刊物急于用稿,老舍放弃了原来的计划,从未完成的《二拳师》中提炼出了短篇小说《断魂枪》。
内容简介
清朝末期,列强入侵,洋枪洋炮压倒了
古代兵器,走镖的生意已经没有出路,武林高手沙子龙把镖局改成了
客栈,当起了客栈老板,不再教授武艺,也不再传授他的绝学“五虎断魂枪”。曾经跟着沙子龙习武的少年们在街头卖艺摆摊维持生计,他们经常来客栈请教武艺,沙子龙只给他们一些财物补贴,不谈论习武之事。
自称沙子龙大徒弟的王三胜在比武中输给了
孙姓老者,他搬出师父沙子龙的名号,想要慑服孙姓老者,而孙姓老者恰好是为了沙子龙而来。王三胜引着老者拜访沙子龙,沙子龙拒绝了孙姓老者比武的要求,孙老者又提出要沙子龙传授绝学“五虎断魂枪”,也被沙子龙拒绝。
徒弟们见此,对师父沙子龙非常失望,逐渐与沙子龙疏远。他们不再宣扬师父沙子龙武艺高强,反而说沙子龙栽了大跟头,不敢和孙老者比武。深夜,沙子龙在
客栈后院耍了一套枪,望着星空想起了当年闯荡武林的威风,叹了口气,说了四个字:“不传!不传!”
角色介绍
沙子龙
沙子龙曾经一人一枪称霸
西北武林,闯出了“神枪沙子龙”的名号。但时代变迁,
火器取代了
古代兵器,他一身高强武艺突然没了用处,沙子龙把镖局改成客栈,过起了安逸日子,从此不再提及武艺。沙子龙对现实有清醒的认知,他知道属于
武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沙子龙拒绝与人比武,也不传授绝学,严词要将
长枪和“五虎断魂枪”的枪法带到棺材里去。他认为与其把枪法传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任其沦为街头杂耍,不如将其带进棺材里,保持武学的纯真,这体现了沙子龙对“武 ”的尊严的捍卫和对 “侠”的名誉的维护。且在
现代武器制霸的时代,传了枪法也无多大意义,“不传”是时代使然。小说中的沙子龙超出了武侠的
行当意义,成为人类历史上一切悲壮地离开历史舞台的英雄们的一个象征。
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伙计,他自称是沙子龙的大徒弟,但从未得到沙子龙的认可。他借着沙子龙的威名在外好勇斗狠,自甘堕落到将一身武艺用来在街头卖艺,比起孙老者的正直、 豪爽,王三胜爱慕虚荣、言行卑劣,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在比武时输给了
孙姓老者,想让师父沙子龙替自己挽回颜面,当沙子龙拒绝和孙老者较量后,王三胜心中师父的形象一落千丈,从崇拜转为极力贬低沙子龙。在转型时代,王三胜是那些浮躁盲动、毫无远见的“混世”人物的代表。
孙姓老者
孙姓老者身手矫健,热衷于寻名师访高友提高武艺,与王三胜不同,孙老者单纯执着于
武学,对武学一腔赤诚,就像曾经的沙子龙。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剧变,成了个落伍于时代的可怜人,注定在时代的车轮下迷茫失落。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这句话是小说《断魂枪》的题记,也是小说中的人物沙子龙看破时代后无奈的心境。在洋枪洋炮逞威的时候,沙子龙敏锐察觉到传统武学已然衰落,他毅然斩断了与武学的紧密关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但作为一个曾经把
武学当做毕生追求的人,沙子龙的改变必然伴随着无法言喻的痛苦。他虽然不再谈武艺与闯荡武林的往事,却在无人时抚摸神枪缓解心中的难过,在夜里耍枪消解心中的不甘和遗憾。与之对比,王三胜和
孙姓老者对时代变迁毫无察觉,思想仍然处于旧时代中。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隐喻性建构模式,赋予了事物和人更为深刻的文化寓意。“洋枪洋炮”象征着西方文明,而贵为兵器之王的
中原地区长枪,象征着精华内敛的中华武魂,是
中华文化的象征。当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明猛烈冲击时,沙子龙、王三胜和孙姓老者三人做出了不同选择,他们象征着大变革时代中不同命运的人。身处时代剧变中,
老舍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会使传统文化面临丧失的悲剧结果,但他又深沉地爱着这片生他养他并赋予他无限创作资源的文化土壤。老舍通过塑造一个失意的江湖侠士,展现出中国现代社会开端时期,人们被迫面对巨大变化时的痛苦和迷惘,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性的人生感悟。
艺术特点
语言风格
《断魂枪》的语言精炼幽默,有浓郁的京味儿,缘于老舍在北京生活多年,对北京话非常熟悉,且他有意将其融入到写作中。在描写人物的时候,
老舍为求简洁准确运用了
白描手法,例如用“短瘦、利落、硬棒”形容以前闯荡江湖时的沙子龙,用“身上放了肉”描写如今的沙子龙;
孙姓老者则是:“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象筷子那么直顺。”几句话将一个瘪瘦的小老头形象清晰勾勒出来。当徒弟向沙子龙讨教功夫时,沙子龙说:“教什么? 拿开水浇吧!”用“浇”和“教”谐音的方式搪塞了徒弟的请求,也给小说添了几分趣味。
人物刻画
《断魂枪》中,
老舍成功刻画出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沙子龙、王三胜和孙姓老者。塑造人物时,作者运用了对比和
烘托的艺术手法。对于最关键的人物沙子龙,老舍用笔反而非常节省,并没有太多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和王三胜、孙老者的对比,间接烘托出沙子龙的形象。王三胜喜欢炫耀,好勇斗狠,是个虚荣的利己主义者,他崇拜沙子龙,目的是抬高自己,当沙子龙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时,他立马开始贬低沙子龙。沙子龙则低调宽容,待人平和不计较利益,他热爱并尊重
武学,从不将其当做街头杂耍来炫耀。
孙姓老者在王三胜面前是个武艺高强的老江湖,在沙子龙面前却转变成讨教武学的后辈学徒,这一转变让读者印象深刻,间接丰满了沙子龙的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叙事特征
在小说《断魂枪》中,
老舍融合了中国传统叙事方法和西方叙事模式,形成了既秉承民族特质又包蕴西方现代因素的独特美学风貌。
中原地区传统小说以情节叙事为主,往往见事不见人,多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西方小说注重表现人类精神与欲望的斗争,主要从人物内心冲突出发安排情节结构。《断魂枪》虽然是武侠小说,却超出了武侠的范围,除了情节叙事外,小说也着重揭示了沙子龙在时代变迁中剧烈的心理冲突。
中西融合的叙事特征还体现在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断魂枪》中既有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
第三人称视角,也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例如写王三胜街头卖艺,和
孙姓老者比武以及引他去见师父沙子龙,是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了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心理活动。孙老者被沙子龙拒绝传授枪法时,“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以及沙子龙送走客人回屋后,对立在墙脚的大枪点了点头等描写,用的则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老舍则将这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融合起来,构成了张驰有度进退自如的叙事方式。
作品影响
小说《断魂枪》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选中入选最多的作品之一,并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中。2010年,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1周年,包括《断魂枪》在内的五部老舍创作的短篇小说被改编为
话剧《
老舍五则》,该话剧由
林兆华执导,王翔改编,老舍之子
舒乙担任文学顾问,
刘佩琦、
雷恪生等主演。同年,该话剧被
首都博物馆作为“京味儿文化”收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戏剧作品。
作品评价
法国汉学家、
巴黎第七大学远东文学系教授保尔·巴迪认为,《断魂枪》是
老舍创作特点从表现个人冲突转变到表现社会冲突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作家
王朔认为《断魂枪》是老舍最好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