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著长篇小说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18世纪英国著名讽刺文学代表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传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写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英国第一部被译介为汉语的英国小说。其于1726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的讽刺乌托邦小说,后续成为儿童奇幻启蒙读物,也是讽刺作品中被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分级阅读的文学著作。
全文以对主人公梅尔•格列佛的历险经历的游记幻想式描写,进而对英国的社会矛盾、国民性格进行了鲜明的讽刺。斯威夫特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使读者沉浸式体验一个海轮外科医生在四国的奇趣历险,分别突出了小人国(Lilliput)、大人国(Brobdingnag)、飞岛国(Laputa)以及慧国(Houyhnhnm)荒诞新颖又发人深思的情状。格列佛在海上覆舟遇险,醒来被捆绑成为小人国的俘虏,表示恭顺后被众人送进小人国宫廷,后续又在小人国内斗中逃走。接着格列佛在一次风暴后不幸被丢弃走失至大人国,伴游国王视察边境再次逃回到故乡;后来格列佛在航海时被海盗劫走,又被流放荒岛,后意外发现飞岛国并被接上其国土,在飞岛国其受到国王优待并学会他们的语言,游历诸地后返乡;最后格列佛返乡不久即受邀为“冒险号”船长,再次出海受水手叛变之灾,被囚禁数月后又被放逐到慧骃国,慧骃国内乱又将格列佛送出该地,后续他被葡萄牙人航船发现送回英国。斯威夫特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其不仅以奇幻冒险的叙事情节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反动政策,更挖掘多个领域的丑恶腐败,多位评论家、作家将其视为讽刺作品之经典。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英国社会险象环生。首先,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议会乱象丛生,托利党与辉格党分别以保皇和倒皇立场站队,从而使政治内部斗争激烈;其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在欧洲奠定科学、理性的基础,人人称颂且尊崇理性哲思,启蒙文学就此具有群众基础;再之,朝廷内官员昏庸无能又尔虞我诈,天主教与新教两两对立的斗争使得劳动阶层苦不堪言,教会的虚伪、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显贵的贪婪凶狠、剥削恶习让英国爱尔兰殖民地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大航海时代下,英国文坛涌现游记题材文学,其中旅行者到访异乡,面临险境并灵活应对,以外界的审视理解自身国家的作品(如1719年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为斯威夫特的创作选材奠定了基础。
作者背景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代表人,也是十八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政论家以及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其父为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后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圣三一大学(以天主教“三位一体”理念命名)由于斯威夫特厌恶神学,无心学院课业,志趣在于历史与文学且具有创作才华,故仅获取一纸“特许文凭”,后深造获取他类硕士与博士学位。1688年,斯威夫特在当时政治人物吞浦尔爵士家中担任私人秘书一职,在此期间阅读大量书籍,积累文学素材提高政治敏感度。1701-1704年,他担任托利党党报主编,熟知两党纷争,为《格列佛游记》中的政治映射提供了背景溯源证据,另外其撰写的政论文章,对社会具有广泛影响,表明其对社会现实痛点十分熟知。1713年,英女王任命斯威夫特为爱尔兰都柏林圣帕里克特大教堂的主持牧师,在爱尔兰其目睹爱尔兰人民苦难,开始提笔为爱尔兰人民自由而斗争,这也成为《格列佛游记》中反殖民色彩的现实背景。
因其本身主张新古典主义,崇尚理性但不盲信理性,身处启蒙而为启蒙的抵制者,其作品主要抨击殖民主义政党倾轧、社会不公等现状,围绕异化困境与对人类恶性堕落的否定与反思展开讽刺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才华在早期就有所展露,1720年后,斯威夫特的讽刺才华逐步成熟,相继在一批讽刺文章和讽刺诗中有所体现,《格列佛游记》是其晚期作品,也是讽刺才华的集大成作品,故《格列佛游记》可以说是其学识兴趣、人性价值观念、政治选择、亲身经历的综合产物,也是他半生阅历的凝结。
内容情节
主人公梅尔•格列佛是英国一个拥有特殊航海旅行经历的外科医生,钟爱冒险且踏足世界各地。四次出游及意外促成四国奇遇。
第一卷小人国
第一次出游格列佛在航海时遭遇风暴,逃生小船被掀翻后,被风浪推至小人国,醒来发现自己被俘,在他表示恭顺后小人国的群众将他运到京城参见国王,小人国政党纷争不断,例如其以鞋跟高矮为评判标准在朝堂上分为高跟党和低跟党,又以吃鸡蛋先以大头、小头敲开分为两个派别,格列佛在混乱中屡屡遭人嫉恨,小人国内乱之中格列佛帮助国王立下战功,接着受小人国财政大臣与海军大将怀恨在心,被算计陷害,慌乱中格列佛逃往邻国求助,并在邻国的帮助下成功返航。
第二卷大人国
第二次出游格列佛再次遭遇风暴,船被刮至大人国,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身形过小,于是他被当作宠物带回家,被迫上街出游表演,后来被大人国王后买下接入宫中,在王宫面见国王和王后时,他发表长篇演讲,介绍英国的优越条件和先进政治,却被国王质疑抨击,被王后嘲笑讥讽,被认为英国是无知且堕落的。丰收节后,格列佛教大人国的人制造火药,演示作用,然而他始终因为身形在大人国民众面前如鼹鼠般大小不受他人尊重,于是在一次边疆随行时,格列佛借口有病需要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借机钻进岸边的木箱流浪,进而几经波折回到故国。
第三卷飞岛国
第三次出游航海时,格列佛被海盗劫持,结果被放到独木舟上漂流到荒岛,在荒岛上他发现悬浮在上空的飞岛,最后被用滑轮车拉上了该国。在飞岛国他受到优待,国王为他请老师教授本土语言,他学会之后通过观察学习了解到飞岛国对天文学和科学的崇尚,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傲慢,国王通过集权暴政平息叛乱,用飞岛镇压那些不听话的人,由于无法忍受这些人的无理,格列佛向国王请示离开,得到允许后又到巴尔巴比国、巫人国等地游历,在拉格奈国了解到“长生不老”的讯息后起身去往日本,在长崎结识荷兰水手后随其再次回到英国。
第四卷慧骃国
第四次出游格列佛受命当任船长,外出航海期间受到船员背叛抛弃,将他流放在一个不知名陆地上,他在该陆地上见到了奇怪的两类动物——人智马形的慧骃和人形兽性的耶胡,后由一只慧骃领到家中接待,在该慧骃“主人”的教导下,格列佛了解了该国的耶胡是贪婪、残暴、污秽的生物,而慧骃则是智慧、真诚、高贵的象征,也处于统治地位。格列佛在与慧骃的相处中提升了道德和智慧水平,但慧骃国后起纷争,决定开展辩论大会,讨论是否将耶胡驱逐,格列佛作为人形受主人庇护的日子结束了,虽然伤心欲绝不舍离去,但也只能在一位仆人的帮助下坐上小船再次远行,后抵达新荷兰,本打算定居却被本地人用箭射伤,被葡萄牙人的航船发现捉住,在友善船长的帮助下将他送回英国
人物角色
梅尔•格列佛
主人公格列佛是英国一个酷爱航海旅行的人,他年轻时学医进而有契机在海轮上担任外科医生。《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思想主题大于人物塑造的作品,主人公格列佛虽是叙述者,但更是一面镜子,是作者的口舌,所以他是一个矛盾又天真、性格平平的形象,类似于天真汉、老实人的人格,格列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医学职业操守,是一个爱国且刚正不阿的人,同时他又总是不假思索任意发言,在整个文本下也是讽刺的对象。但在整个四国游历的过程中,格列佛的性格形象有所成长变化,例如:起初格列佛是一位上层知识分子,具有膨胀的大国自信心与文化虚荣心,妄图在另一国度同样获取权位与尊重、优越的生活,而到巨人国后其受到身形威胁,进而激发自卑的补偿心理,自卖英国的优越之处,被他国国王戳穿后大失所望,终有所意识到现实政治的缺陷,来到慧骃国之后,更是完全被感化为一个“理想性”的人物,追求社会理想与极致理性,对“同类”耶胡的丑陋感到不适,对英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最终感到迷失。
慧骃
是马形人智,性格温良友爱的生物,且具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仁义、道德、贤明,是人兽倒置颠覆秩序中理想社会的主宰,也是作者预设的理想人类想象的投射和替身。原文中描述其为“举动很有条理,很有理性,观察锐敏而判断正确”的智马。慧骃国的统治者们基于平等的自然观念,维护了整个过度真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故此地没有任何盗匪、赌徒、老鸨子、骗子等罪恶之人,慧骃国也秉持宗法制公社形态,实行优生学,对子女的繁衍教育仅仅是维护种族和理性。慧骃的理性俨然有序高尚,但缺乏感性与人情味。
耶胡
慧骃国与慧骃统治者群体对应的畜牲。其长着人的形态,但是为邪恶的野兽,长相丑陋,行为举止污浊罪恶,生性贪婪好斗。他们毫无理性可言,吃食粗糙形如原始状态,一直寻求一些彩石,取得并占有,藏匿居住于洞穴,如若丢失彩石,便会行为疯癫失常,甚至绝食死亡。
巨人国国王
即布罗卜丁奈格国国王,其为格列佛心中所想的明君,博学多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而不局限、谦虚且刚正,不卑不亢,富含治国理念和政治雄才。在与格列佛的对话中,其充当一个质疑者和抨击者,也是一位启蒙者,他的形象和格列佛是相互呼应、合二为一的,格列佛在大人国的言行实际上为国王的批判做了陪衬。
小人国国王
即利立浦特国王,也是和英国国情相似的国度的统治者。其贪慕权力,凶狠残暴,有难以满足的扩张野心,同时其也昏庸无能,左右摇摆。例如小人国官员选举是依据能够跳过国王手持棍棒的高度选定,官员党派以鞋跟低高、吃蛋大小头的起始来分类,因此,一个听信谗言语、刚愎自用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使得立有功勋的格列佛受人诬陷几近惩处刑罚,也使得宫廷内斗不断,民间哀苦。
佛林奈浦
即小人国的财政大臣,也是利立浦特国王的宠臣,其喜猜忌,性格阴险、狠毒、狡诈、心胸狭隘。其为了官位一味讨好国王,擅长阿谀奉承且欺软怕硬,对于平民百姓和比自己有能耐的人唾弃欺压不止,行径恶劣,参与党派斗争时眦必报。凸显性格情节多与格列佛相关,例如:因格列佛立下军功,便诬陷他与自家妻子有染,从而拉党结派污蔑格列佛,妄图致其于险境,但没意料到国家内斗,格列佛也进而逃走。
斯开瑞士
即小人国的海军领将,是与财政大臣一同合作陷害格列佛的同谋。善妒、阴险、狡猾,当格列佛参战将领国战舰俘获时,其便感到不爽,心生歹意,与财政大臣一拍即合。
主题思想
现实意义
在18世纪英国国情的对照下,格列佛游历的不同地方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是有类比与暗示的,其主要针对英国君主制度的腐败和丑恶,淋漓尽致地揭露谴责英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黑暗,具有讽刺社会现实的创造意向。这也是除去道德性讽刺外的政治性讽刺,讽刺是作者批判社会现象的实施手段,他用讽刺切开文明、制度的表象,用颠覆性的思维构筑了四个国度渐进性地扒开国家制度、社会风气的冠冕堂皇,政治性讽刺紧跟其文学主张,恰如对人性之恶的揭示为里,对社会之恶的批评为表,表里合一,这为其现实意义的基本层次。而后世读者多用旅行、殖民、乌托邦这三个关键词概述其书的线性逻辑,这种一脉相承的线性逻辑恰好也是现实意义的统筹范围,例如,对殖民的核心关注,是对现实政治最大的质疑,也是其隐含视角的爱尔兰立场(即作为爱尔兰原居民的斯威夫特对英国国情的审度)的呼之欲出。
理性的双面
斯威夫特同时也暗示人们一个真理:理性在一定程度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人带来先进,也成为人类异化、腐朽、堕落的梏。理性如果不被正确地使用将会毁灭人类的思想智慧之源,进而使人类命运走向极端,科学认识理性主义、思想启蒙才是真正的启蒙和推动人类进步的方针,斯威夫特在《游记》中用诙谐、尖刻的语言建构了社会想象的全景图画,使18世纪英国社会好恶风貌开放式地如走马游行般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在冒险的趣味中逐个解构荒诞世界的深刻含义。格列佛的个人主体性和心理活动的饱满散离在光怪陆离的冒险世界中,他作为主人公的语言不断流转、人格不断贴近终极的兽性诘问,乌托邦式的想象因现实社会既有的恶、理想社会掩盖的恶而暧昧可疑。斯威夫特终其一生都在探讨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互为建构的关系。他看到人性之恶的汹涌力量分散到种种领域,即人性之恶使得社会开满恶之花,后者又进一步为前者提供温床,孵化更多的恶。但斯威夫特没有像其他作者那样给出或极端或中立的理想答案,就如他一直在寻找理性与人性之间的平衡,这也就使他笔下的《游记》“有着内在延展性与开放性”。
人性观
斯威夫特曾表示这篇游记的动机是“扰乱世界,而非娱乐世界”。也即戴维斯讽刺研究中划分的道德性讽刺一类,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文艺主张主要基于他的“人性观”,其认为人性是不能恒久的,随着时代更进,人类终将由苏格拉底的思想境界降级到现代人麻木不仁又阴险狡诈的级位,所以斯威夫特坚持古典的文艺主张。而人的堕落与流失品格,全为理性的缺乏,物欲的膨胀,所以这也是《格列佛游记》围绕展开的话题与内核。
艺术特色
叙事技巧
叙事学中叙述者的技巧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外突显,埃瓦尔德专著对“叙事面具”与修辞技巧展开的对格列佛叙事声音和文本“间离效果”的研究,首先,叙事学理论中,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为了让读者信任内容的真实性,然而格列佛所叙述的事物让人难以置信。这种叙事手法和内容的间离让读者进一步审视故事与叙事人。其次,主人公格列佛在文中总是以天真夸张的话语描述他自身都不理解的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这产生一种反讽效果,叙述方式与内容意义的差距造成一种内在的张力,这样引人注意而不可轻笑的叙事策略使人反复品鉴简单文字中的严肃意义,即一种反差的不可靠叙事方式。再之,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在文中展现为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语言,营造了颠覆的新鲜感,例如在介绍飞岛国时,故意模仿英国皇家会会报论文的严谨写作来描述荒诞可笑的飞岛国见闻;在小人国卷入是非诬陷是叙述视角突然转到陌生叙事视角小人国大臣身上。
讽喻手法
文中使用的讽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例如:影射、反语、夸张、对比、含混等。在描绘四国荒诞奇妙的情状时,以上讽喻手法贯穿始终。例如四国的原型和底片是写作的基础,在每个章节故事中可以找到其对政治现实、殖民统治等的影射。夸张的比喻和夸张的数字等是写作语言特色,凸显奇幻的国家特色和强烈差异。而大人国小人国、慧骃耶胡都是对照组,所以对比中就有高低优劣,进而就能产生讽刺效果。除此之外,对于四国的态度的含混模糊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歧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造成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厚丰富。该书含混的讽刺艺术效果是综合性产物,全书反语的色调强弱不一、正反向叙述立场流转,语言严肃幼稚转换,使得读者对信息的感知程度不一。而以上所有类型的讽喻手法都成为反讽的细化,反讽是整个文本的整体讽刺手法,它结合叙事语言、情节、狂欢与颠覆的乌托邦色彩成为讽刺的利器和集中体现。
审美色彩
修辞手法与思想内容的接洽方面而言,20世纪兴起的巴赫金狂欢化的诗学理论,应和了书里强烈的酒神精神色彩与宗教审美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该书中不断出现聚众的狂欢节日,对人体的放肆语言、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精神亢奋的事件体验,都在公众场所开放进行。正因为此格列佛身边总是簇拥,总是集体性的童话式的荒诞演绎,具有狂欢色彩。而狂欢意味着颠覆等级制,是一个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强调流变、未完成状态,快乐的相对和双重属性,反对孤立和静止,也反对僵化的思想和体制。这就呈现一种颠覆的魅力,这种颠覆的魅力足够“fantasy”,既是儿童想象力栽培的温室,也是掀翻政治和思想道德的掩护体。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文学史看,《格列佛游记》是很多当时尚未出现的小说类型的母体,例如反乌托邦小说和黑色幽默文学、奇幻文学、散文喜剧等,斯威夫特作为一个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前后传承意义的重要人物,在18世纪欧洲兴起现实主义小说的背景下,继承史诗的“奇幻”“逼真”两大要素与杰弗雷·乔叟的讽刺传统,把民间寓言、童话、乌托邦小说、哲理小说融为一体,创立十分独特的讽喻体小说形式,从而在小说形式的发展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继而影响菲尔丁、萧伯纳乔治·奥威尔、伊尔林•沃等不同时期英国作家的创作,例如菲尔丁的散文体喜剧史诗、劳伦斯·斯特恩的《感伤旅行》对斯摩莱特游记的讽刺性模仿。其对全世界18世纪现实文学中反乌托邦文学都具有启发意义,更在20世纪乌托邦文学中掀起后劲十足的影响。
国际影响
中国视阈下,自1872《格列佛游记》译介为《谈瀛小录》始,关于斯威夫特的研究已开展近150年,其作的思想影响主要集中于民族反殖民的政治批判和国民性弱点的暴露反思上,例如香港台湾地区和鲁迅国民精神等主题。,而其作的研究影响相较西方的传记评述、作品整编等的“穿透式”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作品译介与文化评读上。近年来,《格列佛游记》的研究思路从仅仅围绕文本比较、讽刺手法、政治主题开展转变到现代多元、专业、去学科边缘化。总之,《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有着广泛、深刻、绵延的影响。
哲学思想视阈下,斯威夫特曾坦言,整部游记立足一种信念之上:充分证明“理性动物”这一定义错误,并指出人类仅仅是“有理性的”。他关乎人性的思想也分散为对殖民统治、科学理性、代际退化、宗教原罪等观念,从而引发欧美外国学者对“斯威夫特的怒火”的深入研究,对酒神日神精神、柏拉图理想国信念、后殖民时代反思、反乌托邦社会秩序等等领域都有思想脉络上延续性的启发,例如耶鲁大学著名批评家克劳德•罗森发表多篇评论文章《格列夫与温雅读者》《上帝、格列夫与种族灭绝——野蛮与欧洲想象》等。
研究历史视野下,纵观西方斯学研究近300年的发展史,大致将其研究范式归纳为“传记评述”“作品整编”“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四种类型。波义耳、约翰逊威廉·萨克雷等传记批评家,理查·谢立丹、戴维斯等作品整编家,邓肯、兰达、埃瓦尔德等学术评论家从叙事、讽刺、政治等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评述,劳森、奥里克夫等学术研究者从爱尔兰主义、雅威权威、食人族传统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新文化式研究。
跨界视野下,《格列佛游记》作为世界名著在儿童文学、影视改编、舞台剧表演中也有深刻影响,在现代影视科技发展与演出设备的更进下,日本、中国、等国际舞台上的大型演出相较以往更为出色,深受大众欢迎,又例如英、奥、美、西班牙各地的影视剧集、动画的改编,以及随时代翻新的1977年版本、1996年版本、2010年版本的电影改编。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英国小说家威廉·毛姆:“《格列佛游记》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它的文体精彩绝伦。至今没有人用我们这艰难的文字写得比斯威夫特更简洁、更明快、更自然的。”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二百多年来,《格列佛游记》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评论家黄梅在《推敲“自我”》斯威夫特专章“讽刺的机锋”中评价:“正是这个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我们带向另一个层面的讽刺,即对人性和人类的怀疑。”
评论家王仲良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中斯威夫特专章“关键人物斯威夫特”中评价:“所有斯威夫特散文的特点都可在他的长篇寓言故事《格列佛游记》里找到。这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出版比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只晚七年。它也讲海外航行的故事,也讲得十分生动,但却并非实事,而是奇幻的想象产物,但奇幻中又有英国当时的社会真相。”
负面评价
现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对斯威夫特的“厌女症”有猛烈的抨击,代表人物有约翰•马瑞、艾伦•波拉克、玛格丽特•杜迪等,女性主义批评者关注斯威夫特的“污秽学”叙事对女性的塑造,并为其打上“厌女症”的标签。
路易斯•巴尼特于《女人圈里的斯威夫特》中聚焦斯威夫特的女性观,表示其创作包含《格列佛游记》是“反女性”的。
衍生作品
出版信息
本土出版
2005年乔纳森·斯威夫特散文作品的标准版是赫伯特·戴维斯等人主编的《散文集》,共16卷,Harmondsworth:企鹅出版社,2008年ISBN9780141439495,由小罗伯特·德玛利亚(Robert DeMaria Jr)进行了介绍和注释编辑。复制文本基于1726年版,并根据后来的文本和手稿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格列佛游记(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ISBN:9780192805348。由Claude Rawson的介绍和Ian Higgins的注释编辑。基本上基于与下面列出的Essential Writings相同的文本,并带有扩展的注释和介绍,尽管它缺少批评的选择。
国际出版
经图表及相关研究可知,首先,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往往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影响。晚清时期及民国、五四期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科学启蒙是主流,其开始传播,文化大革命期间戛然而止,而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外加儿童教育普及,出版幅度上升,2000年以来,全球化背景下《格列佛游记》出版大幅上升,多英汉对照、图彩文字并行,其汉译本不断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云集众多版本,这也使得后续出版信息、出版社繁杂,难以统计。
中国国内出版翻译为《格列佛游记》的图书有102种。人们普遍认为,1914年翻译名家林纾与魏易合译的《海外轩渠录》是此书的第一个译本,因为其知名度最高。其实不然,此书的第一个“中译”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四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连载于《申报》的名为《谈瀛小录》的游记。但是由于改动幅度非常之大,并且戛然而止,充其量可称之为改译作品。其后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伽利华游记》,由伍光建翻译。另一个比较成功的是张健的译本。近年来的译本大多出现在儿童文学经典丛书系列中,旨在引导小读者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加语言积累,培养阅读习惯。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基本著作(纽约:W.W.诺顿出版社,2009年,ISBN:9780393930658)由Claude Rawson的介绍和Ian Higgins的注释编辑。本书收录了斯威夫特的主要作品,包括《格列佛游记》《一个谦虚的建议》《浴缸的故事》《仆人指南》和许多其他诗歌和散文作品。还包括精选的上下文材料,以及从乔治·奥威尔到罗森的批评。该文本取自威廉·福克纳1735年的版本。
Jonathan Gulliver's Travels(纽约:W.W. Norton,2001年,ISBN:0393957241)由Albert J. Rivero编辑。基于1726年的文本,并从后来的更正和版本中采纳了一些修订。还包括精选的上下文材料、信件和批评。
参考资料
《米奇的格列佛游记》(1934).豆瓣动画.2023-02-21
《小人国》(1939).豆瓣动画.2023-02-21
《格列佛游记》(1960).豆瓣电影.2023-02-21
《格列佛游记》(1979).豆瓣电影.2023-02-21
《格列佛游记》(1980).豆瓣电影.2023-02-21
《格列佛游记》(1983).豆瓣动画.2023-02-21
《格列佛游记》(1996).豆瓣剧集.2023-02-21
《格列佛游记》(2010).豆瓣电影.2023-02-21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作者背景
内容情节
第一卷小人国
第二卷大人国
第三卷飞岛国
第四卷慧骃国
人物角色
梅尔•格列佛
慧骃
耶胡
巨人国国王
小人国国王
佛林奈浦
斯开瑞士
主题思想
现实意义
理性的双面
人性观
艺术特色
叙事技巧
讽喻手法
审美色彩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国际影响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衍生作品
出版信息
本土出版
国际出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