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果(学名:Mangifera sylvatica Roxb.)是
漆树科杧果属的植物。
常绿乔木,高6-20米;树皮灰褐色,厚,不规则开裂,里层分泌白色树脂,小枝暗褐色,无毛;叶纸质至薄革质,
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24厘米,宽3-5.5厘米。圆锥花序长15-33厘米,无毛,
疏花,分枝纤细,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无毛。
核果斜长卵形,长6-8厘米,最宽处4-5厘米,先端伸长呈向下弯曲的喙,外果皮和中果皮薄,果核大,球形,不压扁,坚硬。
该种对研究
杧果属的植物区系有学术价值。木材坚硬,为作家具、模型、车辆、室内装修等的优良用材。树冠浓绿,树姿雄伟,冬口果实垂挂,可开发为园林观赏树。
1653林生杧果(5张)
常绿乔木,高6-20米;树皮灰褐色,厚,不规则开裂,里层分泌白色树脂,小枝暗褐色,无毛;叶纸质至薄革质,
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24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叶面略具光泽,侧脉16-20对,斜升,两面突起;叶柄长3-7厘米,无毛,基部增粗。
圆锥花序长15-33厘米,无毛,
疏花,分枝纤细,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白色,
花梗纤细,长3-18毫米,无毛,中部具节;萼片卵状披针形,长约3.5毫米,宽约1.5毫米,无毛,内凹;花瓣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7毫米,宽约1-5毫米,无毛,里面中下部具3-5条暗褐色纵脉,中间1条粗而隆起,近基部汇合,在
雄花中花瓣较狭,半透明,开花时外卷;
雄蕊仅1个发育,花丝线形,长约4毫米,花药卵形,长约0.7毫米,不育雄蕊1-2,小,钻形或小齿状;子房球形,径约1.5毫米,无毛,花柱近顶生,长约4.8毫米。
核果斜长卵形,长6-8厘米,最宽处4-5厘米,先端伸长呈向下弯曲的喙,外果皮和中果皮薄,果核大,球形,不压扁,坚硬。
林生杧果生长于海拔620-19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中。林生杧果为热带
雨林、季雨林组成树种,在中国广西分布区年平均温28℃,1月平均温14.4℃,极端最低温0℃左石,7月平均温28.1℃,极端最高温38℃,年降雨量1348毫米,干湿季节明显,旱季长达7个月左右,但林区多雾,空气仍较湿润。垂直分布在中国
龙州县多为海拔300-500米的丘陵地,在
云南省多为海拔500-1000米,最高可分布至1900米。较耐荫,幼龄树在庇荫条件下,生长较快速,成龄树在稀疏遮荫或全光照下,均能正常生长。较耐暑热,引种至
南宁市市郊低丘地,能正常生长。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赤红壤、砖红壤或钙质士,均能生长良好,pH值为4.5-7.5均宜。在酸性
土山,多分布于山坡中下部与
常绿树混生;在
石灰岩山区,则多分布于积上深厚的沟谷,不见于山项及崖壁上。喜
土层深厚湿润的森林土。粘重土生长较差,石砾上及干旱贫瘠土不宜生长。该种分布的南缘,四季如夏,北缘的纬度虽较高,但地处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热量仍较高。
分布于
尼泊尔、
印度、孟加拉、
缅甸、
泰国、
柬埔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
云南省南部(
勐腊县、
景洪市、
临沧市、澜沧、
景东彝族自治县等)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
龙州县)。分布区地跨赤道
热带、南热带、北热带以及
亚热带南缘,最南为
斯里兰卡,在北纬0°以内,最北为尼泊尔、印度(
锡金王国),约为北纬27°-29°,最东为西龙州,约为北纬22.3°,东经106.8°。中国广西龙州为自然分布的东北部。
播种:用种子或嫁接育苗,果实成熟期,各地不一致,在中国云南为3-4月成熟,中国广西12月至次年2月。采集的果实,可堆沤数日至10余日,待中果皮软熟近腐烂状时,装入筐中置水中冲捣,漂淘去果皮、果肉等杂质,得出果核,通称种子,做播种材料。种子忌失水,不能日晒,亦不耐久藏,宜混湿润沙贮藏催芽,气温较低的年份,置温棚内保温催芽,种子发芽时日均温需在20℃左右,待种子萌动后,点播至圃地育苗。苗期忌
霜冻,低洼地需防霜越冬。实生树多用于园林绿化或风景区种植,一般需培育3-4年生大苗,带土团出圃。
嫁接:嫁接育苗用同属的
扁桃、芒果的幼苗做砧木,于春夏间,用该种做接穗,芽接育苗。嫁接苗主要用于杂交育种,一般在芒果产区进行。
嫩芽易遭蛀梢危害,当嫩芽开始抽出时,需52410261喷
敌百虫等药液防2113治。
研究:该种较原始,为栽培种的祖先,栽培种果实,在中国为夏秋间暑热天成熟,该种为冬季成熟,与栽培种的花果期不同,是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材料。中国是该种自然分布的东缘,对研究
杧果属的植物区系有学术价值。
林生杧果为
渐危种,列入中国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