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鸬鹚
鸬鹚科小鸬鹚属的唯一一种鸟类
黑颈鸬鹚(学名:Microcarbo niger Vieillot, 1817) ,俗称小、小鸬鹚和水老鸦。属于鸬鹚科,小鸬鹚属,单一种。形态与普通鸬鹚相似,是中型水鸟,也是中国鸬鹚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
黑颈鸬鹚的体长约50厘米。身体细长,嘴短粗,头圆,颈短,尾圆且较长。雄鸟全身羽毛亮黑色,喉白色,翅银灰色,繁殖期头顶和颊部斑杂有白色丝羽;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头颈部渣染棕褐色。幼鸟通体褐色,下体近白色。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东南部、西部和西南部。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坝塘和沼泽地边缘地带。主要以鱼类、蛙类及蚪蚪等为食。黑颈鸬鹚在春末夏初繁殖,雌雄鸟轮流孵卵,雌雄共同育雏。
2016年调查,世界范围内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稳定,中国国内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中,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形状特殊,具有观赏价值。黑颈鸬鹚其肉、骨、翅膀、羽毛等多个部位有药用作用。
单行种,无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成鸟
形态
黑颈鸬鹚的体长约50厘米,个体比一般鸬鹚小。身体细长,嘴短粗,头圆,颈短,尾圆且较长。体羽又亮又黑,具有金属光泽,上面有一些深蓝色和蓝绿色的光泽,头顶、头的两边和颈部有一些白色的羽毛。虹膜绿色,嘴角褐色,尖端黑色,脚和跗踱黑色。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形态存在差异,非繁殖期喉囊和眼周皮肤黑色,繁殖期喉囊和眼周皮肤变为紫色;繁殖期脚和跗踱缀有肉紫色,非繁殖期则没有。年龄越大的鸟,体羽棕色的渲染程度以及腹部和喉部的白斑越小。
黑颈鸬鹚两性外形略有不同,雄鸟全身羽毛亮黑色,喉白色,翅银灰色,繁殖期头顶和颊部斑杂有白色丝羽;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头颈部渣染棕褐色。
量度
幼鸟
幼鸟与成鸟羽色差异明显。幼鸟通体褐色,下体近白色。上喉有一块明显的白斑,下嘴基部裸露皮肤呈绿黄色,头、颈多沾棕褐色,腹部白色,具黑色杂斑,或呈黑色而多少杂有棕白色,眼先和眉纹淡棕白,羽缘淡棕白。其余部分则与成鸟相似。
分布与栖息
栖息环境
黑颈鸬鹚常栖于低地的淡水区,包括湖泊、池塘、江河、沼泽地及稻田等;也见于沿海地带及河口、红树林间。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坝塘和沼泽地边缘地带。在非繁殖季节也会到村庄附近的小水塘活动。栖息地高度海拔一般在500~850米之间,区系从属东洋种。沿岸的树木、灌丛或石头是黑颈鸬鹚喜欢的栖息场所。
分布范围
黑颈鸬鹚广泛分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中国和东南亚分,在世界上分布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喀拉拉邦分布广泛,除了东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地区分布在整个次大陆,并向东延伸到爪哇,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东南部、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腾冲市、路西和蒙自市等县,在大盈江、陇川江和瑞丽江河谷地带,为最为常见。
生活习性
迁徒
在世界范围内,黑颈鸬鹚基本上是一种定居的物种,但可能会因季风降雨模式和水位变化而移动。以前认为在苏门答腊岛黑颈鸬鹚为非繁殖物种,但是在2013年发现在黑颈鸬鹚在该地繁殖。分布在中国云南东南部黑颈鸬鹚为夏候鸟,西部及西南部为留鸟
社群行为
常成5~6对小群一起,也有大群一起营巢于水边树上或比较高的草丛中。繁殖期也集群营巢。
活动行为
性情较为温顺,在水中活动时十分灵活,可以潜入十多米深的水下。飞翔能力很强,但在地面上行走时则显得比较笨拙,休息时用坚硬的尾羽帮助支撑。
觅食习惯
有鸟类学家检验6只黑颈鸬鹚的胃,见胃内有小鱼、泥鳅、淡水虾和昆虫碎片。这说明黑颈鸬鹚为动物性食物,主要以鱼类、蛙类及蚪蚪等为食。
常在淡水水中如小池塘、大湖、溪流,有时还有沿海河口等地觅食,常单独觅食,有时也以松散的群体觅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在水下捕猎鱼类等。
鸣叫
发出拖长音的叫声“ke~e~e~e~e”。
繁殖
黑颈鸬鹚在春末夏初繁殖,繁殖期随地区而明显不同,从3月~12月都有繁殖,在印度繁殖期为7~9月,斯里兰卡3~4月和11~12月。
营巢
雌雄共同营巢,一般于适合于营巢而又富有食物的湖泊、池塘和沼泽地上,也营巢于比较小的水塘边,偶尔会在村庄中间营巢。巢搭建在水边树上或比较高的草丛中。常常把巢筑在印度簕竹、芒果、木棉合欢无花果椰子等树上。
巢的外径19~45厘米,内径从9~20厘米,深度4~8厘米。黑颈鸬鹚利用它们的胸部、腿部和喙共同作用,完成巢穴的造型,一般筑巢需要8~15天。完成一个巢穴需要8~15天。
产卵
每窝产卵3~5枚,卵为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44.8毫米×29.0毫米。卵的颜色会随着黑颈鸬鹚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变化,有的人发现卵是白色到蓝白色,有的人发现是淡绿色的浅蓝绿色,有的人发现呈白垩色。大多数每隔一天产下一个卵,也有每隔两天产下一个卵。还发现,在同一天会产下了两个卵,一个在早上,另一个在晚上。
孵化
雌雄轮流孵卵。因为鸬鹚均无孵卵斑,故它们采用蹼孵卵。在产下第一个卵后立即开始孵化。孵化时间从14天到21天不等。
育雏
雌雄共同育雏,刚出壳的早成雏眼睛是闭着的,体是透明和裸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睛逐渐睁开,8~12天眼睛完全睁开,在7到10天内,翅膀和尾羽开始发育。到第12天和第13天,除头部外,全身都被羽绒覆盖。幼鸟17~29天离开巢穴。世代长度8.7年。
在育雏期间,成鸟主要捕食虾(占九成)喂养雏鸟,各种鱼类和两栖动物蝌蚪很少,1-4厘米的中型虾是捕食的优选。 喂雏鸟时,雏鸟把嘴伸入亲鸟的口腔里,取食亲鸟吐出的半消化食物。
状态与保护
种群状态
2016年调查,世界范围内分布范围广,种群规模大,种群数量稳定,但中国国内种群数量稀少。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的调查,冬季种群数量南亚为58110只,东南亚3062只。
致危因素
2009年发现,人类经常因各种原因,如砍柴等破坏黑颈鸬鹚的栖息地,还有人对黑颈鸬鹚进行诱捕和狩猎。欧盟委员会(1999年)观察到,非法拖网捕鱼,港口、码头和海堤的建设,游艇的不受控制的抛锚以及海滩采砂等,都会会影响到黑颈鸬鹚的栖息地。
2013年研究发现,黑颈鸬鹚在水体旁边的宅基地筑巢时,附近居民觉得鸟在筑巢期间非常吵,筑巢的树和筑巢树下的区域都涂满了鸟的粪便。鸟粪落在用锡做的屋顶也受腐蚀,除此之外,筑巢的地方变得臭气熏天。因此,附近居民在筑巢期开始时会将它们赶走。有的渔民误以为黑颈鸬鹚会吃大量的鱼,因此有时会受到渔民的驱赶。
保护级别
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无危(LC);
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教育,尽量达到人与鸟和谐共生的环境,一些湿地公园的建设,对黑颈鸬鹚起到间接保护作用,如弄莫湖湿地公园城里黑颈鸬鹚主要栖息地。对黑颈鸬鹚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方面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通过法律法规,禁止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禁止人类干扰黑颈鸬鹚,禁止人类狩猎、破坏卵、巢和幼雏行为。
相似物种对比
分类讨论
本种现认为是单型种,并无亚种分化。亚洲中部另有一种,叫侏鸬鹚P.pygmeus(Pallas),英文名PygmyCormorant。体形大小与本种相似。有人认为二者均隶于同一个种。这样看来,黑颈鸬鹚和侏鸬鹚均当作单一个种的两个亚种。可是侏鸬鹚的背部黑色沾绿,而杂以白色点斑,头部为青铜或栗褐色,显然与黑颈鸬鹚有别;况且它与黑颈鸬鹚在分布上相隔很远,前者在古北界而后者却在东洋界。所以现今一般都把它俩列为不同的二个独立种。
价值
因其形状特殊,小巧玲珑,很受欢迎,具有观赏价值。在远东,一些渔民训练它为他们捕鱼。
黑颈鸬鹚在药用功效上,与普通鸬鹚相似。其肉、骨、翅膀、羽毛等多个部位有药用作用,具有补脾利水、消肿、利咽、化骨、去面斑、化痰止咳、利尿消肿等功效,可以主治腹水、治雀斑、治小儿百日咳等疾病。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12
Microcarbo niger.IUCN.2023-03-1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3-09
黑颈鸬鹚.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31
黑颈鸬鹚 Phalacrocorax niger (Vieillot, 1817).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19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7-08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5-19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5-19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7-08
扎兰屯警民联手救助黑颈鸬鹚.中国林业新闻网.2023-04-01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5-19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5-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鸟
形态
量度
幼鸟
分布与栖息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迁徒
社群行为
活动行为
觅食习惯
鸣叫
繁殖
营巢
产卵
孵化
育雏
状态与保护
种群状态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相似物种对比
分类讨论
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