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噪鹛
噪鹛科噪鹛属的一种鸟类
白颊噪(拉丁学名:Pterorhinus sannio),俗称白颊笑、土画眉、小噪鹛等,噪鹛科噪鹛属动物。中等体型,体长210~250毫米,体重52~83克。眉纹白色,故亦称为白眉噪鹛。两性相似。头顶、额栗褐色,头顶羽稍长形成短羽冠;眼后至耳羽栗褐色;虹膜栗色;眼先、眉纹和颊部白色;喙褐色。上体棕褐色。上胸棕栗色,下胸至腹渐淡为棕黄色;腹部皮黄;背面纯棕褐或橄榄褐色;肩、背、腰和尾上覆羽以及翼表面橄榄褐色。尾下覆羽铁锈黄色。
白颊噪鹛分布于印度阿萨姆邦,缅甸东北部,老挝和越南等的北部以及中国甘肃和陕西省等省以南、西藏昌都地区和云南省西部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岛
白颊噪鹛白天活动,行为有明显节律性。杂食性,主食昆虫及幼虫,也食植物果实、种子和谷物。鸣禽,歌声简单。常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一般为5-20余只的群体,集群大小存在变动。
白颊噪鹛种群趋势稳定,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于2016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于2023年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白颊噪鹛主要吃害虫,为农林益鸟,还可作观赏。
形态特征
白颊噪鹛中等体型,体长210~250毫米。体重52~83克。两性相似。上体棕褐色,尾棕栗色。头顶、额栗褐色,头顶羽稍长形成短羽冠;眼后至耳羽深棕褐或者褐黑;虹膜栗色;眼先、眉纹和颊部白色或棕白;长眉纹;喙褐色。颏、喉和胸与头顶同色,但较浅淡;后颈和颈侧葡萄褐色;上胸棕栗色,下胸至腹渐淡为棕黄色;腹部皮黄;背面棕褐或橄榄褐色;肩、背、腰和尾上覆羽以及翼表面橄榄褐色;尾红褐色;尾羽暗褐色,外泛棕,尾下覆羽红棕色,两胁暗棕色。跗黄褐;脚黄褐至灰褐色,趾、爪等更深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颊噪鹛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缅甸东北部,老挝越南等的北部以及中国甘肃省和陕西等省以南、西藏昌都地区和云南省西部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岛。全世界有3个亚种,各亚种分布范围如下表所示。除表格中的亚种外,Garrulax sannio albosuperciliaris也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白颊噪鹃的亚种,但存在争议。
白颊噪鹛各亚种信息
栖息环境
白颊噪鹛可以栖息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一般栖息于河边、山脚、山脚平原、低山、丘陵、深谷或峭壁的矮树丛、灌木丛、竹丛中,也见于田野、村落、城市绿地和园林。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白颊噪鹛白昼活动,行为有明显节律性,觅食行为所用时间最多,接近总体活动时间的一半。
觅食行为
白颊噪鹛杂食性,主食昆虫及幼虫,也食植物种子、果实。捕食鞘翅目(Coleoptera)的金龟甲(Scarabaeoidea)、直翅目(Orthoptera)的蝗虫(locust)、鳞翅目(Lepidoptera)的松毛虫(Dendrolimus)及蜘蛛目(Araneida)等动物,植物性食物以野生植物种子较多。
鸣声行为
白颊噪鹛是鸣禽,歌声简单。
二重唱:雄鸟先鸣,雌鸟再鸣,交替进行。雄鸟鸣声的频率范围在1.4-6.2kHz,频率范围较宽;雌鸟鸣声的频率范围在2.3-4.5kHz,频率范围较窄。而雄、雌轮唱的时间间隔从0.03-0.10秒不等。
呼唤声:在非繁殖期,如进入秋季末直至整个冬季,白颊噪鹛常集群活动于沟涧和灌丛中。它们保持联系经常发出集群召唤声。
报警声:在白颊噪鹛巢区内,特别是在接近巢中早成雏时,亲鸟便发出响亮而急促的“嘎嘎嘎嘎嘎”的叫声。并伴随叫声,在距巢周围3-10米的位置跳跃撺飞,并不时翘尾。报警的叫声可重复数10次,有时特别急促,有时稍慢。报警声时间长度不等,0.2-0.4秒,频率范围也有差别,报警声多为噪声。
警戒行为
当危险接近,白颊噪鹛会停止之前的行为,然后头部转动扫视搜索声音来源,可能会迅速走开、惊飞,白颊噪鹛遇惊后,快速下落到树丛基部,一声不响地在枝间穿梭,如无惊扰,又立即窜上枝头开始鸣叫。如遇敌害逼近,则突然作短距离飞行,或昂头跷尾地在地上急速奔跳,直至隐藏于丛林深处。
集群行为
白颊噪鹛常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非繁殖期喜结群,常集群活动于沟涧和灌丛中,并常与其他林鹛科混群活动,例如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一般为5-20余只的群体,集群大小存在变动。会相互鸣叫、嬉戏及相互理羽。集群还能降低警戒行为。白颊噪鹛还会照顾受伤的同伴。
其他习性
白颊噪鹛会双脚齐跳、树间跳蹿和飞行,也会在树枝上静息、理羽、磨喙和洗浴、草浴等行为。
一般白颊噪鹛不善高飞翱翔,习惯在灌丛间穿梭。其常在林丛的中、下层活动。
生长繁殖
求偶
繁殖季节一般在3-7月间。繁殖期,白颊噪鹛成对活动频繁,其善于鸣叫,雌雄鸟常以轮唱的方式相互呼应,一般保持很近的距离。白颊噪鹛在繁殖时仍有多对配偶共同觅食的习惯。集群取食时,某只鸟所发出的召唤声,可以与其配偶联系。
筑巢
白颊噪鹛一般会选择植被密度大、郁闭条件好的生境营巢。在野外会在较低矮且隐蔽度高的竹林筑巢,而在城市会在高大乔木上筑巢。巢呈碗状,巢口一个,朝正上方。外壁用稻草、竹叶、细藤、松枝禾本科草茎、麦茎和棕丝等筑成,内垫以细草茎、松枝、松叶、柏枝、竹根和树根等。
孵卵育雏
孵卵期为15-17天。每窝通常产卵4枚,偶尔是3枚。卵为钝椭圆形,呈纯蓝色或纯白色,壳厚而富于光泽。产卵和孵卵期间,仅一只亲鸟夜宿巢中。
育雏期为12天左右。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二亲鸟轮流育雏。亲鸟喂给早成雏的食物都为昆虫。3或4日龄时,翅、肩、背和两胁开始出现羽芽,5日龄时开始睁眼。雏鸟每天平均增重2.9-5克,后期增重较慢,以2至6日龄时增长最快,一般日增重在5克以上,但到离巢以前,增长速度显著增慢。雏鸟离巢后,先飞至附近树枝上,亲鸟仍继续喂食,幼鸟经多次习飞后才逐渐飞离巢区。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白颊噪鹛活动范围大,种群趋势稳定,种群规模尚未量化。
保护级别
白颊噪鹛于2000年8月1日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颊噪鹛于2016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
白颊噪鹛于2023年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主要价值
白颊噪鹛繁殖期间,主要吃害虫,在控制农林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较大,为农林益鸟,应注意保护。还可作观赏。
相关知识
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会在白颊噪鹛巢中寄生繁殖。鹰鹃主要在噪鹛属鸟类巢中寄生繁殖,鹰鹃雏鸟喉部具有明显垂直条纹。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白颊噪鹛.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8
白颊噪鹛.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03
..2023-03-03
白颊噪鹛.IUCN.2024-08-30
白颊噪鹛.《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08-30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2023-03-03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8
棕噪鹛.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1-14
..2023-01-14
Pterorhinus berthemyi.IUCN.2024-08-2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1-14
棕噪鹛.中国三有保护动物名录.2024-08-2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鸣声行为
警戒行为
集群行为
其他习性
生长繁殖
求偶
筑巢
孵卵育雏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主要价值
相关知识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