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
北宋苏轼的墨迹素笺本,上面用行草书写就了苏轼被贬
黄州府后第三年
寒食节所作的两首五言诗,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全诗共17行,129字。
该卷为长卷,牙色纸本,整篇字形大小错落,字行跌宕起伏,气势开张。《寒食帖》有黄庭坚、张縯、 董其昌、清高宗乾隆皇帝、内藤虎次郎(二题跋)、王世杰、颜世清、罗振玉、郭彝民所作题跋十二篇(其中有乾隆皇帝作引首一副),帖上所印章百余枚(其中有一印多钤情况)。
此帖真迹流传有绪,北宋时为
苏轼世交张浩所藏,南宋又先后被张浩侄孙张縯和文学家洪迈收藏,元、清两代曾被收入皇家内府,后辗转流落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被曾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的王世杰购回,1987年王世杰后人将其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节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将其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创作背景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
嘉祐二年(1057年)
进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等。
元丰三年(1080年),他因作诗反对
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诽谤朝廷”罪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即
北宋“
乌台诗案”),这让他感到郁郁不得志,精神消沉,生活也过得穷困潦倒,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他作下了两首五言诗(即《寒食帖》所书两首诗),这是两首遣兴之作,也是
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之叹。《寒食帖》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是作者心境、性情与书法的结合。
材质与规格
《寒食帖》为五言诗长卷,墨迹,牙色纸本,用行草书写就,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全诗共17行,129字。
作品内容
《寒食帖》行书17行,129字,释文如下:
《寒食诗》其一
自我来
黄州府,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寒食诗》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内容解析
《寒食帖》内容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两首五言诗,
苏轼笔调沉郁苍凉,反映了自己惨淡孤 寂、凄凉苦闷的心境。苏轼选择了一系列灰暗阴霾的意象,如苦雨、萧瑟之秋、 疾病、白须、小屋、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乌鸦、坟墓,暗示了自己的孤苦与困顿,塑造了一个老、病、贫的官场失意者的形象。这两首诗低沉凄凉的风格在苏轼作品中极为少见,但其平铺直叙的表述中蕴含的情感真挚,能够使读者对诗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题跋与钤印
《寒食帖》现有题跋十二,按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该帖的年代顺序,分别是
黄庭坚、张縯、
董其昌、清高宗乾隆皇帝(一引首、二题跋)、内藤虎次郎(二题跋)、王世杰、
颜世清、
罗振玉、郭彝民。按依接(跋)纸算,有六纸。钤印章有百余枚(次),其中有些一印多钤,如
清代纳兰性德的“楞伽”印在不同位置就钤达5次。其中有七篇题跋记录了《寒食帖》的收藏记录,贴上所钤印章也见证了它的递传过程。
宋代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与苏轼熟识,生前与
苏轼并称“苏黄”,元符三年(1100年),黄庭坚前往四川眉山
青神县探望
姑母时,其世交张浩及其侄孙张縯携《寒食帖》前往拜见黄庭坚,黄庭坚见此贴尤为欣赏,并书题跋一则,而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也很高,因此他的题跋与苏轼原贴被称为光照日月的“双壁”。而后张縯将这一事件写成题跋也记录在《寒食帖》上,同时盖上了他的印章“埋轮之后”及“懿文堂图书”。
黄庭坚所书《题苏轼寒食帖跋》,行书, 34.3×64cm,9行,59字,他在题跋
中将苏轼的《寒食诗》比作
李白的诗,并认为苏轼的书法兼具书法家
颜真卿、
杨凝式、
李建中(一说
李邕)的笔意,从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平对《寒食帖》做了高度评价。
宋代除张縯2印外,还有宋代文学家
洪迈两印,分别为“容斋清玩”“容斋”,另有官印一印为“荆湖南路
转运使印”。
元代
元代没有题跋,只有印章三枚,分别是元代收藏家张金界奴两印“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和元文宗图帖睦尔内府收藏印“
天历之宝”。
明代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董其昌曾为《寒食帖》作观款,他在观款中认为《寒食帖》为苏轼最好的书法作品。明代收藏家
韩世能及其子韩逢喜钤有三枚印章,分别是“韩世能印”“韩逢喜印”和官印“(典礼纪察)司印”,还有一位收藏家沈纯祉在《寒食帖》上钤印七次,分别是“沈纯祉印”(朱文1)、“沈纯祉印”(朱文2)、“一字受公”“沈受番印”(两次)“沈纯祉印”(白文)、“琅阁珍藏”。
清代
清高宗
乾隆乾隆皇帝为《寒食帖》作引首曰“雪堂余韵”,还有题跋两则,在其题跋中盛赞《寒食帖》为“神品”,同时乾隆皇帝钤印20枚,分别是“天府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乾隆澄心”“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印”“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
其他还有清代收藏家
孙承泽的“
北平市孙氏”“退谷”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10印,分别是“楞伽”“成德”“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
纳兰性德”“楞伽真赏”等,其中“楞伽”钤印5次,“容若书画”和“楞伽真赏”分别钤印3次;
爱新觉罗·颙琰嘉庆皇帝的“嘉庆御览之宝”。
近现代
近现代分别有收藏家
颜世清、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学者
罗振玉、曾担任国民政府官员的王世杰和郭彝民所作的题跋,分别讲述了《寒食帖》在
八国联军攻入
圆明园后的递传,以及曾在日本东京大地震中被人抢出之事。《寒食帖》上分别有他们所钤印章:颜世清三印“寒木堂”“龙”“颜世清印”;内藤虎次郎四印“内藤虎印”“湖南”“虎”“炳卿”;罗振玉两印“振玉印信”“永丰乡人”;王世杰印“雪艇”“东湖长”“艺苑遗珍”“雪艇图书”“王世杰印”“雪艇王世杰氏为艺林守之”等;郭彝民一印“郭彝民印”。
其他印章还有清末书法家
费念慈的“念慈之印”;清末收藏家完颜景贤的五印,分别为“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
日本收藏家菊池晋的两印为“菊池晋印”“惺堂”;等等。
流转历史
在
苏轼书成《寒食帖》后,最先为
北宋人张浩所藏,至
南宋时则先为张浩侄孙张縯收藏,张氏家族之后流入
洪迈手中;元代时张金界奴得到该帖,后又被进献给
元朝内府;元朝灭亡后,李育慧在其《\u003c黄州寒食诗帖\u003e递藏与传播研究》一文中根据半枚官印“司印”推测,《寒食帖》从元代内府流入明代内府,之后又从内府流出到私人收藏家
韩世能,韩家家道中落后,又从其子韩逢禧手中流出,然后被“李项氏”家族、收藏家沈纯祉、明末人江石收藏过。
之后《寒食帖》流入益都人孙泽平之手,另据清人吴启贞《书画记》记载他在一个叫王际之的书画商家中观赏了《寒食帖》,李育慧在其《\u003c黄州寒食诗帖\u003e递传与传播研究》中以此推断1660年左右王际之收藏了《寒食帖》,康熙年间,该帖被
纳兰性德家得到,又据民国
收藏家裴景福《
壮陶阁书画录》记载《寒食帖》曾被北平(今北京)人刘鲁一收藏,李育慧推测纳兰容若家没落后被刘鲁一所得,又将其献给
爱新觉罗·弘历进入清朝内府。
清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寒食帖》流落民间,先后在
广东省书法名家冯展云、北京论古斋老板萧维邦、鉴赏家裴景福、收藏家盛昱、盛昱养子善宝、完颜景贤见递传,后被颜世清所得;1922年,此卷被颜世清携至日本卖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晋二,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晋二冒死将《寒食帖》抢出,将其寄存在内藤虎次郎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此贴辗转流落至日本书法家
西川宁手中,二战后王世杰嘱托友人在日本寻访《寒食帖》,而后以重金将其购回,1987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从王世杰后人手中收购此贴,收藏至今。
刊刻与传播
《寒食帖》在宋代多集中在私人手中,到元代则多为朝廷收藏,宋元两代都未见《寒食帖》刻帖。在宋元时期,见到寒食帖的人仅限于收藏者,无论是私人收藏还是朝廷收藏,都没有大幅促进《寒食帖》的传播。
到明代,有三部刻帖收录了《寒食帖》,都与
董其昌有关,分别是《戏鸿堂法帖》《玉烟堂帖》和《晚香堂苏帖》。自韩世能收藏国该帖之后,为收藏家、书法家提供了便利,臧景凤、
张谦德、董其昌等人观赏过《寒食帖》后,将《寒食帖》写在他们的著述、刻帖中,为《寒食帖》的传播起来的重要的作用。
清代是刻帖中收藏《寒食帖》最多的时期,有八本收录了《寒食帖》,分别为两部官方刻帖《勤殿法帖》《三希堂石渠宝法帖》,和六本私人丛帖《谷园摹古法帖》《玉虹楼法帖》《三希堂法帖抚本》《景苏园帖》《宋贤五十六种》姚学经本《晚香堂苏帖》,其中《玉虹楼法帖》收录的是《寒食帖》张照临本,姚学经本《晚香堂苏帖》则是一本伪帖。在清代,无论是私人还是官方都十分重视《寒食帖》,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官方出版的著录、刻帖中多次收录《寒食帖》,增强了该贴的影响力度,使它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
清代以后的刊刻本有裴景福刊刻的《壮陶阁帖》《壮陶阁续帖》收录有《寒食帖》,等到印刷术迅速发展后,《寒食帖》的出版物盛行,其中精美的印刷品比以往的刻帖刊本要便利很多。记载《寒食帖》的著录有很多,还有诸多报刊、期刊对《寒食帖》报道以及《寒食帖》在书画展览上的展出,让《寒食帖》得到广泛的宣传,让它成为学书者的范本。
艺术鉴赏
苏轼善楷书、行书,他的字被称为 “ 苏体 ”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从章法布局方面看,整篇在字形大小和疏密变化也有许多巧妙的安排,此帖最多的一行有10个字,最少的一行有5个字。其开篇起笔字迹较小, 沉稳劲秀,写到后篇,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字行跌宕起伏,大小错落,气势恢弘,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从笔法墨法方面来看,苏轼对墨法的应用是以“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寒食帖》中也是如此,其墨浓黑发亮,不见一笔淡墨。其用笔主要以侧锋为主,结体前文扁而偏肥,到了后文
苏轼又穿插使用了一些瘦劲细长的字形,打破了整篇的呆板局势,使得全文显得富有变化。
从结字造型方面来说,《寒食帖》中呈横势的字形较多,如“今”“秋”“雪”等,其中穿插了很多纵势的字,如“年”“中”“纸”等,这样正好使全篇串联起来,取得和谐的效果。
而且《寒食帖》是将“书为心画,诗为心志”两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将书法的形式变化与诗词的起伏节律达到了一致,是诗词与书法意境融合的经典作品。
作品评价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
北宋书法家
黄庭坚在其题跋中称:“此书兼
颜真卿、
杨凝式、
李建中笔意”,明代书法家
董其昌在其观款中认为“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董二人对此贴评价都很高,元代书法家
鲜于枢更是把它称为继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
祭侄文稿》之后的 “天下第三行书”,清高宗乾隆皇帝盛赞其为“神品”。近代
颜世清在其题跋中写道:“(《寒食帖》)咸推苏书第一。”认为《寒食帖》是苏轼最好的书法作品,并称“若夫书知精妙,前人评定第一,断推古今公论,
余复何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
韩玉涛在其《中国书学》一书中说道:“天下行书第二,是苏轼的《寒食帖》,而不是大小一伦的《
兰亭集序》”,而在
路云亭教授主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书法鉴赏》一书中说:“《寒食帖》是把鲁公的沉雄少师的飘逸西台的丰润冶于一炉,践于笔下,将三者巧妙结合,融合贯通变革创新的突出典型,是从
唐朝到宋代,由崇法到尚意最合乎逻辑的发展,亦是划时代的精粹之作。”将《寒食帖》提到了划时代的高度。
作品争议
《寒食帖》是否“草稿”
学者
曹宝麟、
衣若芬、蒋勋等人认为《寒食帖》是苏轼即兴之作,有明显“草稿”特点,而画家姚鹏奎则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辨析》一文中认为《寒食帖》不可能是草稿,张恨无更进一步表明《寒食帖》“应是修改之后的誊清稿或定稿”。
《寒食帖》书写时间争议
学界对于《寒食帖》书写时间众说纷纭,
蒋勋认为《寒食帖》的书写时间大概是
元丰五年(1082年),
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却认定要晚于元丰五年(1082年);衣若芬认为《寒食帖》是
苏轼在
黄州府时写的,但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年,民国收藏家裴景福则认为《寒食帖》不是苏轼在黄州时写的;书法家张天弓则推测《寒食帖》书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至
元祐六年(1091年)十月之间,并更倾向于元年间(1086年-1091年之间)。
黄庭坚题跋中的争议
对于黄庭坚题跋中所说“此书兼
颜真卿、
杨凝式、李西台笔意”中的“李西台”,学界目前有两种看法,学者张清治和洪唯助认为“李西台”是
唐朝书法家
李邕,洪唯助曾在《故宫文物月刊》发文《也谈东坡与西台:山谷寒食帖跋中的李西台是谁?》专门探讨此问题,而学者衣若芬、熊文则认为“李西台”是
北宋书法家李建中。
黄庭坚题跋中另外一句“于无佛处称尊”也存在不同解释,
江兆申、蒋勋、
傅申、李郁周等学者认为此句是黄庭坚推崇苏轼的意思,而学者
石守谦则在其《无佛处称尊——谈黄庭坚寒食帖的心理》一文中,认为黄庭坚此句是有与苏轼对比意思。
馆藏与展览
馆藏
展览
1917年,在北京中央公园举办了“京师(第一次)书画展览会”,展品中包括有《寒食帖》。
1920 年11 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中央公园,举办了“京师第二次书画展览会”,这是《寒食帖》第二次公开展出。
1937年,适逢苏轼诞辰900周年,《寒食帖》和
苏轼《李白仙诗卷》同时展示于京都举行的第五次寿苏会中。
198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寒食帖》从王世杰后人手中购回后,于当年寒食节举办“东坡《寒食帖》特展”以兹纪念。
2014年8月5日至9月15日,台北故宫博物馆“神品至宝展”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寒食帖》为展品之一。
损毁情况
据
颜世清题跋记载,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寒食帖》帖上有烧伤的痕迹。
宝物故事
失之交臂
1950年,国画家张大千托朋友朱氏在日本打听《寒食帖》和
李公麟《
宋李公麟五马图卷》的下落,后得回复两卷要价一万两千美金,因为一时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张大千两人商定以三千美金先购买《寒食帖》,但没想到,王世杰先一步得到消息,遂致电当时在日本的
书画鉴定家郭则生,加价一百五十美金抢先一步购买了《寒食帖》。
复制品
当年在台北曾展出过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日本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
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纪念
1995年4月6日,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部门发行了专346《寒食帖》邮票一套4枚。
2010年5月15日,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T)邮票发行,全套6枚。邮票包括
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苏轼的《寒食帖》、
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每幅作品各包含两枚连体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