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
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
羽衣甘蓝(学名:芸薹属 oleracea var. acephala DC.),别名叶牡丹、牡丹菜、海甘蓝、无头甘蓝。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属(Brassica)双环45种(Brassica oleracea L.)的一个园艺变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羽衣甘蓝适应性广,易栽培,一般的菜园土便能生长良好,在中国作为观赏植物多栽于花坛中。
羽衣甘蓝株高一般为20-40厘米,基生叶片紧密互生呈莲座状,叶片有光叶、皱叶、裂叶、波浪叶之分,外叶较宽大,叶片翠绿、黄绿或蓝绿,叶柄粗壮而有翼,叶脉和叶柄呈浅紫色,内部叶叶色丰富,有黄、白、粉红、红、玫瑰红、紫红、青灰、杂色等。总状花序,顶生。花冠十字形,萼片绿色,椭圆形,花瓣黄色至淡黄色,倒卵形。果实为角果,种子黑褐色扁球形。
羽衣甘蓝营养丰富,食用价值较高,在中餐西餐中都颇受欢迎。羽衣甘蓝品种繁多,植株类型多样,叶色叶型各不相同,观赏价值较高,可作为花坛、盆栽、鲜切花的材料。
相关历史
物种起源
羽衣甘蓝是甘蓝的一个变种。常见的甘蓝类植物变种还有芥蓝(芸薹属 oleracea L. var. alboglabra)、甘蓝类蔬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抱子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gemmifera)、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 italica)和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rubra)等。
关于甘蓝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甘蓝起源于地中海及小亚西亚附近区域,也有学者认为甘蓝起源于大西洋沿岸并被引入地中海地区。普遍的看法是甘蓝起源于地中海及小亚西亚附近区域,且羽衣甘蓝被认为是最接近野生甘蓝的变种。
驯化历史
羽衣甘蓝最早的驯化记录出现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将野生甘蓝驯化成不分枝羽衣甘蓝,并将其应用于饲草领域。公元前4世纪,希腊出现了平叶和卷叶品种,这类羽衣甘蓝是现代羽衣甘蓝的祖先。13世纪左右的德国人将不分枝羽衣甘蓝驯化成高茎羽衣甘蓝、分枝细茎羽衣甘蓝和髓状茎羽衣甘蓝。“结球甘蓝”,“抱子甘蓝”和“皱叶甘蓝”也是由不分枝羽衣甘蓝驯化而来;而“青花菜”和“木立花椰菜”是由分枝细茎的羽衣甘蓝驯化而来;“球茎甘蓝”由髓状茎的羽衣甘蓝驯化而来。羽衣甘蓝在中世纪成为欧洲最常见的绿色蔬菜。人们从皱叶甘蓝里选出了叶片鲜艳多彩的品种用于观赏随后驯化出了现在的观赏羽衣甘蓝。
引种历史
葡萄牙地区的多年生羽衣甘蓝多年生植物 kale也称为thousand-head kale,这种羽衣甘蓝极有可能是最古老的野生甘蓝的一种。葡萄牙的另外一种羽衣甘蓝Galega kale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这种羽衣甘蓝最早种植于古代的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在古罗马出现两种羽衣甘蓝即平叶羽衣甘蓝smooth kale和皱叶羽衣甘蓝curled kale。这类羽衣甘蓝于中世纪种植于葡萄牙,1612年引种到法国,1821年引种到英国,1850年引入美国,1947年引入亚洲
形态特征
羽衣甘蓝株高一般为20-40厘米,须根系,主根不发达,须根较多,根层较浅。
基生叶片紧密互生呈莲座状,叶片有光叶、皱叶、裂叶、波浪叶之分,外叶较宽大,叶片翠绿、黄绿或蓝绿,叶柄粗壮而有翼,叶脉和叶柄呈浅紫色,内部叶叶色丰富,有黄、白、粉红、红、玫瑰红、紫红、青灰、杂色等。
总状花序,顶生,较长。花冠十字形,萼片绿色,椭圆形,花瓣黄色至淡黄色,倒卵形。四强雄蕊,共6枚,4长2短。子房明显,胚珠多数。异花授粉,昆虫为主要传粉媒介。
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角果,细圆柱形,表面光滑无毛。种子黑褐色扁球形,千粒重3-4克。
物种分布
羽衣甘蓝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如中国、英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
常见品种
羽衣甘蓝品种繁多,分为观赏用羽衣甘蓝和食用羽衣甘蓝。
观赏类型
观赏类型可分为观株型、观叶型、观叶色和观花型。观株型按高度可分为高生型和矮生型。观叶型分为圆叶类、波叶类、皱叶类、羽叶类、裂叶类、裂皱叶类和帆叶类七大类。
食用类型
中国引种的食用型羽衣甘蓝有东方绿嫩、引自德国的维塔萨、引自美国沃斯特、引自荷兰的阿培达等。
生长习性
羽衣甘蓝喜光,喜冷凉气候,喜湿润,不耐涝;极耐寒,能忍受短时零下10-15°C的低温,种子在3-5°C下可缓慢发芽,高于15°C发芽较快,在20-25°C时萌发最快。茎和叶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8°C左右,能耐受短期霜冻,并且在温度回升后可正常生长。生长期光照充足,有利于植株生长旺盛。适应性广,易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耐盐碱,耐肥,黏壤土至砂土均能种植,适宜土壤pH6.0-7.5;忌低洼积水的环境和含石灰质较多的土壤。花期4月。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羽衣甘蓝种子较小,并且观赏型羽衣甘蓝用于布景时需要移栽,因此一般采用穴盘育苗方式进行栽植。羽衣甘蓝种子一般不需要处理,可直接播种,也可用25-30°C的水浸种后播种,促使其快速发芽。播种前基质应浇足水,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播后覆薄土,覆土后不再浇水,上覆一层白色地膜。
扦插繁殖
插穗宜在较低温度下采取,插宜在20°C左右进行。幼嫩茎段或腋芽可作为插穗,基质可选用等比例的珍珠岩+蛭石+细沙,采用生根剂有利于生根,如1-萘乙酸等。一般扦插后10-20天可生根。
栽培技术
整地
羽衣甘蓝生长期短,根系浅,整地宜浅。整地翻耕的同时,将禾本科杂草、残根、石块等清除,为防止由于自然降水等造成再次板结,翻耕后无需立即将土细碎平整,待种植前再灌水耙平。宜高栽培。
田间管理
羽衣甘蓝生长期主要处在夏秋两季,蒸发量大,应供给充足的水分。但注意土壤水分也不能过大,会造成沤根,小苗易感染病菌。定植初期,特别需要控制土壤水分。前期尽量少浇水,小水勤浇,当植株长到一定程度时增加浇水次数,保持土壤湿润。羽衣甘蓝生长迅速,营养生长期需肥量大。生长初期注意补充氮肥,定植15天后,可进行第一次追肥,追肥后立即浇水。
病虫害防治
羽衣甘蓝抗病能力强,病害较少,主要病害有霜霉病、草莓炭疽病及菌核病等。可通过霜霉威、品润干、百菌清、菌核净等药剂进行防治。
羽衣甘蓝主要虫害有菜蚜、斜纹夜蛾、菜青虫等,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清除,将会极大地影响观赏效果。可通过蚜虱净、卡死克、灭虫灵等药剂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羽衣甘蓝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粗食纤维、矿物质以及花青苷和硫代葡萄糖苷等营养物质。羽衣甘蓝耐低温,从深秋到翌年初春都可作为新鲜蔬菜食用。羽衣甘蓝的嫩叶为食用部分,可炒食,凉拌,做汤,在西餐中主要用于做沙拉或拼盘装饰,在欧洲,羽衣甘蓝常和熏猪肉一起食用。羽衣甘蓝的热量低,还是减肥的理想食品。此外,羽衣甘蓝的老叶还可作动物饲料。羽衣甘蓝烘干脱水制成的“羽衣甘蓝片”也非常流行。除叶子外,羽衣甘蓝的种子还可作为原油补充剂用于面包和蛋糕。在苹果汁中添加羽衣甘蓝冻干,可以提供丰富的矿物质来源。
观赏价值
羽衣甘蓝品种繁多,植株类型多样,叶色叶型各不相同,观赏价值高,适应性、抗逆性强,不仅可以用作花坛、花境、盆栽,还可作鲜切花材料,适宜作花篮和插花的主花材,还可制成干花。
相关研究
营养元素
研究表明,羽衣甘蓝中的钙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率,是一种良好的钙源。同时也是维生素(A、B1、B2、B6、C和E)、叶酸烟酸脂肪酸和基本矿物质(特别是钾、钙、镁、铁、铜)的良好来源。
抗氧化活性
羽衣甘蓝含有多酚类胡萝卜素硫代葡萄糖苷的水解产物、维生素c和E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羽衣甘蓝提取物对极低密度(VLDL)和低密度(LDL)脂蛋白的氧化在体外也显示出保护作用,这表明羽衣甘蓝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羽衣甘蓝在巴西常用于治疗胃炎和胃溃疡。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通常是由螺旋菌感染引起的,莱子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因此,羽衣甘蓝的抗溃疡活性可能与其含有的莱菔子前体葡甲胺有关。此外,羽衣甘蓝还具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对胃肠道具有保护作用。
参考资料
..2023-03-02
..2023-03-04
..2023-03-10
羽衣甘蓝.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04
..2023-03-10
..2023-03-02
..2023-03-04
..2023-03-04
目录
概述
相关历史
物种起源
驯化历史
引种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常见品种
观赏类型
食用类型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整地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观赏价值
相关研究
营养元素
抗氧化活性
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