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令希(1916年7月16日—2009年4月20日),原名临熹,男,汉族,出生于
江苏省无锡县:494,中国共产党党员,工程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令希在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完成了一年法文预备班、三年高中的学业,本科毕业于
上海中法工学院工程力学。1938年毕业于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工程力学获得硕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5月起担任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理系系主任:504。1978年3月起担任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510。1981年11月17日担任大连工学院院长:513。1988年获
列日大学以国王名义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998年6月5日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523。2009年4月20日10时零1分钱令希因病医治无效在
大连市逝世,享年93岁。
钱令希是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先后出版了《静定结构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等著作。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何梁何利基金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等荣誉。其研究成果在1985年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习经历
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
江苏省无锡县,原名临熹:494。
1921年8月进入父亲
钱伯圭与族人于1908年共同创办的南延市第二初等小学读初小。:4941925年7月从南延市第二初等小学毕业;:494同年8月进入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学习。:4941927年8月考入新组建的第四中山大学区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495;9月8日到苏州中学初中部学习。:4951928年9月跳级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附属高中部。:4951929年8月从法文预备班升入
高中一年级,开始受胞兄
钱临照资助上学。:4951932年8月至1936年7月就读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在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获得“最优等工程师”学位。
工作经历
1939年10月升职为
叙昆铁路工程局工务课桥梁股帮工程司:496。1940年在叙昆铁路工程局工务课桥梁股工作,主要在局机关做室内设计工作;与在叙昆铁路工程局会计课任会计,与倪晖邂逅并相识:497。1941年2月调任川滇铁路公司设计股,任副工程司;8月,倪晖入职川滇铁路公司:497。
1942年2月8日,在
昆明市北郊
黑龙潭同倪晖结婚。婚后夫妻俩住在川滇铁路公司所在的昆明东郊小石坝;同年8月担任
云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在当年下学期开设钢筋混泥土学、高等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三门课程;11月5日,儿子在昆明东北郊浪口村出生,取名“昆明”,以示纪念:497。1943年春将家从昆明东北郊的浪口村搬到昆明市内的象眼街云大教工宿舍:497;7月因到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工作,举家迁往贵阳:497。11月底到达内迁
遵义市的
浙江大学工学院,担任土木工程系教授:497。1947年1月起兼任
浙赣铁路局
铁路桥梁总工程司室正工程司,参加了浙赣铁路战后桥梁修复的设计与施工;5月31日,参加由
苏步青教授主持的本届第三次图书设备委员会,讨论、处理相关的事项:499。
1950年8月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500;11月论文《余能理论》在《中国科学》(现《中国科学:数学》)杂志上发表,开创了中国力学工作者对
变分原理的研究:500。1952年1月4日入职
大连理工大学:501。1955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2月3日起担任
武汉长江大桥顾问委员会委员,参与桥梁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502。1958年5月起担任大连工学院应用数理系系主任:504;12月为首都人民大会堂的施工提出了一个解决抗御温度变化和地震之间矛盾的方案,并被采纳:504。
20世纪70年代初,帮助解决中国073型舰(中型登陆舰)首制舰
舰桥振动问题:508。1973年6月主持建立的
上海市小分队首批成员钟万李、
程耿东和林家浩等中青年教师,赴上海进行计算力学的研究:509。1975年8月5日指挥完成大连新港一码头第一组
钢构桥的整体吊装:509。1977年4月18日成功解决了“中小件电镀自动线”的技术难关;8月与有关教师协作,成功研制出通用性相当强的大型组合结构分析程序JIGFEX:510。1978年3月起担任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510。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26日被任命为大连工学院副院长:511;10月5日,被聘为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副主任委员、结构力学编审小组委员:511。
1980年7月领导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相关人员从1978年开始开发的多单元、多工况、多约束的结构优化设计——DDDU系统研制成功:512;9月24日,当选为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512。1981年11月17日担任
大连理工大学院长:513。1982年6月到
日本、美国考察高等教育和实验室仪器设备:513。1983年5月29日当选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会副会长:514。1984年11月6日领导研制的工程结构优化程序系统DDDU,通过教育部主持的
技术鉴定:515。1985年9月4日卸任大连工学院院长,开始担任大连工学院顾问:515。1986年5月24日被聘为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会名誉会长:515。1987年1月19日当选为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8月18日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9月被聘请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517。1988年3月25日获
列日大学以比利时国王名义授予该校的应用科学名誉博士学位:517。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2年10月受聘为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高级顾问:519。1997年6月被授予“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名誉会员”称号:522。1998年6月5日被授予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523。1999年6月受聘为
无锡市人民政府高级科技顾问:523。
人物逝世
2009年4月20日10时零1分钱令希因病医治无效在
大连市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钱令希在结构力学、板壳理论、极限分析、变分原理、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重要成果。主张力学为工程服务,并身体力行,在桥梁、水坝、港工、造船和国防等工程中发挥了力学研究的作用。在大连理工大学培养和带领出一支优秀的计算力学队伍,在工程力学和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做出显著成绩。
悬索桥的近似分析:钱令希研究现代化的悬索桥桥型的力学性能。钱令希经详细研究后发现了两点:一是非线性因素对悬索的水平拉力的数值大小固然有影响,但是对其在桥梁活载下的变化规律却是影响极小;二是非线性因素对加筋梁的影响可以用一个柔度系数来表征,而这个系数在给定的恒载与活载比例下是相对稳定的。这两个力学性质的发现大大地简化了非线性分析。他推演出了一套完全是显式的计算公式和供工程实用的曲线,使设计者使用计算尺便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一个设计方案的近似非线性分析。这项研究成果在1948年美国《
土木工程学报》上发表。由于它的创造性和深入浅出、面向工程的风格,于1951年被授予结构力学的莫采夫(Moiseff)奖。
余能理论:钱令希于1950年在《
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余能理论》,钱令希在论文中论证了余能理论,为非线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能量
变分原理。文中还用以证明了直梁在纯弯曲情况下,一个平截面仍然为一平截面,不论材料是弹性的还是塑性的。用余能理论简明地给予了证明。开创了中国力学工作者对变分原理的研究。
主要论著
主要论文
《力学笃行 钱令希传》中显示,钱令希发表论文200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543
出版著作
钱令希出版著作多部,著作《静定结构学》与《超静定结构学》培养了中国一代土木工程师,1983年出版的专著《工程结构优化设计》于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
人才培养
钱令希一贯倡导在教学中树立“启发式认真教”和“创造性自觉学”的学风。先后培养出了
胡海昌、
潘家铮、
钟万勰、
程耿东等国内外著名的力学与水利工程大师。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社会任职
家庭成员
影响与后世纪念
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奖励优秀的青年力学人才。
令希图书馆位于
大连理工大学,于2009年建成,以钱令希院士的名字命名。
钱令希计算力学奖由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主办,成立于2021年10月,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钱令希计算力学成就奖”和“钱令希计算力学青年奖”各1项。
《力学笃行 钱令希传》由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基于口述访谈和实物采集,以史实还原了钱令希的学术成长过程,准确、完整、清晰地勾勒了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
人物评价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钱令希院士毕生热爱科学技术,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在学术和工程技术两方面都卓有建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内外力学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挽联“力学泰斗,自幼立志报国,知行并重,造桥、筑坝、建港,引领计算力学,誉满神州;一代宗师,毕生教书育人,慧眼独具,爱才、识才、育才,赢得桃李满园,天下芬芳。”
参考资料
195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6
195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6
1964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6
198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6
1987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6
199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6
钱令希.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2023-03-06
钱令希力学奖.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23-03-06
申报通知.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