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男,
汉族,1955年11月生,云南省红河州个旧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1982年起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毕业于
云南农业大学。2000年获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任国家农业
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2004年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06年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任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兼任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朱有勇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被称为“农民院士”。曾于2015年起帮扶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共计培训了15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主持建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
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荣誉。2019年,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朱有勇1955年11月出生在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的一个农村家庭。1982年
云南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获
学士留校任教。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
石屏县田间考察,发现当地农民用
杂交水稻和
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觉得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于是开始了利用
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1987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硕士毕业,1987年7月到1994年4月期间担任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讲师。1994年4月到1996年10月期间担任
悉尼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访问学者。199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回中国,任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2000年获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科研工作
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期间担任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任国家农业
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2004年任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06年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13年任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兼任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3月10日,针对粮食安全、农业科技攻关、种业振兴、技术“卡脖子”等话题,朱有勇表示,现已开发出一种颠覆性技术,让水稻能够种在旱地上,有望解决山区农民的口粮问题;同时,通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间种,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和粮食安全的矛盾;“水稻上山”的技术改变了传统水稻一定要种在水里的概念,可以把山上的旱地变成稻田,过去只能种出玉米等“旱粮”,现在变成大米,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口粮,保证了粮食安全。
帮扶澜沧县
2015年起帮扶澜沧县,在
竹塘乡云山村委会蒿枝坝村民小组建立起院士专家
工作站,期间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新技术落地,大幅度提高了当地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冬季马铃薯平均亩产2.5~3.5吨,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2019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首届
电子商务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2020年11月起担任
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生物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评
何梁何利基金奖;同年朱有勇团队在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举办了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竹产业、茶产业、畜牧养殖、冬季蔬菜、冬季水果等培训班10个,共招收600名学员。
成果丰硕
2002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被评为“三农”人物。2006年获评
兴滇人才奖。2011年获评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2年获评中华农业英才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评
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12月2日被评为时代楷模。202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21年被评为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项目承担:朱有勇首席主持973项目2项,主持完成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
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朱有勇发现传统栽培技术,如作物间作套种和林木混交等,体现了作物多样性的内涵,能减缓病虫害流行。经过近千次试验进行确证并研究控病机理,建立了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中国10个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
一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在中国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两项技术都促进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促进增产20%~30%。2022年,针对粮食安全等“卡脖子”话题,朱有勇现已开发出一种水稻能旱地种植技术。2022年5月,朱有勇带领团队首次在中和营镇开展了水稻旱地种植,实测产量超出预期产量。
主要论著
主要论文
朱有勇在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90余篇。
书籍作品
朱有勇共出版专著5部。
人才培养
朱有勇先后开设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茶叶、林木、畜禽养殖等24个技能班,共计培训了15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主持建成了农业
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
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培养的学生中代表性的有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党委书记
何霞红。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科研荣誉
社会任职
影响
有勇奖学基金由朱有勇用个人奖金设立,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潜心研究的老师。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于2019年12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文明网开设了“时代楷核朱有勇”专栏,设置了事迹简介、视频报道、媒体之声、各地学习等栏目,集中展示了朱有勇的事迹。
人物评价
新华网在《朱有勇简介》中表示:“朱有勇学农爱农为农,四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致力于科技扶贫并结出累累硕果,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道义担当。”
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表示:“朱院士对农民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很多学员培训回家后,不仅自己种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还带动全村群众一起种,一起增收脱贫。”
云南日报在《【云南日报】坚守初心 报效人民》一文中表示:“朱有勇是‘农民院士’,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人民教师和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坚守初心使命,数十年如一日执着探索,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个人语录
我们搞农业的,能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让科研成果在千家万户农民家里面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多少篇文章、给多少钱都高兴,农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科研不仅在实验室里,也在田间地头。论文不能光写在纸上,还得写到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