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1909年9月7日-2003年9月28日),原名伊利亚斯·卡赞索格卢(Elias Kazantzoglou)1909年9月7日出生于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美国电影以及戏剧导演、制片人、编剧和演员,先后在
威廉姆斯大学和
耶鲁大学学习。
20世纪30年代伊利亚·卡赞加入纽约实验剧团并且作为演员在剧团进行工作,剧团解散后他将职业目标转为导演。伊利亚·卡赞是
美国当代
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学派在美国的鼎力倡导者。
1945年由伊利亚·卡赞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长春树(A Tree Grows in Brooklyn)》上映,演员詹姆斯·杜恩(James Dunn)凭此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1947 年创立了演员工作室。推出了“方法表演” 。1952 年好莱坞黑名单期间作为证人在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作证,给他的许多朋友和同事带来了负面反应。后伊利亚·卡赞凭借《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分别获得1948年和1955年的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奖项,两部电影中伊利亚·卡赞都选择与
马龙·白兰度进行合作,马龙·白兰度也因此被观众熟知。1951年上映的电影《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改编自他执导的舞台剧,获得十二项奥斯卡提名,四项获奖。1960年导演并制作电影《狂澜春醒(Wild River)》并获得了第10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
金熊奖。1999年伊利亚·卡赞获得第71届
奥斯卡荣誉奖。
2003年9月28日伊利亚·卡赞在美国纽约
曼哈顿去世。
早年经历
伊利亚·卡赞4岁时随家人来到美国纽约并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1930年他从位于
马萨诸塞州的
威廉姆斯大学毕业;1930年至1932年期间他进入
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
演艺经历
早期经历
20世纪30年代伊利亚·卡赞加入纽约剧团,先后作为演员、舞台经理、导演在剧团工作,1941年剧团解散,他共为剧团排演了4个剧目,其中最成功的一部是《雷声滚滚(Thunder rock)》。
作为自由戏剧导演自1940年伊利亚·卡赞导演了《欲望号列车》《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热铁皮屋顶上的猫(Cat on a Hot Tin Roof)》等剧目,1942年执导了
桑顿·怀尔德 (Thornton Wilder)的戏剧《The Skin of Our Teeth》 ,并获得
纽约戏剧评论家最佳导演奖。凭借这些剧目伊利亚·卡赞逐渐被更多人认识。
伊利亚·卡赞的第一部电影作品《长春树》上映,电影讲述了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布鲁克林,年轻的弗朗西面对极度贫困和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和悲剧,努力保持她的理想主义。该片获1946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提名,其中演员詹姆斯·杜恩(James Dunn)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奖。
1947年,伊利亚·卡赞和
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共同创办了演员工作室,李·斯特拉斯伯格向工作室介绍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派”表演,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
美国戏剧和电影表演中,“方法派”逐渐发展为主流表演方式。演员工作室旨在专业演员能与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的不同风格的教师们切磋演技从而有所进步,培养出了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
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等著名演员。
《
君子协定》于1947年上映,本片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电影,在当年右翼势力当道的社会情况下,伊利亚·卡赞选择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他凭借本片获得了属于他的第一座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影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奖项。
1949 年,他执导的《
荡姬血泪》一片中谈论了关于
美国种族主义问题的,故事主要讲述一位黑人女性平克在照顾生病的白人女人爱姆并与其成为好友后,在爱姆去世后将财产留给平克却被爱姆的亲戚质疑,经历许多困难后平克终于得到财产并用它建立了护士学校。
珍妮·奇莲(Jeanne Crain)、埃塞尔·沃特斯(Ethel Waters)和
埃塞尔·巴里摩尔(Ethel Barrymore)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和最佳女配的提名。
如日中天
伊利亚·卡赞依据与
李·斯特拉斯伯格创办的演员工作室为基础,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创作了一系列电影,揭露了
美国平静社会生活下隐藏的各种问题。
1950年,《围歼街头》让伊利亚·卡赞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电影导演,该片拍摄于美国
新奥尔良街头。伊利亚·卡赞逐渐开始尝试纪录片风格的摄影方法,重视电影的视觉表达:不仅停留表面的故事,更要走进观众的内心。该片获1951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伊利亚·卡赞也凭借此片获第1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金狮奖提名和国际奖。
1951年,《
欲望号街车》上映,电影根据著名剧作家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同名戏剧改编,讲述了风味犹存的南部美女布兰奇(
费雯·丽饰)被解雇后,来到
新奥尔良投靠妹妹却被其丈夫斯坦利(
马龙·白兰度饰)厌恶强暴,最后送到疯人院的故事。电影保留了舞台剧的特点:粗俗与优雅、野蛮的真实与精致的矫饰、现实的蛮横残忍与幻梦的脆弱凄美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的同时又十分平衡完整。影片一反常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并以悲剧结局。影片在1952年的奥斯卡上获得12项提名,费雯·丽(Vivien Leigh)、卡尔·马尔登(Karl Malden)、
金·杭特(Kim Hunter)凭借该片分别获得了195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的奖项,《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值得重视的影片之一。
《
码头风云》于1954年上映,该片讲述了码头装卸工人特里·马洛伊(
马龙·白兰度饰)联手大学生伊蒂·多伊尔(爱娃·玛丽·森特饰)和牧师巴里(
卡尔·莫尔登饰)为工人们伸张正义发起反抗,揭露了码头老板罪行的故事。影片风格偏向新现实主义,电影画面呈现灰暗色调,用纪录式的镜头语言将建筑、人物真实的表现在镜头中。本片在1955年的奥斯卡上获得8项大奖,伊利亚·卡赞凭借此片再次夺得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码头风云》是第27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
1955年《
伊甸园之东》上映,电影讲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亚伦(詹姆斯·迪恩饰)由于一直得不到严厉父亲的爱,将母亲未死而沦为老鸨的真相告诉亲生兄弟亚当(
雷蒙德·马西饰),亚当愤然出走参军,父亲也因此病重,最终家破人亡的故事。这部电影使演员詹姆斯·迪恩进入了大众视野当中,他也凭借此电影获1956年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随后詹姆斯·迪恩进入了演员工作室学习“方法派表演”。
1960年他导演并制作电影《狂澜春醒》,获得了第10界柏林电影节
金熊奖。《狂澜春醒》以1929年经济危机为故事背景,讲述国会成立田纳西谷管理局,专门负责该流域的整治事宜,及建设水电站坝,力图促进地区发展。通过描述人物之间的利益纠葛,谈判协商及社会隔离等情节,突出了其中
现实主义的主题。
淡出演艺圈
20世纪60年代,他拍摄了《狂澜春醒》《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电影,相比之前,伊利亚·卡赞的作品出品频率有所降低。
1963年由伊利亚·卡赞执导并编写的《
美国,美国》上映,电影的上映让这个故事获得了极大的赞誉,这让开启了他晚年的小说家生涯,写小说也成为了他艺术兴趣的主要焦点。
1999年,伊利亚·卡赞获得了第71届
奥斯卡荣誉奖。
风格特点
影片风格
伊利亚·卡赞所执导拍摄的电影特点在于:节奏快、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感人,他对影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细腻,同时演员
现实主义的表演形式和电影中充满戏剧性的灯光道具的使用也突出了伊利亚·卡赞作品的风格特点。他强调情感的力量,希望给观众营造真实感,伊利亚·卡赞常常使用独特的导演技法、具有一定喜剧效果的道具等戏剧化手法,让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卡赞擅长将灯光、音乐及
布景进行结合,从而创造出特殊氛围,以此晦涩的传达人物的内心感受或本质。
主题风格
伊利亚·卡赞的作品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上,他希望能够通过强烈突出的情感震撼与清晰明确的主题思想唤起观众的社会意识,伊利亚·卡赞认为相比线索清晰的主题,模糊一点的主题会在电影结束后给观众带更多的思考。
叙事风格
伊利亚·卡赞的作品表现处强烈的舞台感,他通过人物内心或情感上的波动将细节事件贯穿成为主线,强调连贯的情绪记忆 ,同时善于将一些外在动作转为更加生动、富有象征意味的形体语言向观众传达角色的思想逻辑及其内心。伊利亚·卡赞的《
君子协定》《
荡姬血泪》等早期作品中都透露出多愁善感,且在风格上仍具有舞台感,而后他逐渐开始从视觉层面思考欣赏电影,逼迫观众直视人类行为中的矛盾真相。
演员选择
他喜欢选用更加熟悉的演员,若为演出效果的考虑而和不熟悉或缺乏经验的演员合作时候,伊利亚·卡赞会帮助演员分析角色人物,从而使人物更加丰满。他并不常选用类型化演员,喜欢选择相对不出名的演员或使用“方法派”的演员合作,伊利亚·卡赞认为这一类演员比那些已经有着许多荣誉的演员更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制作作品
参演电影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个人生活
1932年12月5日伊利亚·卡赞与莫莉·卡赞(Molly Kazan)结婚,1963年12月14日莫莉·卡赞离世;芭芭拉·洛登(Barbara Loden)与伊利亚·卡赞于1967年6月5日结婚,在1980年芭芭拉·洛登离世;1982年6月26日与弗朗希斯·鲁吉(Frances Rudge)结婚直至2003年,伊利亚·卡赞去世。
1955年,伊利亚·卡赞向妻子坦白他与
玛丽莲·梦露有染。
争议事件
伊利亚·卡赞25岁时加入
美国共产党,1950年至1954年美国兴起迫害亲共人员的“麦卡锡主义”运动,伊利亚·卡赞在一夜之间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同时还供出8名好莱坞同事和共产党战友,进而使上百人造迫害。面对舆论谴责,卡赞并不觉得羞耻,反而在《
纽约时报》上公开辩驳,声称自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所以他才必须站出来无情揭露和坚决抵制
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