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寄生
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的一种植物
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为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槲寄生属(Viscum)的一种常绿小灌木,又名寄生子、北寄生、冬青等。槲寄生在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均有分布,在中国除新疆、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外均产。槲寄生属于半寄生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300至800米左右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区,寄生在榆树、桦树山杨等树种的主干以及侧枝上。
槲寄生高0.3-0.8米;茎、枝皆呈圆柱形;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雌雄异株;果球形,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槲寄生除了自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可以寄生在榆树、桦树、山杨等阔叶树种的主干和侧枝上,其根可特化为寄生根从宿主身上获取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花期为4~5月,果期为9~11月。槲寄生对健康的植物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危害,但当其吸取的水分和物质太多时,会影响寄主生长,严重时会造成寄主的枝杆梢端枯萎,与寄主是典型的“偏利共栖关系”。
槲寄生的果实美丽,可作为园林建设的常绿植物使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参与城市绿化。槲寄生可作中药材入药,具中国药用典籍记载,槲寄生以其茎和枝叶入药,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等功效。此外,槲寄生在欧美国家有着特殊文化内涵,是欧美国家圣诞节期间常用的装饰物之一。
历史记载
槲寄生是中原地区著名的传统中药材,此药物历史悠久。在天宝之前,本草论著《神农本草经》中把槲寄生描述为在桑木耳,且味微苦,但此时的著作中缺乏对其形态的记载。《本草经集注》中首次对桑黄的寄主进行了初步记载,根据古籍中记载可知,桑上寄生的寄主不仅只有桑树一种,杨树和槭属同为桑上寄生的寄主,并且详尽的记载了桑上寄生的形态。在唐朝以后,《新修本草》中记载:“桑上寄生……寄生槲。”这是中国古籍中第一次出现槲寄生之名。关于槲寄生,在《本草纲目》《本草求真》《中国药学大辞典》等中国本草论著中均有记载。
形态特征
茎、枝
茎、枝均为圆柱形,分二歧或三歧、稀多歧地叉状分枝,节稍膨大,小枝的节间长5-10厘米,粗3-5毫米,干后有不规则褶皱。
叶片对生,稀三枚轮生,其质地呈现出厚革质或者革质,形状为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7-1.5(-2)厘米,叶片顶端为圆或圆钝,基部渐狭;基出脉3-5条;叶柄短。
槲寄生的花为雌雄异株;花序为顶生或腋生,长于茎的叉状分枝处;雄花序聚伞状,总花梗几无或长达5毫米,总苞舟形,长5-7毫米,通常具花3朵,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或无;雄花在花蕾期呈卵球形,长3-4毫米,萼片4枚,卵形;花药椭圆形,长2.5-3毫米。雌花序聚伞式穗状,总花梗长2-3毫米或几无,具花3-5朵,顶生的花具2枚苞片或无,交叉对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苞片阔三角形,长约1.5毫米,初具细缘毛,稍后变全缘;雌花在花蕾期呈长卵球形,长约2毫米;花托卵球形,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1毫米;柱头乳头状。
槲寄生果实为果球形,直径6-8毫米,有宿存花柱,其成熟后的果实呈现出浅黄色或者橙红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槲寄生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例如中国、俄罗斯、朝鲜和日本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槲寄生在中国大致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布,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可至中俄边界,此范围包含了中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新疆、西藏、云南、广东四省区除外。
生长习性
槲寄生主要生长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区,属于半寄生植物。槲寄生除了自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可以寄生在榆树桦树山杨阔叶树种的主干和侧枝上,它的根可特变成寄生根,使其能够直接与宿主的木质部导管相连接,从宿主身上获取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槲寄生的着生方式为单株簇生,并且在山地的向阳坡、平坡以及农田四周的次生林中数量较多。花期为4~5月,果期为9~11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种子传播
槲寄生的传播繁殖通常需要鸟类进行协助,在全球范围内,将槲寄生果实作为食物的鸟类众多,其中包括冬青鸟、太平鸟、棕头鸦雀等,这些鸟类均能够帮助槲寄生的种子进行传播。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三种:第一种为啄食传播,鸟类在进食时,将果子置于树枝上,鸟喙在啄取果肉后,种子粘在枝条上,以此进行传播;第二种为回吐传播,鸟类将槲寄生的果皮去除后,并不会将种子吞入腹中,而是向外吐出,由于果皮中含有黏性物质,使得吐出的种子粘在鸟喙上,鸟类在树枝上擦喙时,将粘在鸟喙上的槲寄生种子蹭到树枝上,由此进行传播;第三种为通便传播,被鸟类整颗吞入槲寄生的果实,在经过肠道消化后,种子随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并粘在树枝上,进行传播。
种子繁殖
槲寄生的种子在发芽时形成了胚根以及吸盘,侵入树皮后,将在寄主皮层以内产生分枝以及假根,同时还会产生垂直的次生吸根,次生吸根将经过寄主的形成层,继而进入木质部,进而获取寄主的水分和营养。槲寄生的种子,通过鸟类粘在寄主的枝条上后,并不会立马萌发,通常需要经过三至五年后才会萌发,长出新的槲寄生。
人工繁殖
在天然阔叶林或人工阔叶林中皆可对槲寄生进行人工繁殖,寄主树种可选用柳树、槭树、榆树等。选取新鲜的槲寄生种子进行接种。接种时间在11月效果较好。接种时需要将寄主树种的树干钻取接种口,深至木质部表面,然后将槲寄生种子的种皮脱落,放入接种口中。槲寄生发芽后在其生长季对寄主树木适当增加水肥。成熟的槲寄生在冬至春季采收。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槲寄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了它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等疾病。
观赏价值
槲寄生的果实非常漂亮,远观就像是长在树上的鸟巢,这在中国北方地区比较罕见,可作为园林建设的常绿植物使用。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槲寄生可尝试参与城市绿化。
物种危害
槲寄生对健康的植物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危害,但其吸取的水分和物质太多时,会使寄主的生长受到影响,严重时会造成寄生的枝杆梢端枯萎,但同一棵树上没有寄生的其他枝杆则完好无损。它不会给寄主带来任何的益处,是典型的“偏利共栖关系”。
相关研究
化学研究
通过酸提碱沉法从槲寄生中提取的总生物碱,不仅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原发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槲寄生醇提液能明显降低老龄大鼠脑组织MDA含量,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自由基代谢有关。槲寄生中的磷脂成分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这与槲寄生补肝肾、强筋壮骨等功效一致。
近缘种辨识
槲寄生与桑寄生都是中国的常见中药材。在中国古代,不少本草书籍均把槲寄生和桑寄生作为同一种植物进行记载,这让两种中药经常混淆,虽然两种植物药效相近,但其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均有所区别。桑寄生桑寄生科(Loranthaceae)钝果寄生属(Taxillus)川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
延伸文化
槲寄生在欧美国家有着特殊文化内涵,是欧美国家圣诞节期间常用的装饰物之一,有着战胜困难之意。英国人喜欢在圣诞节时把槲寄生悬挂在天花板上作为圣诞装饰,并且在当地还有一种习俗,即在圣诞节那天,凡是从槲寄生下走过或站着的女子,无论你认识或不认识都可同她接吻,以此表示圣诞祝贺和友好。据《布留沃成语与寓言词典》载,莎士比亚称槲寄生为“邪恶的寄生”,因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传说鲍尔达是被用槲寄生做的箭射死的,另外据说耶稣基督十字架也是用这种木头做成的。
参考资料
槲寄生 Viscum coloratum(Kom.)Nakai.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2023-03-12
槲寄生 Viscum coloratum(Kom.)Nakai.中外花语花趣词典.2023-03-12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形态特征
茎、枝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种子传播
种子繁殖
人工繁殖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观赏价值
物种危害
相关研究
化学研究
近缘种辨识
延伸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