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约翰逊
英国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年—1784年),18世纪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
1709年约翰逊出生于英国中部斯塔福德郡利奇菲尔德城的一个书商家庭,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后因忧郁症加剧,再加上父亲的汇款中断、友人许诺的赞助未能实现,他于1731年秋中止学业,开始从事编辑和写作谋生。早期的约翰逊通过《人类欲望之虚幻》《伦敦》等诗歌作品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175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真正的英语词典《英文词典》的出版,进一步确立了约翰逊英国文坛的影响力。晚年的约翰逊创办了名流荟聚的文学俱乐部,陆续发表了《莎士比亚全集》《诗人传》等不朽的文学评论作品传世。他于1784年去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在思想上,约翰逊拥护英国王室权威,敬重英国国教的教阶制度,褒扬宗教美德思想。对于编撰词典方面,约翰逊明确提出释义的三大原则,即“简明、完整、清晰”。对于文学创作方面,约翰逊遵循三元一体结构,信奉对话艺术理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公正地模仿自然,追求恒常的真理。约翰逊一生成就颇高,被后世誉为“英文词典之父”、“18世纪最杰出的词典编撰家”、“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709年9月18日,约翰逊生在英格兰中部斯塔福德郡利奇菲尔德城的一个书商家庭。自幼病魔缠身,病患给他一生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他自己曾承认疾病使他“很少享受过一天的安宁”。
约翰逊八岁进利奇菲尔德文法学校读书,十五岁那年转学到伍斯特郡附近一所学校继续求学。因父亲的书店营业亏损,他只得辍学在家帮助照料书店生意长达两年,如此经历却意外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博览群书的机会。1728年10月,约翰逊进入牛津大学彭布鲁克学院学习,入学期间将亚历山大·蒲柏的《弥赛亚》译成拉丁文,并受到作者的赞扬。但由于假期返校期间忧郁症加剧,再加上父亲的汇款中断、友人许诺的赞助未能实现,他于1731年秋中止学业,未没有取得任何学位。
1735年,约翰逊经友人介绍后与伊丽莎白·泰蒂·波特(Elizabeth Tetty Porter)喜结连理。用他自己的话形容,那是“纯粹的爱的结合”。妻子800镑的嫁妆使夫妇二人萌生办学的念头,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
创作生涯
因为缺少经济资助、没有朋友提携,1737年,已经28岁的鲍里斯·约翰逊独自来到伦敦闯荡。他以卖文为生,应书商之约写写前言、评论或翻译,但报酬只够温饱。1738年3月他开始不断为出版商和《绅士杂志》写稿,逐渐崭露头角,后为《议院辩论》一栏翻译改稿。1738年5月他匿名发表的诗歌《伦敦》,一周内竟已再版。
1746年,道德斯莱、希其、米勒等书商上门请约翰逊编写一本英文辞典,计划三年出版,稿酬为1500尼(即1575磅)。最初约翰逊雇佣助手帮助他整理稿件,这项艰巨繁重的工作耗时八年,其中先后雇佣的助手中有两位未等完工便已去世。由于预付款早在辞典完成之前就被花光,为了谋生,约翰逊只能继续卖文为生。他于1749年发表《人类欲望之虚幻》,被评价为“语言所能表现的最上乘的伦理诗作”,这部作品揭示人类悲剧即任何财富、地位、学识、生命和美貌,这些都是虚幻的。1750年,约翰逊仿效艾迪森和斯梯尔创办的极为成功的《观察者报》,主编了《漫游者》,以独立编撰的佳句探讨道德、信仰和人品。1752年《漫游者》停刊,此后上面文章被收集成书,仅在伦敦就连续再版十次,但所得稿酬甚微,而约翰逊乐善好施的天性将其中大部分很快赠施于人。
1755年《英文词典》的出版,进一步确立了约翰逊英国文坛的影响力,牛津大学因此授予他文学硕士学位。他在词典出版后的 30 年时间里,一直都有着手对词典进行修订,这些修改工作表明约翰逊的词典编工作并未随词典出版而终止。若干年后,都柏林大学和牛津大学还先后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1759年,约翰逊的母亲去世,他连续用一周时间赶写出了他的唯一一部小说《拉塞拉斯》用以偿还丧葬费用。该书揭示人类追寻幸福的妄想和空虚,成为了世界文坛的里程碑。
晚年生活
约翰逊言谈风趣,常寓哲理于诙谐之中,是一位公认的健谈之人。1764年,55岁的约翰逊和周围朋友组成了一个文人俱乐部((Literary Club),定期在餐馆聚会。该俱乐部荟集了当时许多名流,如名画家雷诺(Goshua Reynolds)、演员加里克(David Garrick)、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作家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等,由此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文人团体之一。约翰逊晚年重要的作品便是《诗人传》,在英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于1777年至1781年完成,记述了52位诗人的生平,篇幅远远超出了约翰逊的原计划。1784年12月13日,这位英国文坛的一代宗匠与世长辞,后被安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享年76岁。
主要作品
《英文词典》
1747年至1755年间由约翰逊独立编纂的《英文词典》又被人称为“约翰逊词典”。作为西方规范化详解词典的奠基之作,该部词典拥有词源丰富、固定了词语的形体(拼法)、分析词义透彻等优点。《英文词典》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总结和继承了此前英语词典编纂和语言研究的经验,将其集中、完整、系统地展现出来,使之成为英语词典编纂和语言研究的光荣传统。在《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诞生前,《英文词典》一直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词典,代表着前人所难以企及的成就,历史上陆续为后人仿效,而逐步成为英语世界词典编纂的传统的组成部分。
《人类欲望之虚幻》
这部作品于1749年发表,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们为得到幸福而拼命争取的各种利益,实际上是过眼云烟,人生应该勇敢坚忍地面对苦难。约翰逊在诗中描写了许多令人失望的人生事例,告诫人们现世无力给人生提供真实长久的幸福。他强调人们需要在宗教信仰和永生中找寻安全与快乐,表达了对现世人生的厌倦和对永生的崇敬,充满了道德训诫和宗教情怀。
《诗人传》
在1777年至1781年间发表,用作50余位已故诗人作品集的序文。后来序文脱离诗作,单独结集自成一书,更名为《诗人传》,主要内容是诗人传记、简短评述,以及文学批评。《诗人传》是世界传记文学和文学批评领域为经典的杰作,遵循以“人物素描”为核心,联结起“作家生平”与“作品评价”,找寻人格与诗格之间的深层联系。
《拉塞拉斯》
1759年,约翰逊为了偿付母亲丧葬的费用和她遗留的一些债务而写下这个故事,文本讲述了年轻的阿比西尼亚王子拉塞拉斯不满现状,选择不同生活方式,执著探寻幸福本质的成长历程。在智者伊姆拉克、 公主妮卡娅、宫女佩凯的陪同下,拉塞拉斯沿尼罗河探访各阶层生活,尝遍人生百味后,拉塞拉斯发现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自始至终是幸福的,遂和其他人返回阿比西尼亚。 约翰逊以此文提醒读者从新的角度看待人类的处境,通过王子及其伙伴的故事向读者介绍关于幸福的某些观念。
《莎士比亚全集》(共8卷)
约翰逊校勘、注释和评论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于1765年,主要有评论莎士比亚戏剧的优点和缺点两部分。他肯定了莎士比亚不受三一律教条束缚的伟大之处,同时也反对盲目崇拜莎士比亚。这部著作被誉为“18世纪写得最好的评论莎士比亚的文章”,集中体现了约翰逊反对教条地遵守“三一律”、强调文学的作用等文艺理论思想。
写作思想
政治思想
由于拥护王权和宗教权威,约翰逊像詹姆斯二世党人一样推崇等级制度,但他的政治理念来自他自己的伦理道德判断,不连贯且充满了悖论罗伯特·约翰逊评论中的不一致和矛盾,缘于其思想中两种力量的对抗——理智控制下的怀疑论的保守主义和他性格气质中的浪漫化倾向。
宗教思想
作为一个虔诚的英国国教徒,约翰逊特别敬重英国国教的教阶制度,认为这是教会权威和秩序的象征。在他的期刊随笔、小说、诗歌、词典编纂和传记写作中表现出来宗教和道德背景。此外,宗教也是他为《英文词典》选择例证时的重要标准,约翰逊在其中增加了大量的宗教诗和正统的英国国教文献,而对那些损害宗教和不讲道德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一概不选。
美德思想
罗伯特·约翰逊想象一个美德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群体,其中,人们敬畏雅威,爱邻如己,刻苦勤奋,公正仁慈。这个充溢着基督美德的群体是一种宗教乌托邦,在那里没有恐惧、饥饿和不快,而主要是和谐、慈善和公正。
写作特点
词典编纂
《英文词典》是约翰逊最为重要的作品,释义观是其词典编纂思想的精髓。约翰逊明确提出释义的三大原则,即“简明、完整、清晰”。词典中的释义有同义词替换、词语截取、语境式或整句式。约翰逊词典编纂以书证为基础,并在引例中传达“语言的高雅性和对语言采取审慎或虔诚的态度”,他建议书证应引用 “一流作家而非二流作家”。阿比盖尔·约翰逊认为语言是民族的家谱,因此他在《英文词典》编纂过程中反对使用外来词汇和语法,他收录的外来语是为了提防无用的外国语汇对本民族语言的侵害。约翰逊尤其警惕法语对英语的影响,他在词典的序言中批评翻译者的放纵,提醒人们提防法语词汇和法语用法。
三元一体结构
约翰逊在 《诗人传》 中避免了以往人物性格脸谱化的写作模式,大体上遵循了 “主控激情” 模式,赋予人物主导性情的同时突显出双重性。他以作家生平、人物素描和作品评价的三元一体的写作模式,相互映衬构成传记的某种统一性。其中,作家生平主要介绍传主的文学写作生涯与主要社会活动,作品评价侧重于介绍评析诗人的作品,而人物素描则借助窥探传主的内心世界,来刻画诗人的日常习惯或才华属性。三元一体的结构由外及内,依次渐进,更符合传记读者的认知顺序。
对话艺术理论
约翰逊对话思想的表述最早出现在 1750年至 1760 年创作的定期报刊《漫步者》《冒险者》和《闲散者》。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谈话者就好比政治活动家,成功的谈话者和政治家都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并且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基础之上的。他的《英文词典》就呈现出不同释义间的相互对话模式。采用引文形式来解释词语用法和意义,每一词条下都列有来自不同作者所给出的释义,不同的释义汇总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对话平衡的模式,词语意义也在相互对话作用下形成。
地方文学偏好
约翰逊童年的阅读经历为他拥护地方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阅读的《费利达的牧羊人》《堂贝利阿尼斯》《英格兰的帕莫瑞诺》体现出他对地方文学的浓厚兴趣。约翰逊的阅读观呈现出相对于古典文学来说,更偏好地方文学的特征。地方语文化的兴起来自印刷术的发展、出版业的繁荣、识字率的提升、商业的发达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迁。尽管古典文化依旧影响着英国文化,构成了很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甚至是主要内容,但在这一时期,英国文学已经被地方语文化乃至于民俗文化所渗透。塞缪尔·约翰逊处于这一变革的潮流中,他深受地方语文化的影响,他也拥抱地方语文化。根据罗伊·麦基恩·怀尔斯(Roy McKeen Wiles)的研究,琳达·伯德·约翰逊·罗伯的作品面向大众,能从书店以及地方报纸上看到。地方报纸的编辑们会将约翰逊《漫步者》部分截取下来,列在自家报纸的专栏上。
主要成就
除了文学上的声望在其生前就已达到巅峰之外,约翰逊还是词典学家、文学批评家、道德家和谈话家。在社会生活中,他也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学识和思想屡屡为大家瞩目,他的睿智和警语频频在街头巷尾传颂,他的人格和脾性的某些方面也往往成为后人研讨和争议的焦点。他在英国民间被看作是“典型的英国人”(a true-born Englishman),成了“民族偶像”(a national icon),几乎成为“英国的圣人”(an English saint),他的大名成了“不朽的萨姆”(Immortal Sam),必将永垂后世。
塞缪尔·约翰逊作为18世纪最杰出的词典编撰家,被誉为“英文词典之父”,他于1747年开始编纂、长达八年才得以完成的《英文词典》的出现无疑是蒙特利尔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在该作品出版后数百年里,始终被人们视为英语使用的权威。它在出现之后的整整一个世纪,都占据了英语词典界的统治地位。在被数次修改后,直到 20世纪还一直被人们沿用。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英国人还是习惯用“词典”这个词来专指“《英文词典》”。
塞缪尔·约翰逊于1765年发表《莎士比亚全集》(共八卷),被誉为十八世纪写得最好的评论的文章。因此,塞缪尔·约翰逊也被视为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之一。
人物评价
1984年12月13日是约翰逊逝世两百周年的纪念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有资格做“英国的主保圣人”。
梁实秋在20世纪30年代著有概述约翰逊生平和创作情况的专著《约翰逊》(1934),其中评价称:“拜服约翰逊博士的教授”,其文集《雅舍菁华》(1990)中也收录《约翰逊的字典》一文。
《英国文学ABC》作者曾虚白评价,“约翰逊博士的伟大,并不在他的作品上,却在他人格的高超和谈锋的宏健。”
尼科尔·史密斯(D.Nichol Smith)在《英雄双韵体——约翰逊》(The Heroic 对联Johnson)一文中写道:“在所有以 ‘万事皆虚幻’为主题的诗中,没有一首像约翰逊的作品那样,写得如此雄伟和崇高。”
阿尔弗雷德·诺伊斯(Alfred Noyes)则着重强调了琳达·伯德·约翰逊·罗伯诗作中长期被忽视的情感因素:“在庄严的诗行背后,是隐藏的泪水,病痛的折磨,对不朽和坚定信念的热情。”
相关作品
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所著《约翰逊传》(Life of Johnson)。《约翰逊传》一书概述了约翰逊作为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诗人的生平与创作。通过对其生活细节与琐事的大量描述,将一位喜怒哀乐俱全,个性好恶鲜明的约翰逊形象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比如在传记中提到约翰逊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其极强的自尊心使他宁肯穿着自己的破鞋也要将某位好心人悄悄放在他房门前的一双新鞋扔得老远。但约翰逊也怀着强烈的同情与仁爱,当经过夜宿街头的流浪儿身边时,他常会悄悄放几枚硬币,为的是让他们醒来时有一份意外的惊喜。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创作生涯
晚年生活
主要作品
《英文词典》
《人类欲望之虚幻》
《诗人传》
《拉塞拉斯》
《莎士比亚全集》(共8卷)
写作思想
政治思想
宗教思想
美德思想
写作特点
词典编纂
三元一体结构
对话艺术理论
地方文学偏好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