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环胡蜂(
食虫类:Vespa mandarinia)又称虎头蜂。它们属于膜翅目、胡蜂科、胡蜂属,体长30-50毫米,是个体最大的胡蜂种类之一。它们的头部宽而扁,腰细,腹部有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环状条纹,体表绒毛较少,毒性很强。
金环胡蜂属于社会性昆虫,会集群生活并筑巢,生活方式和其他胡蜂属昆虫类似。金环胡蜂性情凶猛,经常攻击其他昆虫,它们的猎物主要有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和蜜蜂。
金环胡蜂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如
日本、
韩国、
朝鲜、
印度、
尼泊尔等地,亦已进入
欧洲及美洲。在中国各地亦有广泛分布。它们主要栖息在温湿度适宜的中低海拔地区。
命名
最早发现并命名金环胡蜂的是英国博物学家史密斯博士(Smith,1852)。该物种俗名为虎头蜂。
形态特征
金环胡蜂头部橘黄色,胸部黑色,腹部黑褐色,每一腹节后缘有黄色条纹,腹节末端数节为黄色,体表绒毛较少。它们是体型最大的胡蜂之一,体长30-50毫米。
金环胡蜂头部正面投影为倒三角形,宽度较胸部窄,但略宽于前胸背板前缘。额部及颊部有稀疏的类似橘皮的刻点,仅沿头部后缘有棕色毛。
它们的头上有两只单引号形状的棕黑色巨大复眼,三只同色单眼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两触角窝之间有三角形平面隆起,额沟明显,颊部宽。触角粗大,支角突呈深棕色,柄节棕黄色,鞭节黑色。
金环胡蜂唇基略隆起,宽度大于高度,密布刻点,沿端部布有棕色毛。上颚根部宽,中央凹陷,呈倒三角形。颜色上部桔黄色,端部处呈黑色。端部下半部有3个齿,上半部为刃状,最上端有1短齿,上颚布有刻点和极短的毛。颊部宽度明显超过复眼宽度。
金环胡蜂胸部前缘中央略隆起,被中胸背板端部分开,肩角明显,前缘两侧黄棕色,其余均呈黑褐色,具较浅刻点,亦具黑褐色短毛。它们的翅基片呈棕色,内缘色暗,光滑,后缘稀布短毛。翅膀呈半透明的棕色,
前翅前缘色略深。金环胡蜂的前、中、后足之各节均呈黑褐色,仅膝部及前足胫节背面呈棕色。它们的爪光滑无齿。
金环胡蜂腹部除第6节背、腹板全呈橙黄色外,其余腹部各节背板均为棕黄色与黑褐色相间。第1节腹板全呈黑褐色,第2至5节腹板均为黑褐色,仅于端部有1棕黄色窄带。第1节背板与第2节背板两端橙色,中间黑褐色。第3至5节背板仅于端部边缘为橙色,基部为黑揭色。不同个体两色横带相间的宽窄经常略有差异。它们的腹部各节表面均较光滑,仅能略见浅细的刻点,均布有棕色绒毛。
雄蜂身体上绒毛略多,并常有棕色斑。雌蜂体长最大为50mm,职蜂体长为40mm,雄蜂体长39mm。金环胡蜂的
蛰针是由
雌性生殖腺演化而来,因此只有雌性有蛰针。
金环胡蜂的卵为白色长椭圆形,幼虫白色无足,蛹初期白色,后期逐渐变为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金环胡蜂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如
日本、韩国、朝鲜、印度、尼泊尔等地,亦已进入欧洲及美洲。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辽宁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浙江省、
湖南省、
四川省、
江西省、
福建省、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各地。
栖息环境
金环胡蜂主要栖息在温度湿度适宜的中低海拔地区,当温度超过44
摄氏度会导致它们死亡。在农业发达及绿地面积大、食物丰富的地区也多有分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在一天中金环胡蜂的活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凌晨5时开始活动,7-9时为第一个活动高峰期,18时左右为第二个活动高峰期,随后活动显著减少。
社会构成
金环胡蜂是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巢中个体不但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还有合作的关系。
金环胡蜂群中有明显分工现象,即专司产卵的
蜂王、专司交配的
雄蜂以及负责除产卵交配以外的其他工作的职蜂。
而职蜂又可分为采集食物的采集蜂和维持安全的巡逻蜂。如果金环胡蜂靠近后只环绕一圈便飞走即为采集蜂,但如果是近身打转即为巡逻蜂。巡逻蜂在蛰刺目标后会分泌警戒信息素,其他金环胡蜂会根据气味进行进攻,在
捕食蜜蜂属时这一行为尤为明显。
食性食物
金环胡蜂为杂食性,主要取食
鳞翅目幼虫及
直翅目、
双翅目、
膜翅目、
蜻蛉目等昆虫,并取食花蜜、树汁、水果以及含糖的昆虫排泄物等。
它们捕食昆虫时,一般不用蛰针进行攻击,而是用足抱牢后直接咬食。金环胡蜂之间会通过信息素共享猎物的位置,尤其在捕捉蜜蜂时这一行为更为常见。
繁殖与生长
每年1-2月份为
蜂王休眠期,它们一般选择干燥的
树洞或裂缝来越冬。到3月份蜂王从蛰伏中醒来,开始筑巢产卵。蜂王喂养第一批
美国白灯蛾时,继续筑新的巢室并产卵。第一批幼虫羽化后成为职蜂,再培养一批职蜂后,蜂王就开始专职产卵。职蜂不断觅食、筑巢、喂养幼虫,蜂群也逐渐壮大。
金环胡蜂将衔来树皮等纤维性组织通过咀嚼后,用口器分泌物粘合在一起筑成六角形小巢室并组成巢。巢的直径一般超过30-40厘米,大型的蜂巢直径近1米,其中会有多达9个巢脾,巢室的数量可达6000个左右。
金环胡蜂巢址多位于洞穴及树洞之中。蜂巢有外壳,当所在洞穴较大时,它们会将蜂巢的出入口缩小。在扩大巢穴时,金环胡蜂会把挖出来的新土堆积在洞口附近,这也是找寻它们巢穴的一个重要线索。蜂巢的出入口可能有一至三个。
每年的3-11月份为金环胡蜂繁殖活跃期,其中7-10月份为高峰期。每年10月,职蜂会开始筑王饼蜂巢,蜂王在其中产下的
受精卵孵化为准蜂王。它们羽化后飞出巢与
雄蜂交配,之后选择合适环境越冬,活下来的成为下一年的蜂王,开始进行新的生命循环。
金环胡蜂为
内生翅类,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从卵中孵化的幼虫们柔软白色无足,头部覆盖着黄色
甲壳质外壳,胸部和腹部没有明显分界。蜂王或职蜂会用嚼成糊状的猎物来喂养它们,幼虫长大后化蛹,羽化后变为成虫。职蜂从卵到羽化的整个生长过程需要40天左右。雄蜂和蜂王发育得比职蜂要晚,蜂王的发育速度相对来说最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金环胡蜂总体数量尚无确切统计,在其分布地数量较多,较为常见。
致危因素
金环胡蜂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的
捕食和杀虫剂造成的数量减少。
主要价值
金环胡蜂幼虫的
蛋白质含量较高,与其他动物食品比较,显著地高于猪肉、牛奶和
鸡蛋等食品。
金环胡蜂幼虫主要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所必需的。胡蜂作为一种可口的
昆虫食品,可在人们的膳食中与其它蛋白食品配合,相互补充,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
人工养殖
金环胡蜂人工
规模化养殖适于中国
云南省,其模式主要为放养,由于金环胡蜂需要的食物较多,因此养殖密度不宜太大,平均100平方千米的林地一般仅能养殖一巢。
危害及防治
由于金环胡蜂捕食蜜蜂,因此对养蜂业危害较大。可在蜜蜂巢前设立纱网,以避免金环胡蜂捕食蜜蜂。亦可通过拍打和用捕虫网直接灭杀金环胡蜂。
用涂药毁巢等方法对金环胡蜂杀伤效果明显,但可能会由于过度杀伤该种天敌动物而导致破坏生态平衡。利用诱捕器和糖水诱饵则可较为精准地捕捉消灭接近蜜蜂巢附近的金环胡蜂。
由于金环胡蜂毒性较强,其蜂毒的半致死量近略低于
金环蛇的蛇毒,成人被其蛰刺后易引起过敏反应以至危及生命。因此在遇到此种昆虫时要远离,不要逗弄及扑打。如不幸被蛰应及时就医,中毒较严重者应该使用抗体血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