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三七(
学名:
菊三七属 japonica (Thunb.) Juel),为
菊科(Asteraceae)菊三七属(Gynura)植物,又名三七草、土三七、菊叶三七等,分布于中国、
尼泊尔和
日本等国家,在中国产于四川、云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区。菊三七常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林下、山坡草地、山谷或林缘中,适合生长在湿润和荫蔽的环境中。
菊三七是高大
多年生草本,根块状,中空;基部和下部叶较小,椭圆形,中部叶具柄,叶柄基部有圆形;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顶裂片大,呈倒卵形,侧生裂片椭圆形,长圆形至长圆状线形;
头状花序多数,
花序梗细,被短柔毛;总苞钟状,花冠黄色或橙黄色,管部细,裂片卵形,顶端尖;
花柱分枝有钻形附器,被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棕褐色。花果期一般为8-10月。
菊三七全草可入药,味甘、味苦,性温,具有破血祛、止血止痛的功效。菊三七含有的
石竹烯类化合物可作为高级香料应用于多种领域,开发前景大。菊三七含有的不饱和
吡咯生物碱会引起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
四氢吡咯 alkaloid-related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综合征,PA-HSOS),PA-HSOS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肝脏增大、
黄疸、腹胀、食欲减退、乏力、双下肢水肿及
肝性脑病等。
名称由来
菊三七的叶片与菊花较为相似,肉质多汁,叶背色紫,并有三七(
学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 ex C. H. Chow)的功效,故有土三七、菊叶三七、紫背三七等名。散瘀止血,功效似当归,故又称
土大黄、
夏菇草等。
品种考证
菊三七的别名“土三七”最开始见于《
滇南本草》,《
本草纲目》记载了3种“三七”,
李时珍绘制了两小幅图片,把真正的三七及菊三七都记录在一起,其中一幅植株经比对后,非常符合菊三七叶有锯齿或羽状分裂,稀全缘,
头状花序呈盘状,
花柱分枝,被乳头状毛的形态特征,可确认为菊三七。
形态特征
菊三七为高大
多年生草本,株约高60-150厘米或更高。
根与茎
菊三七根粗大成块状,直径3-4厘米,有多数纤维状
根状茎直立,中空,基部木质,直径达15毫米,有明显的沟棱,幼时被卷柔毛,后变无毛,多分枝,小枝斜升。
叶
菊三七基部叶常在花期枯萎,基部和下部叶呈椭圆形,不分裂至大头羽状,较小,顶裂片大,中部叶大,具长或短柄,抱茎,叶柄基部有圆形具齿或羽状裂的叶耳;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羽状深裂,顶裂片大,长圆形至长圆状
披针形,侧生裂片有3-6对,椭圆形,长圆形至长圆状线形,顶端尖,边缘有大小不等的粗齿或锐锯齿、缺刻,稀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绿色或变紫色,两面被贴生短毛或近无毛;上部叶较小,羽状分裂,渐变成
苞片。
花
菊三七
头状花序多数,花茎枝端排成伞房状
复总状花序;每一
花序枝有3-8个头状花序;
花序梗细,长1-6厘米,被短柔毛,有1-3枚线形的苞片;总苞为狭钟状或钟状,基部有9-11片线形小苞片;总苞片线状披针形,1层13个,顶端渐尖,边缘干膜质,背面无毛或被疏毛。小花一般约50-100个,
花冠黄色或橙黄色,管部细,长10-12毫米上部扩大,裂片卵形,顶端尖;
花药基部钝;
花柱分枝有钻形附器,被乳头状毛。
果实
菊三七的瘦果颜色为棕褐色,呈圆柱形,具有10肋,肋间被微毛,长4-5毫米;冠毛白色,为绢毛状,丰富,易脱落。
物种分布
菊三七分布于中国、
尼泊尔、
泰国、
日本等国家,中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生长习性
菊三七常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沟边、林下、山坡草地、山谷、林缘或者屋舍旁肥厚湿润的土壤中,适合生长在湿润和荫蔽的环境中,以疏松肥沃的砂质
壤土最好。花果期一般为8-10月。
栽培技术
人工育苗
根茎繁殖
每年4月份栽种。先将根茎切开,留芽,芽与切口保持一定距离,田内开沟,按一定株距将根茎排放在沟内,芽尖向上,覆土层。
扦插繁殖
一般在6-7月高温多湿季节进行插繁殖,剪出一定长度的基枝斜插入沙土中,保持土壤湿润和适宜温度,约半个月左右生根,一个月左右可以移植。
组培繁殖
将菊三七离体叶片接种到诱导
培养基上,放置于
恒温箱中暗培养至诱导出白色致密愈伤组织,放入试管用荧光灯人工照光并保持一定温度培养,转移到培养基中分化出幼苗和根,等到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适应环境一周左右,移栽入以
松软土和
柏树下土为基质的花盆中,并覆上塑料薄膜并保持温度和湿度,一周后去除薄膜即可得到正常生长的菊三七植株。
田间管理
注意松土和除草,及时排水,6月中旬追肥。
采收加工
在7-8月间生长茂盛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随用随采。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菊三七全草可入药,味甘、微苦,性温,具有破血祛瘀、散血消肿、止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跌打肿痛,风湿痛,外伤出血,
便血,瘀血,血,崩漏,
经痛,产后瘀滞腹痛,疮
痈疽,虫蛇咬伤,
喉癣等。
经济价值
菊三七茎叶
芳香油的成分为
石竹烯类化合物,其常作为高级香料被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和精油等领域。
物种危害
菊三七中的不饱和
吡咯生物碱进入肝脏后,首先在CYP3A(
细胞色素P450)
催化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与蛋白结合形成吡咯蛋白加合物,从而导致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细胞,SEC)损伤,而SEC损伤标志着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
四氢吡咯 alkaloid-related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综合征,
人民军HSOS)的开始。其次,肝腺泡Ⅲ区富含CYP3A,而谷胱甘肽可对
吡咯生物碱的
代谢产物发挥解毒作用,从而导致此处谷胱甘肽严重减少,对SEC保护机制失衡,引起SEC损伤,导致PA-HSOS发生。
PA-HSOS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肝脏增大、
黄疸、腹胀、食欲减退、乏力、双下肢水肿及
肝性脑病等。
相关研究
促凝和抗疟
相关研究发现,菊三七的注射液对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与凝血酶较为相似,具有促凝的作用;菊三七的根含有的生物碱成分能引起大鼠和
家兔肝细胞坏死,具有抗疟的作用。
抗炎作用
相关研究发现,菊三七所含生物碱中的千里光宁碱成分和水液局部涂敷,对角叉菜胶或者热烫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具有抑制的效果,其具有抗炎作用。
局麻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蛙
坐骨神经丛、在体蛙坐骨神经
腓肠肌、
豚鼠皮丘、
脊蛙足蹼、兔椎管麻醉法证实,菊三七的水醇液具有明显的浸润、表面麻醉、及传导麻醉作用。
物种对比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把三七和菊三七记录在一起进行比较,易混淆,就其形态特征展开具体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