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征
有内在联系的一组临床表现或病理特征
综合征(syndrom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syn(“一起”“共同”之意)和dramos(事件),曾被称为“候群症”“综合病征”“综合症状”,指不同于独立疾病,但有内在联系的一组临床表现或病理特征。综合征与病不同,在于其仅是一组症状、一组体征或一组畸形,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
综合征大多病因未明,机理不清,且大多累及多个组织、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多样,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测指标,当症状不典型时易误诊。同时,综合征的治疗比较困难,大多综合征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经恰当及时治疗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若诊断治疗不及时,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包括了许多综合征,它们或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或以其致病因素命名,或以其突出的症状、体征命名,或以其主要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命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有肾病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唐氏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
综合征作为疾病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研究历史。1700年前中国古代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总结了中国战国时代以前的医学大成,其包括了很多综合征的雏形。19世纪至20世纪初,综合征陆续被临床医生发现报道。20世纪,随着医学的发展,经过临床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诊疗日臻完善。此后随着免疫学、免疫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综合征研究有了长足进展。
定义
综合征来源于希腊语syn(“一起”“共同”之意)和dramos(事件),并意为“同时发生或同时发生的事”(concurrence)。综合征是医学词汇里最古老的名词之一,可以追溯到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盖伦时代,就已被用于描述同时发生的一组症状。直到19世纪末,综合征的定义才被进一步予以限定,即是对一个疾病之病征集合的命名,系指一组同时发生的多个症状,或者是某种病变之各种征象的总和,通常病因不明或不确实。
2010年出版的《多兰医学词典》(Dorland'sm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第32版,W.B,Saunders Co)将综合征定义为“一同出现的一组症状”;“任何疾病情况中一些体征的组合”;“一组复合的症状”;“在遗传学中,为考虑其发病相互有关的多种畸形组合的一种类型”。综合征与病不同,在于其仅是一组症状、一组体征或一组畸形,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
医学上,当“症”和“征”并列时,“症”指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等,指病人自身感受到的不适;而“征”是体征,特指医生为患者检查时发现的异常变化。一个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可看作是由一个基本原因所引起的一组症候,并且它还包括好几项基本特征,在病人身上可以表现为多种具体疾病。就范围来讲“症”字不能充分反映“综合征”的内涵,因此叫“综合征”,而不是“综合症”。
命名
20世纪50年代前,综合征在医学文献中的出现日趋增多,是因为临床上出现了多个症状同时发生的疾病,涉及不同的或不相关的器官和组织,又缺乏对其病因及其关联的明确解释因此,对这些疾病的命名方式之一就是将数个病征词根片段加以连缀。因为对这种复杂症状目病因不明的疾病状态,难以用一个病名给予限定,所以均以“综合征”命名之。
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包括了许多综合征,它们或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或以其致病因素命名,或以其突出的症状、体征命名,或以其主要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命名,与心电学相关的综合征常以心电图异常或以电生理变化来命名,在遗传病学中由染色体畸变所引起者,常以染色体的编号及其畸形的情况来命名。
以疾病的解剖学或器官系统的病理状态命名
此种命名方法最常见,有代表性的命名如多囊卵巢综合症血小板降低(HEELP)综合征等,这种命名能较直观地表达疾病状态,容易理解。但又因常常以其英文字头(或词根)连缀而成,则需理解与记忆(如HEELP综合征)。最简单明了的则是将器官和病征构架起来命名,表达明确,如卵巢不敏感综合征、阴道斜隔等。
以人名命名
这种命名较常见,多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常有纪念意义。最多见的是以首次描述该综合征的医师名字命名;有时是同时或先后独立描述该病,难分伯仲,故形成不止一位,而是多位人名的联合。典型的例子是先天性无阴道,英文名称叫MRKH syndrome,即Mayer-Rokitansky-Kuester-Hauser syndrome,由多位医师的名字命名,该病由德国解剖学家和医师Mayer在1829年和1938年分别报道了1例。1910年Kuester首次对该组病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已发表的个案进行了文献回顾。1961年,Hauser和Schreiner首次将其命名为MRKH综合征,而其后由于Hauser描述了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联合肾脏、骨骼、耳和心脏畸形的病例,并将其与单纯的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分别讨论,促成了MRKH综合征的分型。此后,将该组病征命名为MRKH综合征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人名命名的综合征或疾病已为时间和大众所认可,如贝赛特氏症(Betheetsyndrome,1937年,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特纳综合征(Turersyndrome,1938年)、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1866年)等。然而,随着新综合征的增加,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相同姓氏的不同学者报道不同疾病,同一学者对多种疾病进行描述,还有关于“谁是首次描述者”的争议等,引发了不便和纷争。因此,从1960年之后,此类命名逐渐减少。
以致病因素命名
此类综合征直接以其所知的致病因素命名,显示其重要而明了,如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S)、艾滋病(AIDS)、已烯雌酚(DES)综合征等。
分类
传统的或经典的综合征
传统的或经典的综合征多已被公认和熟悉,如特纳综合征、席汉(Sheehan)综合征等。这类综合征在临床上公约俗成,经常应用,意义明确,一般不进行过多解释。
对经典综合征的新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发生、发展认识的深人,一些经典综合征的内涵,甚至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这是伴随妊娠而发生的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的一组病征。由于其确切病因不清,开始称其为“妊娠中毒症”,虽然并未找到“毒素”,却出现了许多发病学说,临床上又几易其名,数变其类。又如围绝经期综合征,随着人们对人口老龄化以及中老年妇女生命质量的关注和研究的广泛深入,所涉及的不仅是内分泌学,还有心脑血管、骨代谢以及精神心理等方面,此外又将此围绝经期分为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时间跨度增加,涉及问题与处理对策的深化和细腻,已经不是先前所称的“更年期综合征”能表达,故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采用“围绝经期”替代“更年期”一词,先前的“更年期综合征”随着更替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新的综合征
随着临床认识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综合征,如过度水化综合征(TURE),最初发生在前列腺电切术中,后由于宫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TURE时有报道,为液体灌注所致的血容量过多、低血钠等引起的严重反应,甚至可导致死亡,并成为宫腔镜手术十分重视的并发问题。又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虽然既往在一些促排卵治疗中也有发生,但由于人工助孕技术的发展,使用促性腺激素超促排卵而诱发腹胀、腹水、胸腔积液、少尿及低血容量等一系列候群症,发生率明显增加,成为助孕技术中的一大险情,有时甚至要终止来之不易的妊娠。新的综合征的出现是临床认识的进步,但也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
泛化概念的综合征
泛化概念的综合征,如“卵巢上皮性癌三联征”(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以腹胀及以往月经障碍为特征)、“原发性输卵管癌二联征”或“输卵管癌三联征”(阴道流水或水样分泌物、腹痛及盆腔包块)。在这里,综合征更具有警示作用,以引起医生和患者对恶性肿瘤的重视,至少应该做相应的检查。
特点
临床意义
历史
综合征作为疾病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研究历史。综合征的发现、认识和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是医学的一个缩影。
1700年前中国古代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总结了中国战国时代以前的医学大成,其包括了很多综合征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灵枢·脉经》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该症即为现代医学的白塞综合征。
从近代150多年医学发展史看,综合征研究经过发现认识、总结完善、深入探索三个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综合征陆续被临床医生发现报道。如口干燥症于1892年由Micklicz首先报道,曾被称作“Micklicz综合征”;Ascher综合征早在1817年Beers已有描述;1922年Weil报道Albright综合征;Garrd在1906年首先描述色素失禁症,又名Bloch-Sulzberger综合征;1937年,土耳其眼科医生Hulushi Behcet对白塞综合征进行了报道,首先将其看作一种综合征。现阶段临床上的综合征大部分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磺胺胰岛素、青霉素等药物用于人类疾病治疗外,血压计、X线用于人类疾病诊断,医学的发展加快了步伐,经过临床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诊疗日臻完善。1930~1933年Sjögren对干燥综合征(Sjögren综合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报道,干燥综合征被人们逐步深入了解,其临床表现复杂,典型症状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重要内脏器官如肺、肝、胰、腺、肾脏及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早在1769年Morgagni就对外阴克罗恩病进行了描述,但直到1932年Crohn对克罗恩病作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中国1951年郭绍伦首先报道后,相关报道日益增多,1984年安子元等收集634例克罗恩病进行总结分析。这些研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深入探讨克罗恩病奠定了基础。
此后半个世纪,各种先进技术在医学上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到达分子水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结合越来越紧密,人们从分子水平对疾病的病因、治疗进行探讨,其影响渗透到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就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提出了若干学说(如通过基础研究提出贝赛特氏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缺陷等学说),开拓了新的基础研究思路,并有重点地开展综合征基础、临床实验工作,为提高其诊断率及治愈率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旧的病种被进一步认识,一些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明确后,被赋予新的病名,如艾滋病曾命名为“慢性淋巴结综合征”现已明确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病范畴的独立性疾病,被新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同时由于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提高深化,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新的病种不断发现,如库欣综合征在20世纪50年代仅有少数病例报道,而后报道逐渐增多,这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医学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很大关系。
临床常见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由多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引起,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有:①大量蛋白尿:超过3.5g/d;②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小于30g/L。③水肿:典型病例为高度体位性水肿,并常伴浆膜腔积液;④高脂血症:脂质增高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病程及复发频率明显相关。⑤常出现以下并发症:营养不良、感染、肾小管功能减退、急性肾衰竭、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加速发展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该病又名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916年由Guillian和Barre两位学者最先报道,因此也命名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疾病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治疗有效。该病包括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Miller-Fisher综合征、急性泛自主神经病和急性感觉神经病等亚型。
GBS确切病因未明,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此外还可能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肺炎支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IV感染相关。较多报告指出白血病淋巴瘤、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者有红斑狼疮、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病常合并GBS。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也称更年期综合征,指女性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状。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竭,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减少而引起。进入围绝经期的标志是40岁以上的女性在10个月内发生两次相邻月经周期长度的变化≥7天,终点为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表现如下:
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也称Dow综合征(DS)、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是发现最早、最常见的染色体病。英国医生John Langdon Down(1866年)首先描述该病,故命名为Down综合征。该病具有母亲生育年龄偏大和单卵双生的一致性两个特点。在建立了人类染色体分析技术后,法国细胞遗传学家Jéróme Lejeune(1959年)首先证实该病的病因是多了一个小的G组染色体(后来确定为21号常染色体)。
DS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1/1000~2/1000,发生率随母亲生育年龄的增高而升高,尤其当母亲年龄大于35岁时,发生率明显增高。有资料表明父亲的年龄也与该病发病率有关,当父亲年龄超过39岁时,出生患儿的风险将可能增高。DS患者有多种临床表现,其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患者的IQ值在20~60之间,平均为40~50)、发育迟缓和特殊面容。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S)既往称“X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指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综合征。MS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增龄趋势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65岁以前MS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在65岁以后则女性高于男性。
MS病因暂不明确,①肥胖和脂肪组织功能障碍;②胰岛素抵抗;③一系列独立因素(如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起源的一些分子)引起高血压、高凝状态、脂蛋白代谢老化和功能障碍等。多数学者认为核心是胰岛素抵抗,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倾向在中年人集聚,引起脂质代谢异常、向心性肥胖、血压升高、糖代谢异常。
MS临床表现与心血管疾病有关:①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②胰岛素抵抗,可伴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③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④血脂紊乱(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⑤高血压;⑥高尿酸血症。⑦血管内皮功能缺陷、低度炎症状态及凝血和纤溶异常。
参考资料
症候群.花瓣网.2024-02-25
唐氏综合征(21 三体).默沙东资源库.2024-02-24
目录
概述
定义
命名
以疾病的解剖学或器官系统的病理状态命名
以人名命名
以致病因素命名
分类
传统的或经典的综合征
对经典综合征的新认识
新的综合征
泛化概念的综合征
特点
临床意义
历史
临床常见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围绝经期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