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
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干燥综合征(Sjögren 综合征,SS)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及进行性外分泌腺体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舍格伦(Sjögren)报告了19例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均伴有口干燥征,部分患有慢性关节炎,他推断该病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的疾病,故将其命名为Sjögren综合征。1965年,布洛赫(Bloch)等通过对62例患者的分析,首先提出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这一概念,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等内容。
干燥综合征起病多呈隐匿和慢性进行性,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该病在局部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痛、眼干涩等,还可累及内脏器官出现如乏力、低烧、紫癜、关节痛、肾脏损伤、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表现,主要与被破坏腺体的外分泌功能减退有关。该病诊断需借助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干燥症检测、血清抗SSA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唇腺活检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综合病史综合判断。干燥综合征的治疗需多学科合作,不仅是缓解患者口、眼干燥的症状,更重要的是终止或抑制体内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保护外分泌腺体和脏器的功能,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联合用药,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羟氯喹环孢素A、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他克莫司等。
2023年,调查显示干燥综合征为全球性疾病,中国患病率为0.33%~0.77%,好发于中老年人,且以女性多见。该病病变仅局限于唾液腺、泪腺、皮肤黏膜等,外分泌腺体者预后良好。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如治疗不及时,病情可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命名
1892年,米库利兹(Mikulicz)报告1例双腮、双颌下腺、泪腺肿大患者,在腮腺活检组织中显示有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当时称为Mikulicz综合征。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舍格伦(Sjögren)报道了19例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都伴有口干燥征,其中13例患有慢性关节炎。尽管当时他未对这类疾病进行命名,但他推断该病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的疾病,且多发生于妇女,故将其命名为Sjögren综合征。1953年Morgan和Castleman研究得出结论,Mikulicz综合征和Sjögren综合征属同一种疾病。1965年,布洛赫(Bloch)等通过对62例患者的分析,首先提出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这一概念,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等内容,并发现本病与淋巴瘤有一定的联系。1981年,蒙特博普(Montborpe)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分型
干燥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干燥综合征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 综合征,pSS),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往往是其他结缔组织疾病诊断明确基础上而继发的口眼干燥等症状,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病因
干燥综合征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干燥综合征患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频率增高,HLA-B8、DR3和DRw52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亲属患该病的危险性高于正常人群。原发性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HLA抗原显示出不同频率,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多为HLA-DR3遗传素质,继发性患者与HLA-DR4密切相关。此外,EB病毒、逆转录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可能诱发干燥综合征。由于干燥综合征多发于女性,故雌激素水平高可能参与了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和病情进展。
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来说,外周血T细胞减少、B细胞过度增殖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人免疫异常的最突出特点。异常增殖的B细胞分化浆细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尤其是抗SSA和SSB抗体。除自身免疫反应外,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还伴有明显的炎症过程,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造成组织损伤,尤其在外分泌腺体
流行病学
1982-2003年期间,研究人员调查希腊西北部人口约50万的特定地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以及死亡率和存活率,共确定了422起病例。病例的男女比例约为1:20,女性患者人数是男性的20倍,诊断时的平均年龄约为55岁,男性在46-55岁年龄组和女性在56-65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更高。根据样本检查,以及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的研究,该病患病率在0.3%-0.6%之间。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6.6%,10年生存率为92.8%,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202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为全球性疾病,中国患病率为0.33%~0.77%,好发于中老年人,且以女性多见。
病理生理学
干燥综合征病理主要包括特征性淋巴细胞浸润,冷球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众多并发症。干燥综合征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代表,表现为腺体导管扩张、狭窄及腺体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唾液腺上皮细胞破坏和萎缩。类似病变还可出现在其他外分泌腺体,如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和阴道黏膜,以及肾小管、胆小管、胰腺导管等具外分泌腺体功能的内脏器官。
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多呈隐匿和慢性进行性,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长期疲劳乏力是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主诉之一。
局部表现
口腔干燥症
唾液腺病变可引起下述症状:
口干:近80%的病人主诉口干,严重者需频频饮水,进食固体食物需以水送下。口干燥症轻者仅为唾液黏稠感,易被忽视。较重时唾液减少、自觉口干频频饮水。所谓“饼干”试验阳性,即指当吃一片咸饼干时,若不同时喝水便觉咀嚼和咽下困难。舌红、唇裂,口角干燥裂,口腔疼痛并影响味觉和嗅觉。
②猖性龋病:由于缺乏唾液的冲洗,牙齿逐渐变黑,继而呈粉末状或小片破碎脱落,最终只留残根,称为“猖獗”。常并发口腔念珠菌病感染。
唾液腺炎:以腮腺受累最常见,约50%的病人有间歇性腮腺肿痛,累及单侧或双侧,可自行消退,持续肿大者应警惕淋巴肉瘤的可能。少数病人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
④舌:表现为舌痛,舌面干、裂、潮热舌乳头萎缩,呈“镜面舌”样改变。
干燥性角结膜炎
因泪液分泌减少而出现眼干涩、异物感、磨砂感、少泪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因泪腺肿大表现为眼睑肿胀,角膜干燥严重者可致角膜溃疡,但穿孔失明者少见。
其他
鼻黏膜腺体受累引起鼻腔干燥和嗅觉下降;咽鼓管干燥和脱屑可导致浆液性中耳炎声带腺体分泌减少可出现声音嘶哑;SS主要见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女性,女性外生殖器阴道干燥,萎缩,有时伴烧灼感,可有外阴溃疡,易继发阴道念珠菌病
系统表现
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烧等,约2/3的病人出现其他外分泌腺体和系统损害。
皮肤血管炎
与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相关。紫癜样皮疹最为常见,可见于至少1/3患者。紫癜大小不等,一般直径在1~4mm,散在性分布或融合成片,消退后有色素沉着。紫癜主要分布于下肢,重者可见于臀部、腹部及上肢。少数患者有结节红斑、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和皮肤溃疡
肌肉骨骼
约80%的病人有关节痛,其中10%者有关节肿,多不严重,多数可自行缓解,发生关节破坏者极少;有些病人的关节表现和类风湿关节炎非常相似。3%~14%的病人有肌炎表现。
30%~50%的病人有肾脏损伤,主要累及远端肾小管,表现为因肾小管酸中毒引起的周期性低钾性麻痹,严重者出现肾钙化、肾结石肾性尿崩症及肾性骨病。近端肾小管损害较少见。部分病人肾小球损害较明显,可能与淀粉样变、免疫复合物沉积、药物不良反应等有关。
呼吸系统
上、下呼吸系统均可受累,表现为鼻干、干燥性慢性咽炎、干燥性气管/支气管炎,引起干咳,小气道受累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肺部X线异常见于20%~30%患者,CT片示肺间质纤维化或肺部浸润阴影,偶见胸膜炎,典型肺部病变为肺大疱。肺功能可有弥散功能障碍、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另有小部分患者出现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消化系统
因黏膜层外分泌腺体破坏出现食管黏膜萎缩、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等非特异症状。肝脏损害见于约20%的病人,临床上可无相关症状,部分病人并发免疫性肝病,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见。部分病人出现亚临床胰腺炎,导致慢性胰腺炎者亦非罕见。肝大(25%~28%),约半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有干燥症状,晚期尤为多见,其中10%的患者合并有典型干燥综合征。15%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可伴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20%的患者有小肠吸收功能低下。
神经系统
见于10%的SS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累及感觉神经纤维,表现为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和多发性单神经炎,常有下肢麻痹、疼痛。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常与高球蛋白血症相关。中枢神经的各个水平都可出现病变,并且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因此临床表现多样,如单发或多发脑神经炎、偏瘫、偏盲、癫痫、精神意识障碍多发性硬化症样病变、严重的认知障碍阿尔兹海默症样病变等。亦有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视神经脊髓炎的报道。
血液系统
可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和(或)血小板减少。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人发生淋巴瘤的危险较普通人群高近40倍,多为大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持续腮腺肿胀、新近出现的白细胞减少、贫血、单克隆球蛋白、原有自身抗体消失提示可能发展为淋巴瘤。
5%~10%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其中至少50%在病程中内脏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干燥综合征患者在出现淋巴瘤前可有巨球蛋白血症和单克隆高γ−球蛋白血症,当出现腮腺、脾脏、淋巴结的持续肿大,并有咳嗽、呼吸困难、单侧的肺部肿块以及持续性的雷诺现象时,须警惕淋巴瘤。
甲状腺疾病
近45%的病人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见于10%~15%的SS患者。偶见甲状腺炎。约20%患者的抗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微粒体抗原水平增高,说明亚临床的甲状腺功能受损较为普遍。
冷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冷球蛋白血症与B细胞长期活化相关,淋巴瘤发生的风险增高,可出现冷球蛋白相关血管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预后欠佳。其类型通常为同时存在Ⅱ型、Ⅲ型冷球蛋白的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
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及其他常规检查
20%的病人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型,16%的病人出现白细胞减低,13%的病人出现血小板减少。通过氯化铵负荷试验可发现约50%的病人有亚临床肾小管酸中毒。60%~70%病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自身抗体
即使在无关节症状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也可达75%以上,多见于继发性SS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者。ANA阳性占50%~80%,常见核型为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仁型;抗SSA和SSB抗体分别见于约80%和50%患者。由于抗SSA抗体可出现于其他疾病,抗SSB抗体对诊断更具意义。当二者均为阳性时,应首先考虑SS的可能。免疫球蛋白以IgG最明显,亦可有IgA和IgM增高。大部分患者血沉显著增快。抗胃壁细胞抗体30%阳性;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10%阳性。多数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当发生淋巴瘤时,高球蛋白血症可转为正常或减低,多克隆性可转为单克隆性。
泪腺功能检测
涎腺功能检测
唇腺活检
淋巴细胞聚集≥50个即为1个灶,每4mm2唾液腺组织中有≥1个灶,则为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其他如腺体萎缩、导管扩张、其他炎症细胞浸润等非特异表现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唇腺活检的标准操作如下:
1.患者仰卧于牙科检查椅上,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2.选用盐酸阿替卡因或2%利多卡因行下唇术区局部浸润麻醉。固定患者下唇,暴露手术部位,选下唇内侧血管欠丰富处为佳,在黏膜上切开一个0.5~1cm的水平切口或梭形切口,切口刚好穿透上皮,唇黏膜的初始切口不超过上皮层,将腺体从周围筋膜中钝性剥离,用虹膜剪从手术区域切除腺体组织,置入甲醛水溶液液中固定送检。建议至少取4个唾液腺,如果唾液腺很小(\u003c2mm),应取6个腺体,最小腺体表面积为8mm2。
3.缝合切口2~3针,局部消毒,压迫切口。术后可给予患者止痛药,氯己定等漱口水含漱每日三餐后,使用10天。建议患者在伤口愈合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1周。1周后可拆线。
诊断
该病诊断有赖于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干燥症检测、血清抗SSA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唇腺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后两项特异性较强。
2002年美欧共识小组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2002年美国欧洲共识小组修订的AECG标准是最常用的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在中国的干燥综合征人群中,该标准的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97.8%,具有良好适用性。但必须除外头、颈、面部放疗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艾滋病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抗乙酰胆碱药物的使用(如阿托品、莨菪碱、溴丙胺太林、颠茄等)及IgG4相关疾病。
201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临床合作联盟制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201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临床合作联盟(SICCA)制订了SS分类诊断标准,具有SS相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如能满足下述三项标准中至少两项即可诊断SS:
(1)血清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或类风湿因子阳性,同时伴抗核抗体(ANA)\u003e1:320;
(2)干燥性角膜炎,OSS≥3分;
(3)唇腺活检组织病理示,局灶性淋巴细胞性唾液腺炎,其灶性指数\u003e1个淋巴细胞灶/4mm2(4mm2组织内至少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
干燥性角膜炎的诊断:患者无每日使用眼药水治疗青光眼,及既往五年内未做角膜手术或眼睑整容手术。
针对2002年SS国际分类标准中,主观条件(如眼干、口干)与血清学指标、唇腺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角结膜染色相关性低,SICCA制订的SS分类标准提出,应用血清学、眼染色、唾液腺检查这三项客观指标评估SS,满足三项中的两项即可诊断SS。
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联合制订的干燥综合征分类诊断标准
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基于AECG标准和2012年ACR标准,推出了2016年ACR/EULAR分类标准。这个新标准将口腔和眼部症状纳入诊断标准,并增加了腺体外表现的重要性。此外,该标准强调唇腺活检血清自身抗体的重要价值。该标准的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5.0%。这个新标准在诊断标准的验证分析和临床试验入组中都适用。其内容如下:
人选标准:至少有眼干或口干症状之一的患者,即下列至少一项为阳性:
(1)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
(2)眼中反复沙砾感;
(3)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
(4)每日感到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
(5)吞咽干性食物需要频繁饮水帮助。
排除标准:可能有重叠的临床表现或干扰诊断的试验结果,出现下述疾病,应予排除:
(1)头颈部放疗史;
(2)活动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3)艾滋病(AIDS);
(4)结节病
(6)移植物抗宿主病;
(7)IgG4相关疾病。
满足上述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者,且下述五项评分总和\u003e4分者诊断为SS:
(1)唇腺灶性淋巴细胞浸润,且灶性指数≥1个灶/4mm2,计3分;
(2)血清抗SSA抗体阳性,计1分;
(3)至少单眼OSS\u003e5分或VanBijsterveld评分\u003e4分,计1分;
(4)至少单眼Schirmer试验≤5mm/5min,计1分;
(5)未刺激的全唾液流率≤0.1ml/min(Navazesh和Kumar测定方法),计1分。常规使用胆碱能药物的患者应充分停药后再进行上述第3、4、5项评估口眼干燥的检查。
该标准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95%,在诊断标准的验证分析及临床试验的人组条件中均适用。
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年女性,常伴发热、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关节肿痛,血尿、蛋白尿常见,血清学检查有特征性的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低补体血症;出现明显口眼干症状、肾小管酸中毒者少见。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以对称性多关节肿痛、晨僵为突出特点,除类风湿因子阳性外,还会检测到特异性较高的抗CCP抗体,关节病变是进展性的,X线检查能看到关节破坏,晚期可出现特征性的关节畸形;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人的关节症状远不如类风湿关节炎明显和严重,极少有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受限。
其他原因引起的口眼干
老年性腺体功能下降、糖尿病或药物所致,可通过病史来鉴别。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口干、眼干症状,一些病人会出现下肢紫癜和血清冷球蛋白,易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混淆。但血清抗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抗SSA/SSB抗体阴性可鉴别。
lgG4相关疾病
lgG4相关疾病是一组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和组织中出现表达IgG4的浆细胞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泪腺、腮腺肿胀,还可出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等。
治疗
该病的治疗需多学科合作,不仅是缓解患者口、眼干燥的症状,更重要的是终止或抑制体内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保护外分泌腺体和脏器的功能。
一般治疗
患者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及药物的用法和不良反应。应停止吸烟、饮酒,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减少齲齿和口腔继发感染的可能,并且某些药物如阿托品、利尿剂、抗高血压药、雷公藤等可加重口、眼干燥,应尽量避免使用。
局部症状的治疗
口干燥症
该病患者必须接受定期口腔健康监测和护理,预防牙周病。根据唾液腺受损程度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
(1)轻度腺体功能受损使用非药物刺激唾液腺分泌,可通过咀嚼无糖口香糖结合唾液替代品、润滑剂和/或机械刺激。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局部治疗可以缓解口干症状。建议外用氟化物预防龋病,如含化物的洁齿剂凝胶等。
(2)对中至重度腺体功能受损但具有残余唾液腺功能的患者(通过检测刺激的唾液流率评估残余唾液腺功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首选口服毒蕈碱激动剂,如毛果香草碱或西维美林。毛果芸香碱5mg,每日3次(每日剂量15~20mg),可增加涎液流率。不良反应包括出汗、频繁排尿肠激惹。此外,环戊硫片、溴己新片和氨溴索片等亦可增加外分泌腺的分泌功能。
(3)重度腺体功能受损且无残留唾液腺分泌功能者,建议使用人工涎液替代治疗。人工涎液有多种制剂,含羧甲基纤维素钠、黏液素(mucin)、聚丙烯酸(polyaerylie acid)、黄胶原蛋白(xanthan)或亚麻仁聚多糖(1inseed polysaechride)等成分。
眼干燥症
眼干燥的评估通常依赖三个特征,泪液功能、泪液成分及眼表改变。与口干燥症相同,干眼症的治疗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对每种治疗的反应不同而变化。
预防性措施:如避免减少泪液产生的全身性药物、保持良好的睑缘卫生可以缓解轻微的或间歇性症状,当症状仍不能控制时,每天至少使用两次人工泪液。一般建议使用含有透明质酸盐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且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润滑油膏通常只在睡前给药,以免长期使用损害视力。干燥性角结膜炎或难治性或严重眼干燥症,局部使用含环孢素A滴眼液及自体血清处理。激素类滴眼液,应由眼科专科医生指导短期内使用(不超过2-4周)。
系统症状的治疗
皮肤症状
皮肤症状(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血管炎):局部使用激素是治疗皮肤环状红斑的主要手段,全身激素治疗主要针对广泛或严重的病变。血管炎多选用全身激素治疗,激素减量过程中可加用硫唑嘌呤、霉酚酸和甲氨蝶呤免疫抑制剂
关节
关节痛/关节炎: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羟氯喹治疗。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短程使用小剂量激素,以缓解关节剧痛等症状。其他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
肌肉受累
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是根据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对SS合并肌肉受累进行分级,SS患者低活动性的肌痛,不伴肌无力和肌酸激酶升高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而中高活动度的患者,激素仍作为SS相关性肌炎的一线疗法。
其他免疫抑制剂通常同时用于高疾病活动度的患者,既可以增加疗效,又可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是甲氨蝶呤(初使每周7.5~15mg,最高25mg/周),可与激素联合使用。当该疗法无效时,可用硫唑嘌呤、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环孢素A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等替代。此外,利妥昔单抗可单独使用或与激素联合使用。
肾脏受累
大多数患者通过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可预防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激素是治疗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主要疗法。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诱导期以激素静脉冲击治疗,随后口服。肾炎达到缓解后可予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维持。其他如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和霉酚酸酯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但尚无指南推荐其可用于SS的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尚存争议,但其仍用于一些SS相关性肾炎患者。
间质性肺炎
该病患者的间质性肺炎通常较轻,无须治疗。对CT确诊的肺组织\u003c10%的异常及无呼吸症状时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CO)\u003e65%的患者,建议每6个月进行1次评估。病情严重和进展较快的患者可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可选择霉酚酸酯和硫唑嘌呤,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可考虑使用。另外,吸入型激素和β2-盐酸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用于肺部受累患者,但其疗效尚未在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获得证实。
神经系统受累
经验性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如有必要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SS合并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可单独给予全身激素治疗(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或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以诱导缓解,加用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进行维持治疗。如患者存在与视神经脊髓炎相关的自身抗体(即靶向髓鞘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糖蛋白和水通道蛋白4的自身抗体),须密切随访。根据SS的严重程度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包括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和口服药物,如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甲氨蝶呤
血液系统受累
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血小板严重减低需给予激素治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0.5~1g/d)或者作为诱导缓解治疗。对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静脉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0.4g·kg-1·d-1,3~5天,需要时可重复使用。
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相关全身症状的治疗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使用激素(通常在初期使用冲击疗法)、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对全身性血管炎,血浆置换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可获得良好效果。
其他
对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患者应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同时SS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且有严重的关节炎和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及相关淋巴瘤,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如抗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和抗CD22抗体进行B细胞清除治疗以改善病情。
预后
该病病变仅局限于唾液腺、泪腺、皮肤黏膜等外分泌腺体者预后良好。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如治疗不及时,病情可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出现肺纤维化、中枢神经病变、肾功能不全、恶性淋巴瘤者预后较差。
历史
中医源流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燥”的致病特点及表现。《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指出燥邪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人体脏腑、清窍、肌肤失去濡养,表现出喜呕、善太息、心胁痛,甚至出现唾液减少、身无膏泽滋润等症状。隋唐宋时期医家对“燥”病机、治法的认识有了一定发展。《诸病源候论》对于“燥”的病机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且首次以“燥”“湿”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提出“血燥”“脏燥”的概念。明清时代,关于“燥”的论述更加丰富,诸多医家对“燥”开展了更加详细的研究。明代医家虞抟在《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医学正传》中以“燥证”为名设立专篇论燥,初步从内外分论燥证,内燥则“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骸”,外燥则“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
近代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彼时由于中医学对疾病的命名是依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中医界对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名尚无统一认识,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名称。1983年傅宗翰提出将“燥毒”作为干燥综合征的病名,取自《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太阴在泉,燥毒不生”;1985年赵丽娟等认为本病应属“虚劳”范畴,提出补脾益气及阴阳双补的治则;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痹病杂谈·燥痹论治》中首次提出“燥痹”一名,1989年中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采纳了此病名,指出燥痹是由燥邪(外邪、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至肌肤枯、脏腑损害的病证,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全球演变
干燥综合征有确切记载有百年历史,早在1888年波兰外科医生Hadden首次描述了1例同时有唾液和泪液缺乏的患者。1892年,米库利兹(Mikulicz)报告1例双腮、双颌下腺、泪腺肿大患者,当时称为Mikulicz综合征。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舍格伦(Sjögren)描写了19例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都伴有口干燥征,后将其命名为Sjögren综合征。1953年,Morgan和Castleman研究得出结论,Mikulicz综合征和Sjögren综合征属同一种疾病。1965年,Bloch等通过对62例患者的分析,首先提出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这一概念,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该病的临床、病理等方面,并发现该病与淋巴瘤有一定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自身抗体中的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被证明与该病密切相关,奠定了该病是自身免疫病的基础。1977年制订出了哥本哈根标准。1981年,Montborpe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是指与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者,原发性是指不伴有任一已分类的结缔组织病者,两者在临床表现、病情轻重、预后好坏及遗传因素、免疫学改变上均有明显不同。在儿童时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较为少见,多见继发于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992年制订了欧洲诊断标准,2002年修订的欧洲诊断标准是各国较为常用的诊断标准。
研究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报道了在B细胞中上皮间质相互作用蛋白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相关,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脏器受累方面,超过1/4的SS患者存在未包含在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价系统中的系统受累,血清α1微球蛋白可能是SS肾脏受累的有效生物标志物,SS相关关节炎通常是非侵蚀性,当合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时发展为类风湿关节炎(RA)的风险增加。中国多中心研究报道了全球最大的原发性SS相关动脉性肺动脉高压队列的危险因素、生存率及预后分层。
参考资料
..2024-03-18
..2024-03-17
ICD-10 Version:2019.ICD-10.2024-02-02
..2024-02-02
目录
概述
命名
分型
病因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口腔干燥症
干燥性角结膜炎
其他
系统表现
皮肤血管炎
肌肉骨骼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
甲状腺疾病
冷球蛋白血症
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及其他常规检查
自身抗体
泪腺功能检测
涎腺功能检测
唇腺活检
诊断
2002年美欧共识小组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201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临床合作联盟制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联合制订的干燥综合征分类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其他原因引起的口眼干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lgG4相关疾病
治疗
一般治疗
局部症状的治疗
口干燥症
眼干燥症
系统症状的治疗
皮肤症状
关节
肌肉受累
肾脏受累
间质性肺炎
神经系统受累
血液系统受累
冷球蛋白血症
其他
预后
历史
中医源流
全球演变
研究进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