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
颠茄属植物
颠茄(学名:Atropa belladonna L.)又名野山茄,为茄科(Solanaceae)颠茄属(Atropa)多年生草本,原产欧洲中部、西部和南部,在中国南北药物种植场有引种栽培。颠茄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忌高温,适宜生长于肥沃疏松、排水量良好的沙壤土中。
颠茄根粗壮,圆柱形,茎下部单一,上部叉状分枝;叶互生或在枝上部大小不等2叶双生,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花俯垂,花冠筒状钟形,花药椭圆形;浆果球状,成熟后紫黑色;种子扁肾脏形,褐色。
颠茄全草入药,叶和根含莨菪碱和微量东莨菪碱,具抗腹泻、抗胆碱等作用,其味微苦,辛,可解痉止痛、抑制分泌,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溃疡、胃肠道等相关疾病。
词源由来
Atropa belladonnai这个名字是由Carl Linnaeus于1753年在物种 Plantarum上发表的。阿特罗帕源自希腊女神阿特洛波斯(“不能被抛弃的她”,即“僵化的人”或“不可调和的人),"颠茄”这个名字来自意大利语,意思是"美丽的女士”,作美化苍白皮肤的化妆品,或者更可能来自它用于增加女性的瞳孔大小。
历史研究
阿托巴颠茄作为药物、化妆品和毒药的使用历史悠久。最初以各种民间名称(如英语中的“致命茄属植物”)而闻名,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在设计分类系统时将其命名为Atropa belladonna。林奈之所以选择阿特罗帕属,是因为这些植物的毒性。
阿特洛波斯(Atropos)是希腊神话中的三大命运之一,据说在她的姐妹们纺纱和测量一个人的生命线后,她切断了一个人的生命线。林奈选择物种名称颠茄(意大利语中的“美丽的女人”)是指文艺复兴时期植物的化妆品用途,当时女性在眼药水中使用浆果汁,旨在扩张瞳孔并使眼睛看起来更诱人。
致命的茄属植物提取物至少从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使用,前一世纪,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使用来自埃及henbanet植物(另一种茄类植物)的富含颠茄碱的提取物,用于上述目的,以扩大眼睛的瞳孔。
茄提取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是由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龙格(1795-1867)开始的。1831年,德国药剂师Heinrich F.G.Mein(1799-1864)成功地制备了一种纯结晶形式的活性物质,名为阿托品。
形态特征
根与茎
颠茄为多年生草本,高0.5-2米;根粗壮,圆柱形;茎下部单一,带紫色,上部叉状分枝,嫩枝绿色,多腺毛,老时逐渐脱落。
叶互生或在枝上部大小不等2叶双生,叶柄幼时生腺毛,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
花俯垂,密生白色腺毛;花冠筒状钟形,筒中部稍膨大,5浅裂,裂片顶端钝,花开放时向外反拆,被腺毛,内面筒基部有毛;花药椭圆形,黄色,花盘绕生于子房基部,花柱柱头带绿色。
果实与种子
浆果球状,直径1.5-2厘米,成熟后紫黑色,光滑,汁液紫色;种子扁肾脏形,褐色,长1.5-2毫米,宽1.2-1.8毫米;花果期6-9月。
物种分布
颠茄原产欧洲中部、西部和南部。在中国南北药物种植场有引种栽培,主要栽培于天津市黑龙江省河南省、新疆、浙江省上海市等地。
生长习性
颠茄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忌高温,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C。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大概需要140天,花期植株生长最快,适宜生长于肥沃疏松、排水量良好沙壤土中。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种子收获后,洗净,晒干,置于通风处储藏,播种前可选择温水浸种催芽,种子发芽后于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播种前及时进行整地,整地前施肥,播种后覆土,及时浇水。
组培繁殖
将处理过的颠茄种子作外植体利用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等进行培养,炼苗后转入无菌营养土中培养,培养过程中保持温度为25°C左右,湿度为80%-90%,培养一段时间后即可移栽。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种植颠茄可选择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不适宜种植于易积水的低洼地和盐碱地,忌连作,种植前深耕并施足腐熟有机肥,耕后耙细整平。
田间管理
颠茄移栽前及时浇水,达到一定苗高后进行移栽,移栽前按一定的行距扶成高垄后在垄上进行定植,定植后应及时浇水,保证成活,生长期间有死苗时及时补苗保持生长一致,及时除草,不收取种子时,及早摘除前期花蕾,保证根茎营养供给,未封垄前可结合浇水、降水进行追肥,雨季注意排涝防病。
采收
颠茄一年采收多次,分别采收下部老叶与成熟果实,一般于6月底在地上部封时采集下部老叶,7月第2次采收时留茬20cm左右,8月采收时割下地上部分并挖根,。多雨季节应及时进行全株采收,晒干后置于阴凉干燥处。
病虫害防治
颠茄病害主要为疫病,可利用化学药剂克露可湿性粉剂、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主要虫害为枸杞负泥虫与茄二十八星瓢虫,可采用化学药剂辛硫磷乳油、敌敌畏乳油等交替喷雾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颠茄微苦,辛,可解痉止痛、抑制分泌,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溃疡、胃肠道、肾、胆绞痛、呕吐等相关疾病。如颠茄合剂,可用来治疗恶心、呕吐;颠茄浸膏可用来治疗胃部等相关疾病。
物种危害
植物入侵
颠茄原产巴西,20世纪传入中国,是作为药材有意引入,根据《中国入侵植物名录》颠茄属3级入侵类植物(局部入侵),会在1个或1个以上自然地理区域分布,但目前没有造成大规模危害。通过建立预警监控机制及快速反应体系、加强风险评估研究、加强生物入侵者种群选择性研究、扩大天敌种群数量方法的研究、外来生物后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研究等方法可有效控制该物种的入侵。
植物毒性
颠茄的全株各部分均有毒性,颠茄植物开花与发芽时,叶部所含生物碱量最大,植被期结束时,根部毒性最高,若误食颠茄果实,可引起口干、恶心、呕吐和幻觉,导致皮肤干燥,瞳孔散大,视觉模糊,心动过速,失去平衡,踉踉跄跄,头痛,皮疹等,且口服颠茄会增加临床疾病风险,如妊娠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与精神疾病,使用颠茄时需在医生指导与监测下进行。
相关研究
颠茄叶片中含有东莨菪碱、天仙子胺、阿托品、天仙子胺N-氧化物、黄酮槲皮素等多重化学成分,根中含有阿托品、红古豆碱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抗腹泻、抗胆碱及扩张、保护血管、镇痛、抑制腺体分泌、扩大瞳孔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末端神经失调、运动机能亢进、人工流产等,也可用于解除农药中毒及戒毒。
目录
概述
词源由来
历史研究
形态特征
根与茎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组培繁殖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田间管理
采收
病虫害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物种危害
植物入侵
植物毒性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