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宗纯
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禅僧
一休宗纯(1394~1481),京都人,原名千菊丸,法名宗纯,自号狂云子、梦闺、瞎驴等。日本室町时代(中国明朝)著名禅僧,也是诗人、书法家、画家,五山文学后期的代表人物。
据《一休和尚年谱》指出,一休1394年2月1日生于京都,父亲是后小松天皇,母亲出自世家藤原氏。由于母亲图谋刺杀天皇而被迫逃离宫廷,刚一出生,一休宗纯就被母亲送到寺庙培养,历经两次开悟,师从华叟。一休创寺收徒,讥讽教内威权,倡导宗门改革。1481年12月12日在酬恩庵圆寂,终年88岁。
一休幼年聪颖,写下诸多诗文,代表作《狂云集》。一休的生平和作品对日本文化和禅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独特思想和行为方式也成为了后来禅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休大师的形象被许多文化作品二次塑造,其中就包括日本东映动画制作的《聪明的一休》,在80年代曾引入中国并播出。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一休宗纯的出身是历史上的一道谜,虚实参半。根据一休宗纯弟子所编《东海一休和尚年谱》中内容,日本明德五年正月初一,公元1394年2月1日,一休宗纯出生,幼名千菊丸。一休的父亲是北朝后小松天皇,母亲据说是南朝公卿之女藤原氏,受到后小松天皇的宠爱。后宫的人冤枉一休宗纯的母亲日常藏剑于衣袖,意图刺杀天皇,后来藤原氏被赶出皇宫,在京都嵯峨的一个民家生下一休。一休既是南朝人,又是北朝之子。(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中兴皇室,史称“建武中兴”;1336年武士不满后醍醐天皇所为,起来反抗,后醍醐天皇逃亡吉野,是为南梁;足利幕府开创者足利尊氏在京都另立天皇,是为北朝。)
早年经历
《年谱》中记载,1399年六岁的一休在京都安国成为寺长老象外集鉴的弟子,改名周建。
1406年,13岁的一休就师从东山建人寺僧人慕攀学写汉诗,初作《长门春草》,15岁成为知名诗人。
1410年,17岁的一休拜访谦翁后随其修行。1414年,谦翁大师圆寂。其后, 21 岁的一休怀着懊恼心情回到
母亲身边。翌年初, 一休住进清水观音寺和石山观音寺, 继续修行。他为了占卜自己的前途, 想从濑田桥上纵身投湖。母亲早对一休的举动感到不安,排人暗中盯梢, 一休接受劝说未投湖。
初次开悟
据《年谱》记载,应永二年,1415年,一休宗纯成为华叟门下弟子。1418年,25岁的一休听到一首盲人表演的平曲《祇王失宠》、讲的是歌舞女祇王因另一歌舞女“佛御前”的出现,失去了平安末期武将平清盛 (1118~1181) 的宠幸。一休因此悟透“公府案”《云门放洞山三顿棒话》。一休开悟后, 师傅华叟宗昙赐他法号为“一休”。
二次开悟
1420年的夏夜,27岁的一休听到鸦鸣,并和师父华叟讨论。大乘小乘只是一念之间,如果只追求生死禅定,那么“清净出尘”的禅境就是被寒鸦嘲笑的“罗汉果位”。这是一休第二次开悟。
在《梅村载笔》中记载一休是上京为师父求药时,被药店的门槛绊倒而开悟。
自立门户
华叟曾为一休宗纯写印可,对比1420年和1437年的记录,华叟曾给一休宗纯写过两个印可,第一次在一休宗纯二十五岁时被遗弃,说“这是拴驴的柱子”。第二次是44岁时,直接烧掉了。在一休宗纯看来,印可状是一种束缚,这一举动是为了抵抗禅林腐朽体制。并不是拒绝继承衣钵。一休宗纯对禅门内的恶习展开了长期执着的攻击,冒“禅宗异流”之恶评,自命日本禅宗正统派。
华叟圆寂后,一休的法兄养叟成为第二十六代住持,开始建造豪华的禅房。一休写下诗文《题养叟大用二首》讽刺养叟,一休愤怒于当今禅僧违背清贫苦行的宗规,离开大德寺。1441年嘉吉之乱的第二年,一休宗纯定居丹波国羽山尸陀寺。
1452年,59岁的一休于京都郊外创建了瞎驴庵,自称“瞎驴庵主人”,从此便有了“瞎驴”的别号。同年,后花园天皇赐华叟“专机弘宗禅师”之号,一休宗纯说:“师父避世五十年,今赠其名何意?这无异于伍子胥楚平王的墓,取出楚平王的遗骸鞭笞三百下,是侮辱。”
后世弟子在《年谱》中记载,1454年,一休61岁时与养叟发生争执,二人绝交。一休宗纯在《自戒集》中批评了养叟的五种行为:倾城乱、若俗狂、酒宴、田乐节猿乐和尺八、口宣舞。
康正二年(1456年),在新村妙胜寺,63岁的一休宗纯召集众人,雕刻大应国师的尊像礼拜。宽正二年(1461年),一休宗纯重建大德寺
文明二年(1470年),一休宗纯78岁时,盲目的侍女森,走进了一休的生活,彼此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一休也为其作了20余首诗记述自己与森女的爱恋经历。
文明六年(1474年),一休宗纯奉敕任大德寺住持,致力于大德寺的复兴。
一休圆寂
文明十三年(1481年),一休宗纯突然发起疟疾无法进食。1481年12月12日上午六时许在薪村酬恩庵,一休大师于坐禅中圆寂。下午,一休的遗体被安葬在慈杨塔。弟子应大师遗命,不得披麻戴孝、大行丧葬礼仪。
一休宗纯在薪村的酬恩寺(也叫一休寺、酬恩庵)永眠。现在,大德寺和酬恩寺分别有一休墓,两处都保存一休生前自己雕刻的等身大木像以及为自己写的辞世诗: “平生长咏短歌中,嗜酒吟诗永日空。身后惊魂何处去,黄陵夜雨马嵬风。”
一休宗纯从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代到九代将军足利义尚时代,见证了历史的兴衰。
相关人物
主要思想
思想渊源
中国禅宗创始于六祖慧能,慧能之后,一花开五叶,慧能的弟子创办了禅宗最主要的五大流派: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标志着慧能以后禅宗的发展和演变。五大流派虽然宗风不同,门庭各异,但其禅宗思想都以“明心见性”“即心即佛”为其核心思想。临济义玄(?—766)上承六祖惠能,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等禅师的禅法,创立了临济宗,确立了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宗旨。1191年,留宋日僧明庵荣西(1141—1215)将临济宗的禅法引入日本,在他的不断推动下,禅宗在日本日益兴盛,其后荣西的弟子陆续入宋学禅,进一步推动临济宗的传播和发展。1259年,日本僧人南浦绍明(1235—1308)入宋求法,至杭州市净慈寺拜虚堂智愚(1185—1269)为师,1267年获虚堂禅师的印可后归国。一休宗纯承临济宗,虚堂智愚→南浦绍明(留宋日僧)→宗峰妙超彻翁义亨→言外宗忠→华叟宗昙→一休宗纯一系。一休宗纯是虚堂智愚的第六代法孙。其禅法无疑是这一派的延续,其核心的禅法思想与六祖慧能的基本教义是一脉相承的。一休的汉诗集《狂云集》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一休的诗人形象,还有他鲜明的禅法思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狂云集》中直接或间接取材于《六祖坛经》的诗作不在少数。
思想主张
反对门第观念
一休强烈反对门第观念。室町时代,禅宗得到武士阶层的支持得以快速发展。在学术上,禅宗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在南北朝以后受幕府统制庇护,称为五山丛林;另一派扎根民间传教,称为林下派。 五山派又以安国寺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五山十刹制度, 五山十刹各有等级,各寺地位高低不同,形成禅林门第观念,僧人之间也以门第论人,一体对此制度十分憎恶。一休拒绝与当时已成为室町幕府御用哲学的五山派禅宗同调,他甘冒“禅宗异流”之恶评,自命日本禅宗正统派。
抨击同期佛学
室町时代初期,僧籍买卖的现象开始出现。1368年规定,印可证是成为住持的必要条件,有印可的僧侣到处都受到尊敬。禅林表面繁荣,但内部充满腐败。僧侣迷恋美景,玩弄诗文,追求官职与金钱,五山禅宗日趋贵族化。幕府在僧侣的影响下宣扬正统之名,僧侣一味地与权力者交合,许多禅师擅自给他人印可,并在其中收受金钱。凡僧和伪僧不断膨胀。
华叟曾为一休宗纯写印可,对比1420年和1437年的记录,华叟曾给一休宗纯写过两个印可,第一次在一休宗纯二十五岁时被遗弃,说“这是拴驴的柱子”。第二次是44岁时,直接烧掉了。在一休宗纯看来,印可状是一种束缚,这一举动是为了抵抗禅林腐朽体制。并不是拒绝继承衣钵。一休宗纯对禅门内的恶习展开了长期执着的攻击,自命日本禅宗正统派。
对禅宗的理解,一休宗纯说:“如果认为拜佛可以求得福泽,以这种态度拜佛就大错特错了。”拜佛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如果人行善目的是求善报,在佛家看来是一种贪欲。一休宗纯故意破坏戒律,表示这些都是空虚的东西。一休继承六祖慧能禅宗思想,强调成佛不向外求,终其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通过内心觉悟得到禅定的基本教义。一休在《狂云集》中《迷悟》诗中写道:“无始无终我一心,不成佛性本来心。本来成佛佛妄语,众生本来迷道心。”
批判僧侣生活奢靡
一休宗纯批判伪善的禅僧,写自赞的诗,主张除了自己以外没有适合佛法的人。一休可以对自己的要求进行自我选择和负责,但不能“误导”弟子。“酒肆淫坊”的禅是一休一人的禅,在遗戒中,一休严禁弟子学此禅。恣意挥洒汉诗文的一休,坚持表达自己信仰的禅宗真谛,袒露自己饮酒肉、真心注入恋情的破戒逆行。
人生态度
一休有诗才、对外在形式不屑一顾,追求真我,不顾世俗看法和盲女相恋。在一休宗纯看来,人生的意义是精神上的自由,不受肉体形体欲的束缚,也不受后世的名声、人们的赞扬的束缚,不做被虚荣心、名誉欲所束缚的奴隶。《太刀自赞》写到:“基业佛骂祖,目中无人。淫坊酒肆,独朗天真。”是一休对自己的评价。人只有追求真实、面向真实,才能走上真正的道路,否则就会陷入因果之苦,心灵无法驱除虚伪,成为“自己”的奴隶。
人物传承
师承
一休宗纯早年师承五山禅僧周建,后又师承大德寺住持华叟宗昙,承临济宗,虚堂智愚→南浦绍明(留宋日僧)→宗峰妙超彻翁义亨→言外宗忠→华叟宗昙→一休宗纯一系。一休宗纯是虚堂智愚的第六代法孙。其禅法无疑是这一派的延续,其核心的禅法思想与六祖慧能的基本教义是一脉相承的。
弟子
一休宗纯在大德寺时,把茶式规矩化,并传给了弟子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422-1503)将禅与茶结合起来,开创了东山时代(将军义政统治的时代)茶道的重要派别。此人在后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他把茶提高到了“道”的层面。珠光的茶道传承给大阪的商人武野绍赠(?-1555)。绍鸥也曾从大德寺第九十代住持、南宗寺开山大林宗套习禅倡导“茶禅一味”。绍鸥有弟子千利休(1522-1591),向宗套学禅,向绍鸥学习茶道,后成为茶道大家。
人物著作
主要作品
《狂云集》是一休宗纯的弟子将其一生的诗作集中编辑而成,共收录了一千七十一首。其作品在内容、题材、手法上都有很大差异,但为了得到整体清晰的概观,以酬恩庵藏旧钞本、奥村重兵卫氏藏本为基础,将其诗作分为8类。
一、赞祖:关于中日禅师的生平事迹和赞语。
二、论佛:论佛道、佛教人物的诗。
三、公案述志:关于公案语录的诗偈,带有警示、讽刺、述志的色彩。
四、自赞:一休宗纯具有自赞性质的诗。
五、咏史:关于室町时代现状的描写和中国历史的诗偈。
六、抒情:文学性较强,大多是写景或抒发自己的志向。
七、风流:与森女有关的诗偈。
八、中国文人赞:赞叹中国各时代文人的诗偈。
次要作品
《自戒集》《一休法语》《佛鬼军》等,一休大师还留下许多书画作品,现被美术馆珍藏。
影响地位
一休宗纯故作疯狂,故意出格,抨击伪善,以离经叛道的言行震惊世人。冷眼观世的态度以及放荡不羁、疾恶如仇的性格一次次冲击世人的感官,在当时的五山禅林中自成一家。一休宗纯的人生选择、创作的诗文体现了自己的人格,反省了自己的人格,并留下了自己的人格,他拥有众多信徒(包括商人、市民、艺人等),其影响延续后世。
一休的汉诗集《狂云集》和《续狂云诗集》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诗人一休也在日本文学史上占一席重要地位, 他深得中国南宗禅林孤高宗风神髓, 以桀骜不驯的气概抨击世俗宗法。他以汉诗抒发真性情, 怪诞神奇, 自由奔放, 要在邪恶横行的世间荡起一股清正狂飙。其气度是对当时庸俗化的临济宗的反抗与讽刺。
一休宗纯是室町时代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在上世纪后半叶被日本学者翻译,但其思想的基本哲学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尚未被发掘。德川时代有很多关于一休的文献,被认为是禅宗“疯狂僧侣”之一的一休很受欢迎。随着动画、电视节目和广告的发展,他的作品的性质和基调也被改变,这一转型的不幸结果是一休诗的衰落,以及对佛教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的消失。现在很少有日本人在日本以外的地方读过一休的诗。
人物名言
《寄大德寺僧》
人多入得大灯門,这襄谁捐师席尊。
淡饭粗茶我无客,醉歌独倒浊樽。
《如意庵退院寄养叟和尚》
住庵十日意忙忙,脚下红丝线甚长。
他日君来如问我,鱼行酒肆又淫坊。
《自赞》
风狂狂客起狂风,来往淫坊酒肆中。
具眼衲僧谁一拶,画南画北画西东。
文化形象
一休宗纯是一个充满了虚像和实像的历史人物。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一休精明的形象很快取代了他在历史上的真面目。一休宗纯惩恶扬善的故事移植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是虚构的。从侧面来说,这也恰恰说明一休宗纯是受人喜爱的。可以说,一休宗纯是一位浪漫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禅僧。
人物评价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词《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这样写道:“一休给自己的诗集起名为《狂云集》,又号狂云。在《狂云集》及其续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中世的汉诗,尤其是禅僧的诗中极为罕见的、令人震惊的恋爱诗,以及表现闺房秘事的艳诗。一休通过吃鱼、喝酒、接近女色,超越禅的戒律和禁制,将自己从这些戒律中解放出来,反抗当时宗教的形式化,在当时因战乱而崩溃的世道人心中,确实复活了人的存在和生命的本真。”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对此论述道:“在禅宗世俗化的时代,只有一休宗纯把外来的‘意识形态’肉体化,将其宗教性作为放浪无赖的生活而生活……独创性地创作出孤独的诗的世界。”
学者丁国旗认为,“一休离经叛道的言行,只有放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去做历史的理解,才能了解其本质意义。”
人物争议
二次开悟
关于一休宗纯第二次开悟的过程目前仍有争议:
一说是1402年, 一休再次开悟。夏季某夜, 一休闻鸦噪而开悟。他将开悟所见上呈师傅华叟。华叟云: “你所得的是小乘罗汉境界, 还不能称做融通无碍的高僧! ”一休答: “小乘罗汉境界足矣, 我不想成为大乘高僧。”华叟赞曰: “你是真正的僧人! ”《年谱》收入一休吟咏当时心境的佛经唱词“偈”:
十年以前识情心, 嗔豪机在即今。
鸦笑出尘罗汉果, 昭阳日影玉颜吟。
而在《梅村载笔》中记载,一休是上京为师父求药时,被药店的门槛绊倒而开悟。
晚年生活
一休晚年因生活作风放浪形骸遭到众人非议,尤其是与身份低微的盲女森相恋并同居十年之久。一休身心中渴望女人,他别号“梦闺’’意为“向往闺中之事,又自称为‘‘恋法师”,将自己对世俗男女之情的渴望坦诚地公之于众。不仅如此,他甚至将闺中秘坦诚地宣之于众。芳贺幸四郎认为,一休“拥有一种类似于色情狂的旺盛的动物冲动”。一休这种对女色的着还可以解为“幼时离开母亲而导致的对于母性温柔的执着”,即“渴爱”的表现。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早年经历
初次开悟
二次开悟
自立门户
一休圆寂
相关人物
主要思想
思想渊源
思想主张
反对门第观念
抨击同期佛学
批判僧侣生活奢靡
人生态度
人物传承
师承
弟子
人物著作
主要作品
次要作品
影响地位
人物名言
文化形象
人物评价
人物争议
二次开悟
晚年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