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薰(1913年11月20日—1983年3月20日),字文杰,男,
汉族,出生于
湖南省邵阳县仁风乡,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薰1936年本科毕业于
湖南大学矿冶工程系。1937年起在
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先后获哲学博士学位,冶金学科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务。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3年3月20日逝世。
李薰发表了《中板夹层的研究》《The Work-Hardening and Ageing of Steel》等知名论文。研究成果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国防专项)
特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各1项。先后获评冶金工业部先进生产(工作)者、
沈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李薰1913年11月20日出生于
湖南省邵阳县仁风乡。1925年小学毕业于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学。1925年7月到1925年12月举家由
江西省迁回湖南,辍学半年。1926年1月到1926年6月在湖南省
长沙市育才中学读书。1926年7月到1927年5月在湖南省
长沙市明德中学读书。1927年6月到1927年12月因长沙“马日事变”,休学半年。1928年1月到1930年1月在
长沙市长郡中学读书。
1930年到1932年在
岳云中学读
高中。1932年到1936年在
湖南大学矿冶工程系学习顺利本科毕业,毕业后任教于长沙楚怡高级工业学校兼地矿调查员。1936年1月在长沙与席玺玉结婚。1936年8月到1937年7月担在
湖南省长沙楚怡工业专门学校教书兼地质矿产调查员。1937年起在
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J.H.Adrew教授。1938年获得了学校的布伦顿奖章和奖金。
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钢中氢导致发裂及去氢规律。1940年获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毕业留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指导研究生。1945年开始参与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研究部的领导工作。1950年8月应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局长
钱三强的邀请,准备回到中国国筹办冶金研究所。1950年12月向雪菲尔德大学提出辞职,由于
英国当局在护照问题上阻挠未能成功。1951年3月获
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科学博士学位。1951年8月顺利回到中国,在北京筹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工作经历
李薰1951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筹备处主任。1953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1953年加入
九三学社。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制定了全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提出了应发展转炉吹氧炼钢技术。1957年访问
苏联回到中国,意识到中国发展喷气式飞机以及航天技术的需求,认定发展
高温合金和
高强度材料是未来研究所的主攻方向,组织起力量成立了研究小组投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为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原子弹、发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
人造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造成第一艘
核潜艇等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1958年9月金属学院成立任金属学院院长,与
师昌绪决定在金属研究所开展铸造高温合金的研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晚于美国的第二个应用铸造涡轮叶片的国家。
196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多次规划中国冶金学科的发展,并担任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型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稀土和在钢中应用领导小组组长,期间对钢锰合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期间不顾个人处境千方百计保护金属研究所和
科技人员。20世纪60年代末科技人员被遣送农村插队落户,李薰一批一批抽调回所,避免了人才流失。1969年到1973年领导完成了第一颗返回型
卫星关键部件的研制任务。
1971年解决了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材料质量的关键问题。1978年5月李薰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1978年6月金属研究所召开平反冤假错案大会,为李薰等39人平反昭雪。1979年3月20日任国家科委冶金新型材料专业组副组长;7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党组副书记。
1980年3月起担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人物逝世
1983年3月20日凌晨,李薰在前往
攀钢集团视察途经
昆明市时,患出血性胰腺炎及
心肌缺血,因抢救无效逝世。
主要成果
钢中氢脆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英国曾发生过钢中氢脆引起飞机突然断裂事故。李薰在研究飞机引擎主轴断裂的原因中发现了钢中氢脆的原理,证明了钢的内部发裂是由于氢的存在而引起,弄清了钢中含氢产生白点需要孕育期和钢中去氢的规律。与他人找出了钢中氢含量及机械强度与断裂的关系,即100克钢中含氢达2毫升时,就能降低钢的塑性,造成发裂的钢含氢量一般较高。提出了在缺陷附近由于氢的聚集而产生内压,导致裂纹的理论。压力的形成是因为高温时原子氢向缺陷扩散,在室温下原子氢变为分子氢。分子氢不能扩散而产生较大内压力,使得钢发生裂纹。当有
碳化物存在时氢与碳化物反应形成
甲烷,压力也足够
产生裂纹。冷加工时有缺陷产生,导致增加了分子氢含量,促使氢脆萌生。
创立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是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所大型研究所。李薰在筹建中确定了要建成什么样的研究所和建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他留学
英国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金属学方面,但
中原地区国内当时正值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前夜,首要解决的是钢铁生产问题,而重点又在
冶炼。他决定以冶炼、燃料、耐火材料为建所主要内容。研究所选址时,他考虑到中国重工业基地在
东北地区,有肩负支援全中国的重任;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且位居以
鞍山钢铁集团、本钢、抚钢和大连钢厂构成的钢铁工业群体的中心,便选址为沈阳。
主要论文
李薰发表了多篇知名论文,以下为部分论文。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李薰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期间为人才培养制定了“边建所、边工作、边培养、边学习”的方针,组织高级研究人员授课,将大学生编成工作组,派到钢厂,一方面协助工厂解决问题,一方面学习生产实际经验。
影响与后世纪念
李薰雕像和李薰楼
李薰雕像和李薰楼位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院内。
《李薰传》
《李薰传》由李望平、
冼爱平编著,于2013年1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薰成就奖、李薰讲座奖
李薰成就奖和李薰讲座奖于2002年设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薰”奖学金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薰”奖学金是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自1999年起在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面向材料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而设立的。
人物评价
《中南大学报》表示:“(李薰)是为研究金属中氢奠定科学基础的先驱者,学术造诣蜚声中外。”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表示:“李薰一生勤奋好学、诲人不倦、谦虚谨慎、坚韧不拔。在学术研究中,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他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科学事业的最前线。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加上思维敏捷,性格爽朗,幽默诙谐,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表示:“他(李薰)秉性
耿介,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平易近人,治学严谨,博闻强记,道德文章,是一代师表。”
人物关系
个人名言
科研工作是要为国家织出整匹锦缎,而不是在一条破裤子上绣一朵鲜花。
科研选题不要选电线杆似的课题,要选树苗似的课题。后者将会枝叶繁茂,发展无限。
一个搞应用科学的人,如果不善于搞实验,不能自出心裁地在实验方面想办法,要想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是很困难的。
看人要看脑袋,脑袋思路是不是清楚,说几句话就知道了,脑袋思路清楚的人,就能办大事。
搞学问主要靠自己,不怨天,不尤人。
参考资料
李薰年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