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拉丁文:Eclipta prostrata)是菊科,又称旱莲草。菊科鳢肠属一年生
草本植物。茎可长至60厘米,呈直立状、斜升状或平卧状,基部分枝,有糙毛。叶无柄或柄极短,叶呈披针形,边缘呈细锯齿或波状,两面密被糙毛。头状花序,总苞球状钟形,外围两层舌状雌花,中央多数为两性花,花冠白色管状,托片呈披针或线性,中部往上有微毛。雌花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瘦果扁四棱形,暗褐色,无毛。花期6~9月。
鳢肠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各省区。喜湿,常见于河边、田边或路旁。鳢肠能在多种作物田发生危害,也属于棉田恶性杂草之一。
鳢肠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农业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常采用
苯噻草胺、
苄嘧磺隆等除草剂进行防除。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达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叶长圆状
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3-10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两面被密硬糙毛。
头状花序径6-8毫米,有长2-4厘米的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绿色,草质,5-6个排成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的
雌花2层,舌状,长2-3毫米,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的
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长约1.5毫米,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花托凸,有披针形或线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长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无毛。花期6-9月。
分布范围
产全国各省区。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生长习性
鳢肠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5~40℃,最适35℃。鳢肠种子没有低温贮藏后熟的特性,为光敏感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在黑暗中萌发受到抑制,但不同光照周期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鳢肠种子对pH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pH值为4~10范围内均可萌发。鳢肠种子对水压非常敏感,随着溶液水压从0下降至-0.5MPa,萌发率从97.78%降低为4.44%。对盐分不敏感,当NaCl浓度为0.15mol/L时,萌发率为42.22%。表
土层的鳢肠种子出苗率最高,当埋土深度大于0.5cm时不能出苗。
休眠与萌发
种子具休眠期,通过冬季低温休眠即已解除。萌芽起点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0~30℃,35℃以上仍可萌发,因而发生期较长。
鳢肠属湿生
禾本科杂草,萌发期的早迟、萌发量的大小及高峰期的长短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10%以下不萌发,10%~20%萌发较慢,萌发量少,不易形成高峰,20%~30%萌发量大,易形成高峰。土壤水分饱和及有薄水条件下萌发减慢,水层3厘米以上萌发受抑制。鳢肠种子较小,千粒重仅0.5~0.6克,以浅层萌发为主,土层1厘米以下萌发较少,但每翻动一次土层,均可形成一次萌发高峰。
营养生长
鳢肠幼苗期生长较慢,3~4叶期发生分枝后生长加快。植株高低及分枝的多少首先与光照强度有关,在田边或空地,植株高大,分枝较多。由于植株多在基部分枝,分枝发生较早。在稻田中,封行前发生的鳢肠,分枝多,植株高大,中后期发生的植株,由于稻苗的荫蔽,生长矮小,往往不分枝;其次与湿度有关,在土壤水分充分湿润及饱和的条件下生长最好,湿润条件下次之,在干旱及淹有浅水的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但长势较差,鳢肠耐盐碱,在含盐量达0.5%以上的中重盐土上,基部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出大量不定根,以吸收土壤表层含盐量少的水分。鳢肠植株再生力强,在田间管理中植株折断后,基部很快长出不定根,恢复生长,俗名称之为“还魂草”。
开花结实
鳢肠属短日照植物,7月底8月初始花,花期较长,可达10~11月,开花次序由下而上,由内向外,花后半月左右种子成熟,成熟的种子黑色,易脱落。开花结实与光照强度有关,田边、沟边、埂边结实量较多,田间较少,种子随水及堆肥传入田间。
物种简介
即
莲子草也,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湿地,今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
姜孟之,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苏恭云:苗似旋复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莲翘者。二种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故多作乌发药用之,俗谓之旱莲子。三月、八月采,阴干,亦谓之金陵草。见
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发,变白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拣择无泥土者,不用洗,须青嫩,不杂黄叶,乃堪烂捣研,新布绞取汁,又以纱绢滤,令滓尽,内通油器钵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
生姜一斤绞汁,
蜂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搅,勿停手,令匀调。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饧,为药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温酒一盏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时多合制为佳,其效甚速。
鉴别方法
菊科,
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
匍匐茎;叶对生,
披针形;
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
瘦果黑色。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能收敛、止血、补肝肾之功效。
性状鉴别
带根或不带根全草,全体被白色粗毛。根须状,长5-10cm。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2-7mm,表面灰绿色或稍带紫,有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有时中空。叶对生,多卷缩或破碎,
墨绿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全缘或稍有细锯齿,近无柄。
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6-11mm,总
花梗细长,总苞片5-6,黄绿色或棕褐色,花冠多脱落。瘦果扁椭圆形,棕色,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气微香,味淡、微咸涩。
以色黑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
细胞1列,下有厚角细胞2-4列,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维和束外韧型,环列,形成层断续成环,贿部大。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非腺毛3细胞,长274-800μm,基部细胞稍膨大,中部细胞较长,顶端细胞短而尖,壁稍厚,具疣关突起;腺毛棒状,4-6细胞,长75-113μm,壁薄,内含黄棕色分泌物。
药材鉴别
1.取该品,浸水后,搓其茎叶,显墨绿色。
2.该品叶的表面观:非腺毛多为3细胞,长260~700μm,基部细胞稍膨大,中部细胞较长,壁增厚,有明显疣状突起,顶端细胞急尖而短,近三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3.取该品粉末1g,加乙醇20ml,浸泡2小时,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
无水酒精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墨旱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
矽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醋酸乙(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
荧光斑点。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
鳢肠茎叶柔嫩,各类家畜喜食,民间常用作猪饲料。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中药名:墨旱莲。
【采收加工】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泥土,去除杂质,阴干或晒干。鲜用或随采随用。
【主要成分】全草含
皂苷1.32%,
尼古丁约0.08%,
单宁,
维生素a,鳢肠素(Ecliptine),多种噻吩化合物如α-
三联噻吩基
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及其
乙酸酯,2-(
丁二炔基)-5-(
乙烯乙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
乙二胺l-ynyl)thiophene〕,2-(丁二炔基)-5-(4-氯-3-羟丁炔-1-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4-氯-3-羟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
噻吩,
冰醋(丁烯-3-炔-1-基)二联噻吩基
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nyl-5'-methylacetate〕等。
【
药理学作用】抑菌,保肝,抗诱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止血。
【性味功能】甘、酸,凉。补益肝肾,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咯血,血,
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内服:煎汤,9-30克;或熬膏;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绒塞鼻;或研末敷。脾肾
体寒者慎服。
化学成分
1、全草含
皂苷1.32%,
尼古丁约0.08%,质,
维生素a,鳢肠素(Ecliptine),多种
噻吩化合物如a-
三联噻吩基甲醇(a-Terthienylmethanol)及其
乙酸酯,2-(
丁二炔基)-5-(
乙烯乙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
enl-ynyl)thiophene】,2-(丁二炔基)-5-(4-氯-3-羟
丁炔1-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4-氯-3-羟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噻吩,乙酸(丁烯-3-炔-1-基)二联噻吩基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nyl-5'-methylacetate】等。
2、叶含
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去甲基菊内酯。去甲基蟛蜞菊内酯-7-葡萄糖。含菸碱(nicotine)约0.08%,另含三噻嗯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三噻嗯甲醛(α-formyl-α-terthienel);此外,尚含皂甙约1.3%,鞣质、苦味质及异黄
糖苷。
3、地上部分
石油醚提取部分含
豆甾醇、
植物固醇A(phytos-terolA)及β-香树脂(β-amyrin);乙醇提取物中尚含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植物甾醇A葡萄糖甙和一种三酸葡萄糖甙。
栽培技术
生活习性
鳢肠喜生于湿润之处,见于路边、田边、塘边及河岸,亦生于潮湿荒地或丢荒的水田中,常与马齿觅(Portulacaoleracea)、
白花蛇舌草、(Hedyoftisdiffusa)、
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等伴生。耐阴性强,能在阴湿地上良好生长。不耐干旱,在稍干旱之地,植株矮小,生长不良。野生状态下,鳢肠5-8月开花,开花20-30天后种子成熟,全株成熟后腐烂,自行消失。在人工播种的情况下,播种至出苗需1-2个月,出苗至开花南非20-30天,开花至成熟15-20夭,花期可延长至约1个月。然后全株枯死。
种子萌发
鳢肠种子对水分胁迫比较敏感,只能在较高的水势条件下萌发,因此此水田环境比旱田更有利于鳢肠萌发生。且鳢肠是一种喜温性植物,在其他条件适宜时,当温度达到20℃时,就能充分萌发。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4月按行距30cm,开条沟、深2-3cm,将种子均匀播入,薄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浇水。约经15d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3-5cm间苗,按株距8-10cm定苗。应注意松土除草,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施稀人粪尿。5-6月再施1次人畜粪肥,生长旺盛期增施
过磷酸钙。
主要危害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轮作豆田的鲤肠发生量明显少于连作豆田。玉米→麦类→大豆轮作田,鲤肠发生密度为23.4株/平方米,比连作田49.3株/平方米少52.5%。
化学药剂防除:通过实践,于大豆3叶期前,鳍肠3-4叶,每亩用12.5%盖草能乳油30-75毫升(或35%
稳杀得50-100毫升)加48%
苯达松100-150毫升,混合喷雾,防效可达91-93.1%,并可兼除其他杂草。5-6叶期后抗药力明显提高。但应注意稳杀得加苯达松的配方,在中午高温条件下喷药,对大豆叶片有轻度药害。每亩用25%
虎威40毫升加10%
禾草克35毫升在鳄肠3叶期作茎叶处理,防效达95%,并可兼除其他杂草,杀草效采良好。
参考资料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