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Scleromitrion diffusum(Willd.)R. J. Wang)是
茜草科(Rubiaceae)蛇舌草属(Scleromitrion)植物,是一种
傣族药物,傣语称为“芽零哦”,别名有蛇舌草、矮脚白花蛇利草等。一年生披散
草本,根细长并且分枝;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叶对生,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处;
花萼球形;花冠白色,
雄蕊生于冠筒喉部;
蒴果扁球形;种子细小且棕黄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白花蛇舌草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
热带亚洲,西至
尼泊尔,中国、
日本也产此物种,在中国产于
广东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安徽、
云南省等省区,多见于水田、田埂和湿润的旷地。药性苦、甘,寒,全草入药,主要治疗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水肿等,《
广西中药志》记载也可治疗
小儿疳积、癌肿等。
白花蛇舌草名称来源于《
潮州志》,在《
中国植物志》中确定为正式中文名;因其花朵小白色,叶片线形窄小像蛇舌而得名;
傣族语称为“芽零哦”。
叶对生,叶无柄,膜质;叶片呈线形,长1-3厘米,宽1-3毫米,顶端短尖,边缘干燥后常背卷,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粗糙;叶的中脉在上面下陷,侧脉不明显;
托叶(即生长在叶柄基部附近的像叶子的植物组织)长1-2毫米,托叶基部合生,顶部芒尖。
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处;
花梗长2-5毫米、稍显粗壮,极少部分没有花梗,偶有长达10毫米的花梗;
花萼,长1.5-2毫米、管球形,顶部渐尖,具缘毛;
花冠白色,总长3.5-4毫米并且管形,花冠的喉部没有绒毛,花冠裂片长约2毫米、卵状长圆形,顶端显钝态;
花蕊中的
雄蕊长在冠管喉部,其花丝长0.8-1毫米,
花药长圆形且突出,和花丝一样长或者略微长于花丝;
花柱的柱头2裂并且长2-3毫米,裂片伸展很大并且伴有凸点。花期夏秋间。
蒴果膜质,直径2-2.5毫米、扁球形,宿存萼(花凋谢时花萼不脱落而随同果实继续发育)檐裂片长1.5-2毫米,成熟的时候顶部室背会发生开裂现象;种子每室约10粒,具棱,种子晒干后颜色为深褐色,并且伴有深而粗的窝孔。
白花蛇舌草不耐干旱,喜爱温暖湿润的环境,但不耐积水,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但是在肥沃的砂质
壤土或
腐殖质壤土则会生长更好。
白花蛇舌草的播种时间为春秋两季,其种子包含在果实中很细小,需轻微摩擦果实,使果皮及种子外的蜡质脱去,然后用细土拌匀播种。播种有条播和撒播两种,条播的行距是30厘米左右;撒播则是于面上均匀播撒带细土的种子,播种期间需保持湿润的环境。
在雨季,因空气湿度较大,白花蛇舌草易出现枯萎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病害轻微时可加强排水,严重时可用甲霜·噁霉灵或
甲基硫菌灵进行喷洒防治。
药性苦、甘,寒,全草入药,主要治疗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水肿、湿热
黄疸、
肺痈等症状。《
广西中药志》记载:对
小儿疳积、癌肿有疗效,外用可治疗白泡疮,少数地区用其治疗跌打损伤;《
广西本草选编》记载:可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
气管炎等。
白花蛇舌草是中药材,可以制备成注射剂、口服液、胶囊剂等,同时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大;此外,白花蛇舌草常被
蒸馏提取调配成
崂山白花蛇草水碳酸饮料。
有一人得病好久不见痊愈,遂请一名医前去医治,名医也没有法子,于是借口小睡一会。在梦里他见到一位白衣女子从天而降,对他说生病的这个人曾在卖蛇人手下救过小蛇,希望名医救他,然后女子领他到室外后便消失不见,但是在女子离开的土地上有一条白花蛇,小蛇舌头一吐竟变出小草。这时,他被一阵脚步声惊醒,急忙出室外查看,结果真让他找到了如同梦里的小草。于是他立即挖小草给病人服用,竟然真的救治了这个病人。名医很兴奋,翻遍书卷却未找到记载,于是有感而发:“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白花蛇舌草便是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