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曾名望海楼,又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坐落于中国
越秀区越秀山小蟠龙冈之上,初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广州市至今保存最完好、现存规模最大、最富于民族特色的古建筑。
镇海楼是明朝永嘉侯
朱亮祖修缮广州城时所建造的城楼。后因登楼眺望,可将
广州市景色尽收眼底,因此自明清以来镇海楼一直被誉为
岭南第一胜景,并列入“
羊城八景”之一。
镇海楼于1954年被
广州市人民政府拨专修款修缮并成为广州博物馆分馆馆址之一,1989年被选为
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于2013年被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镇海楼,因抵御倭寇取名“镇海”,意为“雄镇海疆”。旧时因从
越秀山上眺望
珠江宽阔浩瀚犹如大海,得名“望海楼”,目前是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完好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后因其楼高五层,亦称其“五层楼”。
镇海楼始建于明朝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最初是作为军事上瞭望之用,因当时时有倭寇沿海路侵扰,故取名“镇海”,意为“雄镇海疆”。
历史上的镇海楼曾多次因战火被毁坏,经历五毁五建。
如今的镇海楼,为1928年第五次重建后的建筑,以钢筋水泥代替木构楼板,并于1954年成为
广州博物馆分馆馆址。
五毁五建
历史上的镇海楼曾五毁五建,现为广州博物馆馆址。
镇海楼本名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明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
大明一统志》)
明朝时期
初建
镇海楼初建于明代初。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7年),由两广
明朝军事提督
韩雍重加修缮,后因火烧全楼被焚毁。
第二次重建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提督蔡经(一说为
张经)与侍郎张岳重新修缮镇海楼,加之当时东南沿海常患倭寇,海疆多纷扰,急需强化海防,于是张岳为其题名为“镇海楼”,含“雄镇海疆”之意。此为镇海楼首次重建。明朝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
广东省布政使
姜一洪再次重新修缮镇海楼。此为镇海楼第二次重修。
清朝时期
第三次重建
清朝初年,清军攻陷
广州市,镇海楼因战火而遭遇损毁。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
尚可喜尚可喜在镇海楼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型修。
顺治帝十八年(公元1661年),恰逢
李栖凤任
两广总督,其为祭祀文武帝君,对镇海楼进行再次的改整修缮。镇海楼也因此成为广州文人墨客登临览胜之地。此为入清后第二次大型修葺。
康熙十二年(公元1683年),广州爆发“
三藩之乱”,镇海楼因故再次被损毁。
第四次重建
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685年至1687年),镇海楼由两广总督
吴兴祚与
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此为镇海楼的第四次大修,据记载:“计费巨万,壮丽坚致”。而当时镇海楼已是“高计七丈五尺,广计九丈五尺,袤计五丈七尺。”
近现代时期
第五次重建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恰逢
林云陔出任
广州市市长,镇海楼再度被重修,重修工程按明代旧基垒筑,依次展开。历史上的镇海楼经历五毁五建,并于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
广州博物馆所在地。1954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拨专修款修缮了镇海楼,并改名为广州博物馆。其于1963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又于1989年晋升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征
建筑布局
镇海楼是中国古建筑史中一座较少见的多层楼阁式建筑。
镇海楼整体呈长方形状,
坐北朝南,深16米、高为28米,其首层阔为31米。楼身整体似塔而非塔,飞檐翘角,耸立于
越秀区山巅之上。其楼身各层均有平座腰檐并逐层收减,第一、二层墙壁为红砂岩条石砌筑而成,三层以上则为砖墙,造型古朴却不失特色,气势恢宏。
建筑风格
建筑色彩上,镇海楼的朱墙绿瓦十分协调,其主打的红黄色调的基本搭配更是中国古建筑史中一贯的风格。
建筑构建上,镇海楼每层楼的飞檐翘角均以著名的石湾三彩釉鳌鱼作装饰,既中和镇海楼整体庄严的建筑格调,又与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相符合,展现出镇海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建筑风格。其中,仿明栏杆是镇海楼的特色之一。其与镇海楼的窗和门相呼应,均由一横一竖的线条组成,简洁而大方。
遗址遗物
石狮
镇海楼前的东西两方向,蹲坐有一对于1921年广州城拆城筑路时从
双门底(今
北京路北段)迁移至此并以红砂岩雕刻而成的雌雄石狮。
石狮雕饰古而不素,为明代现存石狮之中规格最大的红色砂岩
石雕狮子。
雄狮在东,其右前足提起踩一绣球,左前足直立于地;雌狮在西,左前足踏球之上,右前足微提轻抚小狮。
碑廊
镇海楼的西侧设有碑廊,其于1946年建成,曲折回绕,蕴意深远悠长,。
碑廊中所陈放的古碑共有20多石,均从广州博物馆自1950年以来所收集发掘的200余石中精选而来,极富艺术意义与历史价值。
古炮
镇海楼前约有40余尊古炮,于楼前陈列整齐,依次排开,其炮口高举,宛若战斗之势。
在镇海楼现存的古炮之中,存留有明朝古炮,
清代古炮,均是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从
广州市各地的古炮台与遗址中收集而来,所出并非仅仅一端。
相关文化
相关人物
叶名琛
叶名琛(公元1807-公元1859年),字昆臣,湖北汉阳人。1854年,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之下,
广东省爆发了
洪兵起义,20万起义军从水陆两面夹击广州城。而叶名琛身为
两广总督,于镇海楼坐守,指挥手下1.5万清兵,据守要隘,最终击退“洪兵”。
叶名琛曾称镇海楼为”筹边楼”,又自比苏武牧羊,写下诗一首:“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向戍可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彭玉麟
彭玉麟,
湘军将领,清光绪年间曾任
兵部尚书。
中法战争爆发后,
广东省海防告急,彭玉麟奉命赶赴广东守护国家海防,他那时虽已至之年,临危授命,仍决心全力以赴,并将指挥部设立于镇海楼之上。
在中法议和消息传出后,彭玉麟上书朝延,力谏不止。不果,腐败不堪的清政府仍是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在离开
广州市前,悲愤交加的彭玉麟立于镇海楼上,挥墨留下传世
对联。
该楹联后由当代书法家
吴子复重新书写刊刻,制成黑底金字状,悬挂于镇海楼顶层红底黑字的“镇海楼”木匾两旁。
相关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清·彭玉麟
如此江山,对碧海青天,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清·
丁汝昌 南岭北来,
珠海市最宜明月夜。层楼晚眺,白云犹是汉时秋。——民国·
胡汉民 相关诗词
《九日登镇海楼》
清樽须醉曲栏前,高阁临秋一浩然。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
《登镇海楼》
凌虚百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
半壁玉山依槛峙,一泓珠海抱城流。
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
黄云紫气消歇尽,还凭生聚壮炎州!
《镇海楼》
邓圻同
层楼高踞越王台,一抹彤云曙色开。
摘斗摩霄凝望处,英雄继往又开来。
重要事件
文物保护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镇海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国务院公布镇海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荣誉
首次评选于1963年,越秀山与镇海楼凭借“越秀远眺”入选。
第二次为1986年,镇海楼以“越秀层楼”扬名。
第三次入选于2002年,镇海楼以“越秀新晖”傲居
广州市。
第四次为2011年5月18日,“羊城新八景”评选发布典礼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以越秀山、镇海楼为核心景点的“越秀风华”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