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门底是
广州市旧地名,即现广州市
北京路中山五路至
西湖路一段,因早在唐末这里建有著名的清海军楼,这楼有两个并列的大门而得名。几百年来,双门底一直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
辛亥革命后,
清代倾覆,民国成立,广州永清门改为永汉门,纪念光复
汉族,永清大街也改为永汉街。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进驻育贤坊
禺山关帝庙,大规模城市改造运动,随之轰轰烈烈展开。永汉街至双门底统称为永汉路,1936年
胡汉民去世后改名汉民路,抗战胜利后复名永汉路,至“文革”改为
北京路。
几百年来,双门底一直是
广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从明清开始,每年
春节前后,这里就成了一个锦天绣地的花花世界,卖素馨花的、卖
铃儿花的、卖水仙花的,挤满城根街,合匝缤纷,弥望不绝,花开如积雪,芬芳成云烟,笼罩全城。
清代文人潘贞敏在《花市歌》中称:粤省藩署(今财厅)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后来,岁暮花市成了广州过新年的习俗,流传至今,广州人雅致地称之为“逛花街”。
到了红衰翠减的金秋九月,华光神诞又为双门底带来另一个热闹的高潮。《南越游记》一书,生动地再现了清咸丰年间,双门底举办酬神活动的盛况:“雄镇街通衢建篾棚,棚高数丈,轩豁宏敞,涂以五色,皆花鸟
人鱼之状。下复承以布幔,张灯施彩,中多琉璃洋物。市门各悬傀儡,造制奇巧,锦绣炫目。两旁栏内罗列名花珍果、珠玉古玩,错杂繁朊,靡不工致。间数武则有彩轩,中奏八音,歌声达旦,往来者流连观听。自藩署直至南门,灯火辉煌,金鼓喧震,男女耳目,势不暇给。凡三昼夜,复演剧以终其事,合计所费不下万金。”(陈徽言《南越游记》)
在双门底处有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
广州陈李济药厂,
广州市第一家中国人开的西餐馆太平馆,
中国电影院、
永汉电影院、南关影画院、天星影画院、中央舞厅、
大新公司支店天台游艺场,以及惠如、涎香、南如、吉祥、永乐等茶楼、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餐,大大小小的酒楼、茶室、
冰室,挤满了这条流光溢彩的马路,吃喝玩乐购物,无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