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
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自传
《我的奋斗》(德语:Mein Kampf)是前纳粹党魁阿道夫·希特勒的自传,于1925年在德国出版,是希特勒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
1923年希特勒领导的“啤酒馆政变”失败,他以“叛国罪”被捕,在次年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投入到《我的奋斗》的创作中,他以口述的形式创作,让副手鲁道夫·赫斯记录下来。这本书包含了希特勒的个人经历和大量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如反犹太主义生存空间和蔑视民主。其中的一些主张在他上台之后都予以落实,因此也被看做是一部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蓝图。很快希特勒获得假释机会并出狱,又开始了下册的创作。上、下两册分别于1925和1926年问世。
出版的开始几年销量平平,然而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它却突然成为畅销书,一年之内就销售了100万本。这部书曾被多次出版、编辑,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截至1945年,原作和译本共发行了1000万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同盟阿道夫·希特勒文稿的所有权转交给了巴伐利亚州政府,并被拒绝出版,直到2016年由于版权到期,《我的奋斗》德语注释版才在德国重新出版上市。新版增加了大量评注,使全书达到了2000多页。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希特勒在本书中激进的观点有着一定反犹太主义社会思潮的根源。在1871-1914年间,德意志帝国的反犹主义已经在许多政治机构和社会阶层中扎下了根。有学者指出,德意志帝国时期犹太人在法律上获得了解放,这使得一批受了教育的犹太精英在商业、银行业、印刷和出版等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强化了这些人身上所带有的富裕、圆滑的形象。甚至德国反犹主义将1873年的经济危机也归咎给犹太人。同时,一批影响力巨大的精英人士也投身于宣传泛日耳曼主义。舍纳勒尔、瓦格纳和卢埃格尔的追随者几乎全是反犹主义者,当时的报纸也刊有许多这类观点的文章。希特勒早期就大量受到这些公众人物和刊物的影响,他常常说:“凡是要想了解纳粹主义的德国人必须了解瓦格纳。”从中可以看出反犹思潮不仅影响着普通民众,还渗透进各行各业的知识阶层。
同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公众也深受德意志民族主义深刻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国家权力进行了限制和削弱,使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魏玛共和国的软弱无力也让德国人十分不满。尤其是《凡尔赛条约》否决了德国与奥地利的合并建议,这成为德国人一直心怀怨恨的根源。公众被所谓的“战争罪”激怒,认为这实则是协约国凭诡辩进行捏造。在魏玛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下,民众的愤怒更得以被广泛宣泄与扩大,甚至影响到了政府的政策决策。在这种公共情绪下,阿道夫·希特勒领导了“啤酒馆暴动”,他也因此入狱,并获得了写作《我的奋斗》的契机,在书中他同样表示了极度的厌恶和愤怒。
个人背景
阿道夫·希特勒一生履历丰富且复杂,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纳粹德国元首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的奋斗》一书集中体现了希特勒本人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这在其童年时期就有所体现。希特勒早年生活于奥地利,并在此接受教育。和许多在奥地利的德国人一样,他受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的极大影响。阿道夫·希特勒在林茨上学时接受的政治观点后,因在维也纳接触到了该主义的更加直接的形式而得以强化。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书中表示,在其青年时期就十分希望奥地利能与德国统一。据其所称,他在15岁就已经是热烈的民族主义者了。
1923年11月9日夜,由希特勒为主要策划的政变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这是一场知名且失败的政变,两天后他就因“叛国罪”被捕。1924年4月1日,希特勒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并被关进巴伐利亚州的兰茨贝格监狱。共有十六名纳粹党人在暴动中丧生,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第一卷的序言中将他们列出来并称赞为“烈士”。
在兰茨贝格的监狱里,希特勒婉辞了源源不断的来访者,投入自传的写作当中。他采用口述的方式,让其忠诚的副手鲁道夫·赫斯记录下来,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我的奋斗》上册的大部分。据说起初他意图将此书命名为《反对谎言、愚蠢和怯懦的四年半斗争》(Viereinhalb Jahre,des Kampfes)gegen Lüge,Dummheit und Feigheit),但是负责出版的经理马克斯·阿曼不喜欢这个名字,遂建议改为现名。
很快,希特勒获得了假释机会,出狱后他又将本书的下册创作完成,并于1925年秋出版了第一册,次年出版了第二册。
出版历史
第一部分在1925年7月18日出版,发行了1万册,定价12RM(当时约合3美元),12月2日,第二次印版使总发行量达到1.8万份,到1929年,总发行量达到23,000多份。第二部分在1926年12月11日以同样的价格发行。1930年,合订本“大众版”《我的奋斗》开始发行,到1933年底,希特勒上台的那一年,这本书的总销量为150万册。
1945年之后,这本书的印刷和出版被德国法律所禁止,但它的纪念品价值受到了关注,在一些获得特殊授权的纪念品商店仍然可以被出售。2016年1月8日,由于版权到期,《我的奋斗》德语注释版在德国重新出版上市,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争议,评论不一。为了给读者适当的引导而避免激起民族仇恨,这一版谨慎地增加了大量专家的注释评论,使全书达到了2000多页。
内容思想
《我的奋斗》是希特勒的自传,叙述了他前期的个人经历,并且大量着墨于其政治理论,因此本书也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宣言。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分别名为《奋斗的回顾》和《民族社会主义运动》。
据希特勒的叙述,他在童年时期就具有民族主义倾向。他对一位持有狂热日耳曼民族主义的教员大加赞扬,称其对自己的思想变化起了决定性影响。“他利用我们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热情作为教育我们的手段”,希特勒写道。在青少年时期,阿道夫·希特勒对政治没有多大兴趣,反而执着与追求艺术,于是他来到维也纳。在维也纳的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深远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从此进入到他的思想观念中,即生活不过是一场强者和能者将永远获胜的斗争,而生活中一切都由胜败决定。在维也纳,他首次接触到了种族主义言论,逐渐接受了反犹观点,并且演化为对犹太民族的极度仇恨。特别是书中所罗列的“犹太民族有罪论”,也为他日后对犹太民族的大屠杀提供了所谓的依据。
在书中希特勒以蔑视的态度嘲弄议会、议员和新闻工作者,甚至用了十五页的篇幅来宣泄他个人的种种不满,并扬言要彻底废除议会制度。他常常用丝毫不加掩饰的语言来痛斥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反映了其人一定的行事风格和个性特点。
《我的奋斗》涵盖了希特勒一生持有的大部分政治意识形态世界观,书中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德国与奥地利统一
希特勒称其从小就是一个日耳曼民族主义者,认为同一血统的人应该在同一个帝国。在第一章的开篇他就明确写道:“德意志-奥地利必须回归伟大的德意志祖国。”年轻时,他曾和奥地利日耳曼人一起坚持唱德国国歌而不是奥地利国歌。他对日耳曼事业有着强烈的信仰与奋斗热情,但是哈布斯堡王室迫于民族关系一直对德奥联合问题处于动摇态度,这使他十分愤怒,称此为对日耳曼利益的背叛。在书中他多次强调,德国和奥地利合并有利于德国的发展壮大。
反犹主义
阿道夫·希特勒首次听到反犹思想时,他称自己当时并不在意,但在维也纳的经历让他逐渐全盘接受了反犹思想。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从生物学上粗鲁地否定了犹太人,将犹太人描述为“寄生虫”和“瘟疫”,甚至认为他们到处传播性病。他始终觉得犹太人的存在对德国十分危险,认为他们试图成为“地球的主人”统治世界,颇具阴谋论的意味。这“所有的犹太人都应该被处死”也是希特勒一生中毫不动摇的主张。他直言不讳,宣称“如果在这些腐败的人中有一万二千或一万五千人遭受毒气”,那么德国“在前线数百万的牺牲就不会白费”。
日耳曼种族优越论
阿道夫·希特勒在书中宣扬日耳曼的祖先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则是“糟粕”。他认为包括文化、科学、艺术、音乐等一切可以称之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是雅利安人创造的。“是雅利安人为人类文化的每一座大厦奠定基础,筑起墙垣。”在《我的奋斗》中充斥着种族优越的言论,并且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搅合在一起。希特勒试图运用地理学和生物学来证明这一点,进化论在“国家和种族”一章体现的尤为明显。为了保证“高贵的日耳曼民族”的纯净,他反对种族通婚,认为这会“阻碍进化”,是“劣等民族”阻止日耳曼民族成为“地球主人”的阴谋。
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在书中被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日耳曼这样的优秀民族会不断壮大,因此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做出牺牲的则最有可能是斯拉夫人。希特勒基于其种族优越理论建议德国向东方争取生存空间:“德国政策的目的是要巩固和保存种族社会,并且把它加以扩大。”希特勒将取得生存空间的理论在本书中做出了最终阐释,即俄国将成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的目标,而且宣称不能用和平的方法,那么就必须使用暴力。他本人进行了一些“地缘政治”的研究,这为他得出的结论提供了“理智上的正当理由”。
利用群众心理宣传
希特勒很早就对群众心理的力量有所体会,在维也纳时期,他曾观看过大型的社会民主党示威活动。他称自己体会到了十分不同寻常的感受,“我呆呆地站了将近两个小时,看着那条巨大的人形巨龙在我面前慢慢展开。”在书中,阿道夫·希特勒表示自己对许多政治活动都有所研究,并常常被其中宣传起到的积极作用打动,将其称为是一门“艺术”。同时,他将“知识分子阶级”与“群众”作了区分,认为宣传并不适用于前者,因为他们只能以科学道理来说服,而宣传本质上却与“科学”无关。希特勒认为要想被热烈信仰与拥护,演讲比文字有效得多,因此他利用对群众心理的掌握和演讲方面的天赋,赢得了一众追随者。
反对马克思主义
希特勒将马克思主义与犹太人统称为德国最大的敌人,并主张“摧毁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形式”,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犹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犹太人控制世界的手段。按照希特勒的逻辑,如果想要征服俄罗斯以夺取“生存空间”,就必须先推翻统治俄国的“犹太布尔什维克”。希特勒认为“共产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前者是马克思主义者“窃取”过来的词,而他本人则称自己为“纳粹主义者”。在他的概念里,保障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与消灭马克思主义几乎是等同的,特别是在本书的下册中,他对这个观点做了详细的阐述。
极权专制与蔑视民主
希特勒认为,人民宁可要能给他们安全感的统治者也不要恳求者。在书中他用了极大的篇幅对议会制度进行猛烈攻击,并扬言要将其彻底废除。希特勒对军国主义和极权主义有着很高的热情,而对民主制度和平等理想抱有极度的蔑视,他排斥与“自由”有关的事物,如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等。对他来说,民主代表了“暴民统治”和“国际主义”,前者完全与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相悖,而后者则是出自犹太人的概念。他试图揭示犹太人是为了私利的策略而捏造的平等理论:“他(犹太人)谈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什么种族或肤色。而傻瓜相信了他。”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它一度被纳粹当做思想纲领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并且的确起到了很大的公众影响力。在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之后,它一下成为了畅销书并在德国销售上百万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800万。纳粹竭尽全力去推广这部作品,使它成为“爱国家庭”的必备读物,以及种族科学、遗传和人口学的学校入门教材,甚至作为礼物送给新婚夫妇。某个学校在宣传这本书的时候,直白地将其称之为“人民的新圣经。”其中,“民族和种族”这一章节曾被单独作为一本小册子出版,以广泛传播纳粹党的意识形态。一段时期之内,这本书被多次修订,“实时更新”着希特勒的政治主张。经历了二战后很长时间在德国封禁,《我的奋斗》直到2016年才以“德文注释版”重新发行,它很快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德国亚马逊网站仅上市数小时便售罄了。到2017年3月,这本书已经售出了85,000本,可见其影响依然广泛。
国际影响
《我的奋斗》译本繁多,在阿道夫·希特勒当政时期(1933-1945)就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俄语丹麦语阿拉伯语等多国语言出版,且在1933年这本书就有了盲文版。截至1945年之前,这本书至少已经被译成了16种语言,算上原作共发行了1000万册左右,可见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中华民国时期,汉译本的删减版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这本书颇受蒋介石的推崇,因此曾喧嚣一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此书由于长时间出版受限,只有用于特殊研究的专业人员才可借阅,它的影响力并不广泛。
学术价值
《我的奋斗》记录了纳粹党早期的部分历史与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政治主张,及其详尽地描绘了第三帝国的蓝图,并且在他上台之后进行了逐步的落实,如吞并奥地利、建立纳粹德国以及对犹太民族的大屠杀。这些举措几乎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思想根源,因此本书为研究希特勒、纳粹德国以及当时的德国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具有学术批判价值。从这本书问世以来,对其内容与出版问题引发的讨论越来越广泛,论辩角度也趋于客观和多样化。同时,2016年评论注释版的发行也具有一定政治和教育意义,它尽力去解构希特勒的政治思想,并且打击了这本书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商业滥用。
作品评价
由于阿道夫·希特勒试图给自己的纳粹主义、大屠杀等残暴主张提供“理智上的理由”,《我的奋斗》曾带给欧洲社会极大的影响。它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后世学者、政治家和评论家等大多持批判态度。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在他的著作中写:此书被阿曼、汉夫施丹格尔等人精心编辑过,为的是把杂乱无章的初稿改得文理通顺一些,不那么语无伦次。可即便如此,它依然晦涩枯燥、啰唆乏味,在1930年纳粹党取得竞选的突破性进展之前,此书销量不大。在那之后,此书成为畅销书,尤其是在第三帝国时期,如果家中没有此书,简直如同叛国行为。
曾任美国德国大使的詹姆斯·W·杰拉德(James W. Gerard)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评论中写:带着悲伤,带着对世界未来的恐惧,我们读到希特勒对这个种族的仇恨赞美诗,这个种族增加了科学、医学、外科、音乐和艺术,文学和所有令人振奋的人类努力。
英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乔治·奥威尔:仅仅从《我的奋斗》的内部证据来看,很难相信希特勒的目标和观点发生了任何真正的变化。当人们把他一年左右前的言论与15年前的言论进行比较时,令人震惊的是他思想的僵化,他的世界观没有发展。这是一个偏执狂的固定愿景,不太可能受到强权政治暂时策略的影响。
历史学家诺曼·卡曾斯指出:平均而论,《我的奋斗》里每一个字,使125人丧失了生命;每一页,使4700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使120万人丧失了生命。
维也纳历史学家布里基特·哈曼(Brigitte Hamann)在接受德国《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阿道夫·希特勒几乎没有创造出任何自己的东西。他只是抄袭,尤其是从政治边缘团体的宣传材料中。”
译作相关
英文译本
1933年,在英国的伦敦与美国的波士顿和纽约都出版了英文删节版本。到了1939年,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英译完整版问世,其中版权和版本问题十分复杂。1943年,曼海姆译本出版,由于他将希特勒高度个人化的表达精确翻译成英文,这个版本广泛流传。
法文译本
1934年《我的奋斗》首次被译成法语,由新拉丁出版社出版,译者尝试通过对写作风格的修改而提高本书的文学水平,而其中的反犹太主义等纳粹意识形态内容都被保留下来。1938年,费亚出版社出版了新的删减版,将阿道夫·希特勒的恐法内容删除。之后这本书在法国又经历了几次重新编辑。2016年1月,在希特勒去世70年后,它进入了公有领域,法国又于年出版了基于德语注释版的新版本,其中注释和批判占了极大篇幅。
中文译本
1934年《我的奋斗》首次被译成中文,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董霖、佩萱合译,并做了大量的删减。在中国大陆,这本书的出版长期受到限制,普通群众无法购买,只有相关学者才可查阅。1988年,由陈式译,文国书局出版的删减版在台湾出版。2017年,王诚译的中译本(上、下卷合订完整本),由新加坡南洋出版社出版。
其他
在某些国家这本书十分受欢迎,而在另一些国家它则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印度土耳其,这部作品一直是畅销书,仅仅在印度这个国家之内它就被译成了至少5种当地语言,已知的有印地语古吉拉特语、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而在阿塞拜疆捷克,出版商甚至因为翻译出版了这部书而被捕。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个人背景
出版历史
内容思想
德国与奥地利统一
反犹主义
日耳曼种族优越论
生存空间
利用群众心理宣传
反对马克思主义
极权专制与蔑视民主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国际影响
学术价值
作品评价
译作相关
英文译本
法文译本
中文译本
其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