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犀鸟(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uceros bicornis),别名大犀鸟,是
犀鸟目犀鸟属鸟类。成年双角犀鸟体型较大。体长95~128厘米;体重2155~3400克。双角犀鸟有发达的嘴和盔突。盔突前端分叉而形成两个角。嘴端橙红,嘴基黑色,下嘴乳白色。头后部和颈部为白色沾黄。上体及胸部和上腹部为黑色,其余下体均为白色。两翅凸起而中央凹陷。飞羽基部有白色斑,尾羽白色而具黑色带斑。跗灰绿色沾褐。爪黑色。
双角犀鸟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在中国分布于
云南省南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寿命可达35~40年。常栖息于海拔600~2000米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以富含脂质及糖的果实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小型爬行、哺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双角犀鸟在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双角犀鸟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成年双角犀鸟体型较大。体长95~128厘米;体重2155~3400克,平均3000克。具体形态数据如下表所示:
双角犀鸟嘴顶部有一个空心的盔突。雄鸟嘴和盔突均较大。盔突前端具分叉而形成两个角。脸前部、嘴基和盔甲基部黑色,嘴端和盔突顶部橙红色,盔突后表面黑色,嘴侧橙黄色,下嘴乳白色或象牙白色。虹膜
栗色,眼周黑色。有突出的睫毛。头后部和颈部白色沾黄。喉白色。上体多为黑色。下体除胸部及上腹部为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两翅凸起,中央凹陷。飞羽基部和端部为白色,其余为黑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初级覆羽几乎全为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尾羽白色或皮黄白色,近端部具宽阔的黑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跗蹠灰绿色沾褐,爪近黑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略小于雄鸟,盔突和嘴均较雄鸟小,盔突前端和后端不具黑色块斑,后表面为红色,虹膜白色,眼周为粉红色至鲜红色。亚成体大体与成鸟相似,但盔突较小,前部未形成2个突起。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双角犀鸟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南亚(
印度、
不丹、
尼泊尔)、东亚(中国)及东南亚(
柬埔寨、
印度尼西亚、
老挝、
马来西亚、缅甸、
泰国、
越南)。在中国分布于
云南省南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
盈江县也有该物种分布。
栖息环境
双角犀鸟主要栖息于海拔600~2000米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喜林中沟谷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双角犀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这些果实通常富含脂质和糖。其也吃昆虫、小型爬行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如青蛙、蜥蜴、鼠类等。它们常一次性吞下食物,经消化后吐出难以消化的部分,如骨头等。其主要在树冠层觅食,身手敏捷,常在大树枝上跳跃觅食,有时也在地面上觅食。
社群行为
双角犀鸟通常成对或者以家庭为单位活动,常呈5、6只至数十只的小群体,非繁殖季节会在果树上形成多达200只的群体。繁殖期间则单独活动。
节律行为
双角犀鸟在白天非常活跃,在晚上它们可能聚集在包含数百只个体的公共栖息地。它们是非迁徙物种,在中国,其为留鸟,通常在14.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活动。
家域行为
双角犀鸟的家园范围从
繁殖季节的不到4平方公里到非繁殖季节的近15平方公里不等。其会保卫筑巢的领地。但它们仅在繁殖季节具有领地性,通常占据巢穴周围100米的区域。
其他行为
双角犀鸟的叫声非常强大和独特。这种响亮的叫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一次。其叫声像咯咯大笑或是呐喊。其通过叫声来求偶或者识别个体位置,或者共享觅食地点等。在求偶时,成对的双角犀鸟会进行二重唱,
雌鸟和雄鸟轮流鸣叫,来作为求爱仪式的一部分。
在飞行中,双角犀鸟常用宽大的翅膀重重扇动,空气通过空心的羽毛而产生振动发出强大的轰鸣声。
生长繁殖
双角犀鸟繁殖期3~6月。为一夫一妻制。雄鸟常通过撞击它们的盔突来互相争斗,以此来吸引雌鸟的注意。其常营巢于森林中高大树木上的天然
树洞中,一般在18~25米之间。每窝产卵通常2枚,时有1或3枚。卵刚产出时纯白色,后为淡皮黄色或黄褐色。卵大小为60~72毫米×42~50毫米。由
雌鸟孵卵,孵化期为40天左右。在孵化期间,雌鸟会用唾液混合自己的粪便、食物残渣和泥土,将其堆积在树洞口,使洞口缩小。雄鸟也会在外边用泥土混合木屑等将洞口封闭,仅留下一个小孔可以让雌鸟的嘴伸出。雌鸟和孵化的雏鸟通过小洞排泄。因为洞口足够小,可以防止猴子、蛇等捕食者的入侵。雌鸟在洞中待到雏鸟快要出飞时才能出来,在此期间的食物全都由雄鸟供给。为了雌鸟和雏鸟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雄鸟常频繁地外出觅食。雄鸟将砂胃中的一层膜吐出体外形成薄囊,再利用这个薄囊将觅得的食物带回巢中。由于照顾
雌鸟和雏鸟,雄鸟常累得骨瘦嶙峋,十分消瘦。雌鸟一般会先雏鸟出巢,和雄鸟一起哺育雏鸟。因为雌鸟长时间在
树洞内身体弄得很脏,所以雌鸟在出洞之前要换羽。育雏期共约为15周。雏鸟晚成性,在狭小的洞穴中生长缓慢,所以当洞口被雌鸟破开时,雏鸟必须快速学会飞行。野生双角犀鸟寿命为35~40年,圈养最高可达5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6年、2009年及2015年的调查中显示,双角犀鸟在
印度的Namdapha Tiger和Pakke Tiger保护区的密度约为4只每平方千米,在保护区外的森林中密度为1~2只每平方千米,在Anamalai and Parambikulam Tiger保护区的密度为1.5~4.4只每平方千米;在
泰国,Huai Kha Khaeng野生动物保护区、Thung Yai Naresuan野生动物保护区、Khao Yai国家公园和Budo Sangai Padi国家公园的密度为1.3~4.7只每平方千米,据以上推测,在适宜的
栖息地及保护区内大致有13000~27000只成熟双角犀鸟个体,其在保护区外分布密度低,常低于1只/每平方公里。
致危因素
2016年的调查显示,由于住房用地和农业的发展,双角犀鸟赖以生存的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在三代内森林的损失率达26%,导致其适宜栖息地减少,
种群数量下降。另一项调查显示,该物种通常不耐森林干扰,此外还受到狩猎的严重威胁。因此,该物种数量的实际下降速度可能大于仅基于森林损失的预计下降速度。三代间的下降率暂定在30-49%之间。由于该物种繁衍世代周期很长,三代时间超过55年,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计算过去三代的减少幅度。假设下降速度保持不变,预计该物种在未来三代内将下降30-49%。
狩猎对双角犀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其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及常使用同一树洞筑巢等行为,它们的行踪比较容易被预测,故其很容易成为猎人的目标。双角犀鸟常被猎食,其羽毛也常被用来作为装饰品,也有被用作宠物交易的。
双角犀鸟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因为其是一夫一妻制,这对夫妇一生都会在一起,所以尽管动物园中有饲养,但圈养中的繁殖通常不会成功。
保护级别
双角犀鸟在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双角犀鸟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自1992年截止2023年统计时,双角犀鸟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保护措施
2011年,
泰国和
印度南部的人们通过安装人工巢箱的方式来增加双角犀鸟的繁殖率。
2017年,
不丹颁布了《森林和自然保护条例》来保护双角犀鸟。
主要价值
双角犀鸟漂亮独特,为动物园常见的
观赏鸟。双角犀鸟可传播植物种子,有助于森林的生长。
相关文化
因为双角犀鸟独特的繁殖习性,
傣族常唤其“爱情鸟”。据说在很早之前,原始森林中住着一对青年夫妻,名叫岩歌和玉坎。岩歌是一名有名的猎人,玉坎是有名的美人。为了防止玉坎出现危险,岩歌每次出门打猎之前都会将竹楼的楼梯收起,将窗口在外边封住,再给玉坎留下食物,让她在家中织衣编竹席,等他打猎回来。但是有一次岩歌在打猎的时候迷了路,花了20多天才到家,此时玉坎已经被饿死了。岩歌伤心欲绝,将玉坎的尸体和自己用白布裹在一起后将竹楼点燃。从此以后,这对恩爱夫妻就化成了一对双角犀鸟,仍然保持着火热纯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