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衣又称为百纳衣、百家衣等,是一种以零碎的布片制作而成的中国传统服饰。最初是因为物资贫乏,人们将碎布重新拼接,以此达到遮体避寒的效果。自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穿百衲衣成为僧人修行的方式之一,借此表达破除自我对物欲的“贪念”,达到“苦修”的效果。民间也会在婴儿出生后,为其制作百衲衣,以期婴儿能少灾无病,健康成长。百衲衣的样式多为无领大襟,也有长袄、短袄等款式。一件精致的百衲衣,对制作工艺、面料材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5·12汶川地震时,中国
四川省什邡市的一座罗汉寺,曾接纳孕产妇在寺院生产,坐月子,乃至烹食荤腥。截至同年8月8日,寺内共有108名婴儿平安降生。三年之后,为感谢主持
释素全的慈悲为怀,母亲们在108位孩子的衣服上各取下一块布,做成百衲衣送于素全法师。
历史
诞生背景
百衲衣是一种中国传统服饰,是以零碎的布片制作而成的服装,其最初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物资贫乏、生活艰辛,人们以碎布重新拼接,从而达到遮体避寒的效果。百衲衣早期多流行于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后来逐渐流传于各地,因地域风俗不同,其形式、称谓也逐渐呈多样化发展,又被称为百纳衣、百家衣等,“百”为概数,非必百家,也象征长命百岁,“衲”意为补缀,其式样多为无领大襟,也有长袄、短袄等款式。
历史沿革
百衲衣的称谓、形式繁多,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被称为“老莱衣”,1996年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出土的
春秋战国套头裙衣便属此类。西晋时期,出现“百结衣”,
王隐在《晋书》中便提到,百结衣是由残碎缯制成。之后,从两汉至
五代十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出现了百衲经巾、袈裟、粪扫衣等服装。此外,始于
唐朝,流行于明、清两朝的“水田衣”也是由
骨碎补属制成,明末时期,许多贵族为了制作水田衣,不惜将价格高昂的缎匹裁开进行拼缀。近现代,百衲织物中保存最为完整、流传最为广泛的便是百衲衣,民国时,
汉族小孩出生后,家长就会制作“百家衣”,以期小孩能长命百岁。
寓意
佛教
在佛教,百衲衣即为粪扫衣,是僧人的修行方式“四依住”之一,借其传达“苦修”“惜物”的观念,破除自我对物欲的“贪念”。唐牟融的《送僧》中便有“三生尘梦醒,一锡衲衣轻”之句。相传,百衲衣是
晋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天竺僧人耆域来到
洛阳市,挂单
白马寺时,见洛阳僧人皆身着华丽的僧装,认为不合僧制,便提出改穿“百衲衣”的观点,从此,
中原地区僧人始穿“百衲衣”。
民间
早期,医疗条件不发达,婴儿致死率高。民间在婴儿诞生之时,家中长辈为祈寿,便会向亲朋好友讨取零星
骨碎补属缝制成“百家衣”,等到婴儿百日之时为其穿上,期望孩子能得百家之福,少灾无病,健康成长。民间又认为贫贱者易活,所以借“破布”裹身,以期婴儿能免除疾疫。在上海地区,旧时有
端午节穿百纳衣的风俗,民间认为端午节是凶险的日子,人们可能会遭到煞神的侵袭,小孩尤甚。因此大人便会制作百衲衣为小孩避煞,因制作时必须向七户人家乞讨碎布,所以又称作“乞家衣”或“七家衣”。
制作
工艺
百衲衣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较高,需熟练掌握相关的缝纫工艺。缝制一件精致的百衲衣,其针法大致可分为藏针法、平缝法、对针法、倒三针法、缲缝法、缝法、卷边缝和千鸟缝八种,还需运用到拼、贴、补等手法。在二次加工时,运用轮廓绣、回针绣、十字绣和结粒绣等刺绣工艺。
面料
百衲衣的面料材质丰富,属异质面料拼接制作。根据面料的质感、肌理、图案、色彩、单个布块尺寸以及拼接手法等因素,都会使成品百衲衣呈现出不同效果。
色彩
百衲衣多为异色面料拼接,色彩丰富,视觉冲击力较强,异色面料的拼接讲究色彩纯度、冷暖对比等的把控。
事件
2008年5月12日
5·12汶川地震时,
四川省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门诊楼和住院楼在地震的破坏下成为危房,而距离保健院不远处的罗汉寺受到影响较小。罗汉寺的20余名僧人在得知妇幼保健院的孕产妇急需转移避难时,毅然将清规戒律暂抛脑后,接纳她们在寺院生产,坐月子,乃至烹食荤腥。之后,为了保证包括孕妇在内的灾民,能平安的在罗汉寺平安避难,寺院
住持素全法师提出“无条件地接受灾民、无条件地提供所有的物资、无条件地供给一日三餐和热水”。当时有居士认为容许孕产妇入寺会污染清净之地,素全则多次强调“见死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讳”。截至同年8月8日,寺内共有108名“地震宝宝”平安降生,被当地人称之为“罗汉娃”。
三年之后,108位“罗汉娃”重聚罗汉寺,为了感谢
释素全的慈悲为怀,母亲们在108位孩子的衣服上各取了一块布,做成百衲衣送于素全法师。
传说
相传,
南北朝时期,宋国的开国皇帝
宋武帝出身贫苦,出生十个月了,还没有衣裤遮体,其母便向邻居讨来零碎布头,将其拼凑缝缀,做成了一套孩子的衣衫裤,因材料取自百家,便被称为“百纳衣”。后来刘裕在
东晋时做了大官,东晋灭亡后,又当上了皇帝,虽然身份地位越来越高,但其不忘本,仍过着省吃俭用的日子。他怕后代享乐腐化,便将自己穿过的百纳衣传给长女
会稽公主,让其教导手足,要勤俭节约,并规定族中孩子“过周”时,需穿这件百纳衣见客,既表示不忘贫苦出身,又寓意大吉大利。
宋武帝死后,由儿子
刘义隆继位,称“文帝”。会稽公主的儿子因受一件谋反案的牵连,将被问斩,会稽公主便找出父亲的百纳衣,进宫求情,文帝见了百纳衣,念及手足之情便免去外甥的死罪。后来,人们认为百衲衣是逢凶化吉的吉祥物,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