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
科幻作家
韩松(1965年-),重庆人,笔名小寒、小青。科幻作家。韩松与何夕王晋康刘慈欣并称“中国科幻四大天王”。韩松的科幻写作确立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气质,对于华语科幻写作具有着推动意义。
1988年,韩松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1991年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1年到2013年,韩松完成了《地铁》三部曲,可视为技术时代的社会寓言。2016年到2018年,韩松又出版《医院》三部曲创作,被称作“新时代反乌托邦的里程碑”。其另著有科幻长篇小说《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2066年之西行漫记》,科幻政论性纪实著作《想像力宣言》,科普专著《人造人——克隆术改变世界》,科幻作品选集《宇宙墓碑》,国际政论著作《妖魔在中国的背后》。韩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另有《再生砖》《独唱者》《沙漠古船》《看的恐惧》等,长篇作品包括《火星照耀美国》《红色海洋》等。
其历任新华出版社记者,采访室主任,《瞭望东方》杂志副总编、执行总编,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韩松曾获得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6年,韩松出生于重庆市。他从中学时就开始关注《科幻世界》(《科幻世界》的前身),这本杂志对韩松而言有深刻影响。韩松最早从事科幻写作是受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影响,他被阿瑟·克拉克作品中表达的宇宙的不可知、神秘主义色彩所吸引。
1984年,韩松就读于武汉大学的英文系,后转入新闻系。次年,20岁的韩松首次在《科学文艺》杂志上发表作品《第一句话》。后来,他的稿件连续刊登在《科学文艺》上。1991年韩松到访成都市参加科幻世界承办了当年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那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不仅韩松得到了自己的成长,同时让中国科幻圈第一次走向国际。韩松的写作,并不局限于科幻小说,还有众多诗歌、杂文等。
工作经历
韩松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韩松除了作家的另一个身份是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正局级干部。作为新华社的记者,韩松对中美关系十分感兴趣。中美两国间可能关系僵化,爆发冲突,甚至战争,这一可能性激发韩松不断去写中美竞争的主题的欲望,而短篇小说《乘客与创造者》为《火星照耀美国》提供了一个对照。韩松的小说《宇宙墓碑》初版于1998年出版,该小说能看出当下的现实,充满了哲学气息,生与死,宇宙与存在,永恒与虚无。《2066年之西行漫记》于2000年12月)出版,后以《火星照耀美国》为名于2012年再版单行本。《沙漠古船》于2002年1月出版,两年后《红色海洋》出版。2012年8月,《看的恐惧》出版。地铁、高铁等交通工具承载着韩松对现代中国的独特观察,2011年到2013年,韩松完成了《地铁》《高铁》《轨道》,被称为《地铁》三部曲,在当下技术时代,可谓是社会寓言。科技发展让社会生活发生的种种变化、让个体生命提出了的很多认知困惑,反复出现在韩松的作品中,成为作品的重要命题。2016年到2018年,韩松完成了长篇作品《医院》三部曲——《医院》《驱魔》《亡灵》的创作,被称作“新时代反乌托邦的里程碑”。其中《驱魔》荣获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第二届京东文学年度科幻图书奖等奖项。2016年初出版的科幻小说《再生砖》将现实事件融入其中,将小说变得充满寓意和耐人寻味,同时揭示了在灾难之中人类如何再生,并以此为主题,用科幻赋予了灾难事件更深刻的含义。2018年10月出版的《冷战与信使》是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其中包括的《宇宙墓碑》和《再生砖》,这两部是韩松最易懂的作品,适合初次接触韩松的读者,展现了韩松独特的写作手法:于冷峻中触动人的内心。2018年10月,《韩松精选集》出版,这是他第一次出版自己的文集,该作品包含了韩松的科幻小说、杂文随笔以及一些另类作品。英国当地时间3月29日,韩松的《没有答案的航程》入选2024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入围名单。
不幸患病
2022年6月15日,韩松被确诊为“认知筛查异常”,大脑内发生了某些不可逆的器质性过程。和大多数人对疾病避而不谈的态度不同,韩松选择将病情公之于众,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生病后的生活。并放弃找人代笔决定自己来写完成最后一部小说。
人物作品
报告文学
小说
长篇科幻小说
中短篇科幻小说集
编选作品
参演作品
人物思想
韩松曾在《想象力宣言》中指出,科幻的实质是一种建构在科学理性上的想象力,蕴藏着科学的态度和丰富的创造力的行为。
在韩松看来,科幻不仅是现代隐喻,还是一种结构寓言。它是“推测小说”,是和现实有距离感的“陌生化”作品,是代表着“开放的系统”,是有力批评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
韩松认为,好的科幻必须包括五个元素:一是科学,要求科幻作家熟悉了解当代科学技术;二是想象力;三很强的故事情节,科幻是类型文学,不同于一般小说;四是要追求艺术性,强调宇宙根本是美;五是科幻很强的思想性,假设未来发生事情。好的科幻,是一场思想试验。
韩松认为科幻有十三个关键词,分别为:高概念,狂想,异世界,科技,假定,奇观,工笔画,宗教,灾难,文明,探险,艺术,无用。
韩松认为,科幻比新闻报道更真实。科幻面对的是超过四维的世界——时间、空间、微观和大脑意识的世界,可以通过科幻手段写出来建构四个世界。韩松认为科幻的每一个字哪怕是虚构出来的,都极其真实,可能比现实还要真实,就像他的科幻故事常常成为现实的预言。
创作特点
风格突破
韩松始终是中国科幻文学主流的挑战者,小说风格大胆、阴郁诡谲。韩松不仅将个人对深渊的凝视具体化,而且打破所有对权力和财富盲目乐观作为他的科幻愿景。在中国科幻步入世界文学舞台中心,韩松赋予不可见之物以生命,他的想象构成了中国科幻文学中不可思议的潜意识。
人类对于未来世界或平行世界的想象被韩松描绘于他的科幻小说,不仅极具揭露讽刺意味,还与现实映照,极具深刻意义。他一是将人性融入怪诞的奇幻里,二便是将对人类自私行为后果的反思融入对未来地球图景的想象中。
故事框架跨度大,叙事手法多变,人物塑造性强,对地球命运预设得多样化且具有理性依据。同时,他写下的充满幻想元素的故事会将现实的内核放入其中,让阅读体验更为丰富而深刻。韩松的科幻小说体现了人类对于未来世界或平行世界的无限遐想,不仅极具揭露讽刺意味,还有现实映照的意义。他将人性融入他奇幻怪诞的小说作品里,在对未来地球图景的想象中体现人类自私行为后果的反思。
“新浪潮”指颠覆科幻文类成规,具有先锋文学精神的作品。阐释中国科幻新潮流颠覆性最好的例子,便是新浪潮作家韩松的短篇小说《再生砖》,叙写下中国凭借后人类技术,迅速成为繁荣国家,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幽灵、怪诞的阴影。
后现代因素
韩松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内容充满黑暗、恐怖、暴力的元素,叙述方式碎片化。他的作品有交替出现的事实与构,现实与神话、真理与谎言,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颠覆性描写,强调对“真实”和“再现”的怀疑等。他含有后现代因素,但是,他极为反对研究者贴在他身上的“后现代主义”标签,因为他与后现代主义对意义的理解不同,韩松秉特的是文以载道的文学观,韩松的科幻理念着眼于现实,他既反对科幻的“科学中心主义”又与传统的审美文学保持距离。人类与宇宙关系是反思现代文明常会涉及的主题,例如韩松小说中的“吃人”情节令人心惊肉跳。“吃人”场景不仅体现了韩松对伦理关系的重新认识,还体现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现象的想象和思考。此情节在《红色海洋》这部立意宏大的长篇小说中有所体现,韩松意在小说中呈现民族的过去、现实和未来。
鲁迅“铁屋子”的故事结构
“铁屋子”的故事结构在韩松的小说中常出现。隐喻重构的角度里,韩松的社会寓言叙述了全球资本对中国的位置与信息技术霸权和影响,同时描绘出国民心理图像,侧面体现出21世纪初世界范围的“铁屋”困境。展现了“狂人”在群众中的激烈讨论产生的中国式生存哲学,形成了与鲁迅百年前的命题跨世纪产生呼应回应和质疑拷问。韩松借助记者观察与记录的视点,借助对鲁迅式“铁屋”的拓扑式重构,倒逼人们思考。
韩松的小说经常描写孤立幽闭的空间,经过现代技术改造后变化成空间意象,将人物对世界的思想上的感受感知,行动活动限制在封闭空间:医院、机构、建筑,或是困住所有乘客的交通工具等,便是现代版本的“铁屋”,这些皆是鲁迅所批判的“铁屋”。
韩松是在向鲁迅致敬,而鲁迅文学也正是韩松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韩松故事的中心人物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智慧的科学家,而都是缺乏力量的普通人。他们用普通人的视角被迫去看世界的真相,只有克服了“看的恐惧”,他们才能真正认识铁屋以外的真实世界。例如韩松的早期作品“看的恐惧”,那些令人担心受怕的世界原始面貌,不可告人的世界真相,他将科幻小说本身作为一种“装置”,或者方法来揭示。这与鲁迅“狂人日记”的主旨不约而同。
“家”和“(家)文化”有关的价值观质疑
韩松抵制与“回家”相关的情感,并对与“家”和“(家)文化”有关的价值观提出深刻质疑。韩松的《医院》三部曲作为典型,“医院”世界成了国家进化的必然宿命,由国家经济、政治体系、军队权力结合演化而来,体现了韩松的写作方法和新浪潮的美学特征。
人工智能
韩松笔下的人工智能成为了人类的实际统治者,而小说的反乌托邦叙事也彰显了科幻人文主义倾向。对人工智能的书写呈现出后人类的多重维度,那些技术与人文的分歧产生的复杂性变成文学、科幻的重要景观,那些人工智能的支持或是批判、信奉或是反思,蕴含于其中,会为现实社会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某一时刻。对于人工智能题材的书写,为后人类的多重景观提供了技术与人文的思考。
乌合之众
韩松用大时空来作为故事架构,在以固定地理空间为背景展开的小说里,对乌合之众的描述充满神秘感,描写风格细腻动情。例如小说《亡灵》以病患亡灵的复仇计划为线索展开,如同于现实中出现的医闹事件,只是将事件主体放入发生灵异事件的医院里,而主人公是一群心怀怨念的亡灵。再有小说《医院》中病患主人公在医院里的荒谬黑暗遭遇,揭示出医院无论是在环节上还是各个科室间的恶劣行为,相互推诿、互不负责任。故事描写得很现实,让读者刻骨铭心,他在现实感中加入荒诞的元素,不断地解构着荒诞的文学世界
空间与人体以及各器官相联系的想象
韩松将科幻空间比喻成宏观的人体,若赋予性别,那便是女性。女性身体器官例如“子宫”“卵巢”等会出现在韩松的创作中,各种空间景观时常会被想象成这些器官,韩松会用隐喻式的写作手法来书写女性身体和未来的两性关系,并在《脱母》《美女狩猎指南》《女人是一件衣服》《柔术》《成熟》等几篇文本中专门进行探讨和研究,强调女性身体与科幻空间的建构有紧密的对应性。另外,韩松在其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有将空间与人体以及各器官相联系的想象,例如《地铁》中将宇宙比喻作古怪腔体,《再生砖》中将尸体作为建筑砖瓦的原料,还有《脱母》《狩猎》《苦难》等多篇文本中都将各种建筑、房间等想象成人体内的器官和组织。
人物成就
1998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欢迎的十大科幻作家之一,新华社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
曾获得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等国内外科幻奖项的肯定。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轶事
日常生活
每天早上四点科幻作家韩松起床,开始写小说。五点便会变换身份,对外部韩副主任韩松出门上班。两种身份的交替,使得韩松的小说极具现实意味,无法写在新闻里的,他会科幻里实现。新华社的工作是韩松投入最多的一个东西,十分认真,要求十全十美,若新华社的工作和写科幻冲突了韩松会选择优先工作。他认为可以将这两个事情做得并行不悖,互相补充。
看待瘟疫
科幻作家眼中,最让人担心的瘟疫是实验室人工制造的超级病毒引发的瘟疫。韩松认为,由微生物造成的瘟疫,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应该重视。瘟疫对人类社会除了负面影响,也有推动作用。通过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人们会重新审视与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的关系,不仅可以推动科学启蒙和科学研究,还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人文关怀和伦理建设。
致信阿西莫夫
享誉全球的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韩松致信阿西莫夫,纪念这位开启了一代人科幻想像的大师。阿西莫夫把科学和幻想融合得非常好让他敬佩。他表示阿西莫夫的创作方法对他们这些后来作者有很大影响,阿西莫夫对文明的看法,在如今也有一定影响。他相信阿西莫夫创新思维,将会被今天的人们继承和发展,包括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
工作狂
韩松管理的是一个很大的部门,时常很忙,那时他需要坐首班地铁去单位,审稿、开会、写报道方案等,忙到夜里12点签完稿子下班。留给写作的时间很少,他通常在起床后的4点到5点之间、上班之前,在出差途中这些零碎化的碎片时间写作。这让他的身体有些透支,而一到冬天哮喘就会发作。
人物评价
清华大学学者贾立元评价韩松:“‘新生代’科幻作家韩松代表了当代科幻中国的两个基本维度其一:写法奇特,曲径通幽,以虚设的时空来反观现实的诡异与不足,以忧愤之情令人警醒,深刻而厚重,令“科幻中国”沉着饱满、强健有力。科幻作家们就在这两大维度之间建构着民族—文化复兴之梦,而这一梦想同样也构成了读者们某种有意无意的期待视野。否则就无法解释何以韩松的‘鬼魅中国’获得不少读者和评论家激赏。”
美国《新闻周刊》评价:“他的科幻小说充鸿寓意和隐秘感,具有强大的暗示性。”
美国国最佳科幻杂志《轨迹》则称:“韩松先生是中国目前唯一在科幻和主流文学读告中同时获得好评的作家。”
台湾的《幻象》杂志评论说:“韩松的作品是预知的万史小说,铺陈格个人类内在的实质。”
科幻作家刘慈欣评价:“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博士宋明炜评价韩松关于“医院”的故事:“犹如异世界的奇境,秘密正隐藏在当下中国的日常肌理之中……他是中国科幻中的菲利普·迪克。”
作家董仁威评价:“韩松更多是内在的挖掘,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的解构,他展开科幻思维,揭示文明发展背后的逻辑,把现实的人和社会放在未来的科技背景中去。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科幻怀有更大的希望和信心!”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词:“韩松的寓言式写作比写现实更接近于无可名状的当代时空体,语言的迷宫让读者惊艳,迷离的未来史、妖冶的异相幻觉后面,透露不可见的真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对韩松的小说内涵层面评价:“几乎将科幻文学所有预设的内容规则全部颠覆,在寻找科幻文学本土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科幻作家飞氘在《韩松的“鬼魅中国”》中评价:“文风诡异,内容荒诞阴暗、血腥暴力。”
参考资料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专访韩松.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04-29
韩松: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中国作家网.2023-04-29
..2023-04-29
韩松作品年表(至2014年11月).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04-29
论科幻现实主义创作特征.中国作家网.2023-04-29
韩松.豆瓣.2023-04-29
须叔.这套科幻有点儿“怪”.中国作家网.2023-04-29
《韩松精选集》.中国作家网.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专访|韩松:科幻的热寂.澎湃新闻-今日头条.2024-03-31
韩松致信阿西莫夫.新京.2023-04-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不幸患病
人物作品
报告文学
小说
编选作品
参演作品
人物思想
创作特点
风格突破
后现代因素
鲁迅“铁屋子”的故事结构
“家”和“(家)文化”有关的价值观质疑
人工智能
乌合之众
空间与人体以及各器官相联系的想象
人物成就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轶事
日常生活
看待瘟疫
致信阿西莫夫
工作狂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